閱讀屋>讀後感> 觀書有感教學設計

觀書有感教學設計

觀書有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美景,感悟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深刻道理。

  3.激發學生讀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美景。

  教學難點: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瞭解詩借景喻理的特點。

  教學過程設計:

  一、激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來,文人輩出,宋朝的時候,出了一位偉大學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書: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為明、清兩朝的治國方針,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為他一生勤奮讀書,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出示: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宋〕朱熹

  作為一個人,就要不斷讀書,不斷學習,同時要不斷實踐,才能獲得成功,才能對社會有更大的貢獻。

  二、寫整體感知

  朱熹先生是勤奮讀書的典範,不光讀,還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讀書讀累了,信步走到一個池塘邊,一塘清水引發了朱熹對讀書的又一種思考,他頗有感觸地寫下了這首詩:(板書全詩歌)

  齊讀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昨天,我請同學們按照自學要求自學了這首詩,現在,來看看你們學得怎樣?

  三、品還原詩情

  (一)、出示:自學要求:

  1、看看圖畫,讀讀全詩。

  2、理解詞語鑑徘徊渠如許,並說說詩句的意思;

  3、說說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4、記下不懂的問題。

  (二)、讀中體會詩歌的內涵

  (1)誰願意來讀讀這首詩?(出示全詩,指讀)

  (2)說說詩句中不理解的詞語。(教師做上記號)學習古詩,遇到不理解的字、詞,我們可以用哪些方法?

  (,聯絡上下文,組詞,藉助圖畫)

  (3)引導學生理解一、二句詩意

  鑑是個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們要查。

  出示字典中的字條:鏡子(古代用銅製成)。照。仔細看。

  你認為應該選哪條意思?為什麼?(讓學生聯絡上下文選擇合適的.字解)

  師:怎麼寫?(板書,學生跟著書空)古代鏡子是用銅製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銅鏡不用時常常用布蓋著,用時開啟。這裡的開理解為開啟。

  你能把這句話的意思說好嗎?(理解詩句,說詩句意思時,可以用上這些方法:連詞成句,調整詞序,新增詞語。)

  師:把半畝方塘比喻成一面剛開啟的鏡子,可見池塘裡的水怎樣?(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還表現在哪裡?

  徘徊是什麼意思?

  藉助圖畫,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齊讀一、二兩句詩。

  這兩句詩,描寫了池塘優美的景色(板書:景),老師非常喜歡喜歡這明麗清新的田園風光。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誦這兩句詩。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學生自由描繪)

  美讀:一邊想像畫面,一邊美美地朗讀這兩句詩。

  師:多美的景色呀!藍天和白雲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為什麼會不停地晃動?(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動,也就是活水)

  (4)那後面兩句詩你能理解嗎?我們先來讀一讀。引導學生理解三、四句詩意

  渠是什麼意思?(它,指方塘。古詩中的人稱代詞與現代文不一樣,還記得《示兒》中的家祭無忘告乃翁,乃,你。)

  哪得,怎麼會。如許,這樣。清如許,這樣的清澈。為,是因為。

  (三)、學生寫話:大致寫寫對這首詩的理解

  (四)、背誦這首詩。

  四、悟引入哲理理解

  1、引導學生質疑。這首詩學完了嗎?還有什麼問題呢?

  引出: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為什麼詩中卻沒有提到讀書?它和讀書有著怎樣的聯絡呢?也就是說詩人看到方塘,為什麼聯想到讀書呢?

  池水清澈讀書

  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不斷地讀書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齊讀:

  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池塘變得如此清澈。

  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使人變得更加聰明。

  3、小結:

  五、拓延伸閱讀範圍

  1、出示《觀書有感其二》

  師:朱熹先生寫了這麼一首寫景的詩,非常優美,巧妙地把讀書的道理蘊藏在裡面,使人們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觀點,他的思考,可真不愧是一個傑出的思想家,所以像這樣的詩也叫說理詩(板書:說理詩)。

  朱熹還有一首鮮為人知的《觀書有感》:出示《觀書有感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

  蒙衝鉅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自學,體會詩句的意思,想想詩所說明的道理。

  (蒙衝:古代的一種戰船。向來:從來,一向。一毛輕:輕如一根羽毛。

  意思為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當春水猛漲,即使艨艟鉅艦也如羽毛般輕,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強調做學問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2、總結本課

  同學們,偉大的詩人杜甫曾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多讀了,才會活用,平時候的積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學也能像朱熹那樣勤奮讀書,善於思考,寫出好文章來。

【觀書有感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