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總結範文> 核舟記知識點總結

核舟記知識點總結

核舟記知識點總結

  在我們的學習時代,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識點吧!知識點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數學的知識點除了定義,同樣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為知識點。那麼,都有哪些知識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核舟記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分享。

  核舟記知識點總結 1

  《核舟記》譯文:明朝有個特殊技藝的人名字叫王叔遠,他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出宮殿、器具、人物,以及飛鳥走獸、樹木、石頭,沒有一件不依據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贈送給我一隻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原來是蘇東坡乘船遊覽赤壁。//船從頭到尾大約八分多長,高大約兩粒黍子左右。中間高起並且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開著小窗,左邊右邊各有四扇,共計八扇。開啟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杆左右相對。關上窗子,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塗在刻著字的凹處。//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並且有很多鬍鬚的人是蘇東坡,佛印位於他的右邊,魯直位於他的左邊。蘇東坡、黃魯直共同看一幅書畫長卷。東坡右手拿著畫幅的右端,左手輕按魯直的脊背。魯直左手拿著畫幅左端,右手指著畫幅,好像在說什麼話似的。蘇東坡露出右腳,黃魯直露出左腳,各自都略微側著身子,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都隱蔽在手卷下面的衣褶裡。佛印和尚極像佛教的彌勒菩薩,敞開胸脯,露出兩乳,抬頭仰望,神態表情和蘇東坡、黃魯直不相類似。佛印臥倒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豎起他的左膝,左臂上掛著一串念珠靠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撐船的人。位於右邊的人梳著椎形髮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呼叫的樣子。位於左邊的人右手拿著一把蒲葵扇,左手撫摸著火爐,爐上有一把水壺,那個人眼光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聲音似的。//那隻船的船底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得像蚊子的腳,筆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枚篆字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總計一條核舟上,刻了五個人;刻了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圖章的篆字,刻的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還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又長又窄的桃核雕刻成的。嘻,這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1結構分析:

  文章採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先說“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再介紹船艙、船頭、船尾,這是由【整體】到【區域性】的邏輯順序。按照船艙、船頭、船尾的順序介紹運用的是從中間到兩邊的空間順序和由【主要】到【次要】的邏輯順序。寫船頭三人是按照由中間到兩邊的空間順序和由【主要】到【次要】的邏輯順序。寫船尾的舟子是按照由右到左的【空間】順序。

  第一段總述:“奇巧”概括出雕刻工藝的特點,總領全文。

  第二段至第四段分述:雕刻者刻的字暗示核舟主題;三人各具情態,栩栩如生;舟子右悠閒,左專注。

  第五段總述:“靈巧”照應“奇巧”,首尾呼應,讚歎王叔遠雕刻構思巧妙、技藝巧高超,讚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富有智慧。

  2.內容分析:

  (1)“奇巧”:總說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成就卓越,總領全文。

  (2)“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概括說明原料小而題材廣,說明王叔遠構思精巧,可見他雕刻成就突出。

  (3)“蓋大蘇泛赤壁雲”:交代核舟的主題。

  (4)“閉’字和“啟”字相應,一啟一閉說明了什麼?

  答:寫出了介紹的順序:由舟外到舟內再由舟內到舟外,引導讀者仔細觀看,並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5)窗上對聯為什麼要刻文中的十六個字,而不刻別的字?

  答:文中的十六個字是前、後《赤壁賦》中的名句,與上段“大蘇泛赤壁”相照應,切題,且可以啟發讀者聯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它們,足以見他對核舟觀察的精細,從側面強調王叔遠技藝高超。

  (6)“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這句主要說明了什麼?意在突出什麼?

  答:主要說明了核舟的小,意在突出王叔遠的技藝高超。

  (7)“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有何作用?

  答:點明窗子靈活精緻的特點,說明雕刻的精巧。

  (8)突出蘇東坡形象特徵的句子: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9)寫蘇、黃二人友好關係、互相切磋的句子:【左手撫魯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語】【蘇黃共閱一手卷;左手撫魯直背;如有所語】

  (10)寫佛印放浪形骸、超脫塵世的句子:袒胸露乳,矯首昂視。

  (11)第三段對人物造型運用了外貌描寫以及神態描寫,印證了第一段的哪句話?

  答: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12)第三段為什麼先介紹蘇東坡?

  答:①與核舟主題“大蘇泛赤壁”相吻合;②前面介紹窗上刻的是蘇東坡的詩句;③三個人的位置東坡居中。由此可見,蘇東坡是主要人物,因此先寫。

  (13)寫三個人的神情主要是為了什麼?

  答:讚歎雕刻者技藝的高超。

  (14)“舟尾橫臥一楫”起何作用?暗示了什麼?

  答:照應“泛”字,暗示了一種放任自流的悠閒境界。

  (15)第四段分類別:右邊舟子神態輕鬆悠閒,左邊舟子神態專注平靜。

  (16)作者為什麼要寫兩位舟子的動作、神情?

  答:渲染了舟中輕鬆、愉悅的氣氛,給觀賞者造成一個江上泛舟的實感,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題,更加暗示了一種放任自流的悠閒境界,跟船頭的情景相呼應。

  (17)為什麼略寫船背?

  答:因為船背是雕刻品的附屬部分,為了突出核舟的主題,同時也表明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18)最後一段運用列數字、作比較的說明方法,作用是突出雕刻者技藝的高超。

  (19)點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靈怪矣哉!這一句表現了作者對王叔遠高超雕刻技藝的讚歎和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富有智慧的讚美的思想感情。

  (20)作者在末段為什麼要統計“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數目?答:使讀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結論,再用“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與之對比,突出雕刻者技藝的精湛,自然引出下句的讚歎語句。且與第一自然段相照應,突出中心。

  (21)最後一段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答:總括全文,照應開頭。突出了核舟之小和雕刻技藝的高超。

  (22)該工藝品藝術的精湛主要表現在哪些地方?

  答:①用料體積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所刻事物情態畢備。

  核舟記知識點總結 2

  一、文學常識

  1、《核舟記》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學洢(yī)(約1596-約1625),字子敬,散文家,著有《茅簷集》。

  2、本文選自清朝人張潮編輯的筆記小說集《虞初新志》。

  二、文白互譯:

  原文:⑴明有奇(qí)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mǐn)、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wǎng)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yí)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譯文:⑴明朝有個手藝奇妙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遠,(他)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宮殿、器具、人物,以至飛鳥、走獸、樹木、石頭,沒有一件不是就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某些東西的形狀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贈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應當是蘇東坡泛舟遊覽赤壁的情景。

  原文:⑵舟首尾長約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許。中軒(xuān)敞者為艙,箬(ruò)篷(péng)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sǎn)之。

  譯文:⑵小船從船頭到船尾長度大約八分多一點,高度約摸二分上下。中間高起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船艙旁邊闢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開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杆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塗在刻著字的凹處。

  原文:⑶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xī)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jiǎo)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qū)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譯文:⑶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密鬍子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坐在右邊,黃魯直坐在左邊。蘇東坡、黃魯直共同看著一軸書畫手卷。蘇東坡的右手拿著手卷的右端,左手撫著魯直的背脊。魯直左手拿著手卷的末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什麼似的。蘇東坡露出右腳,黃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膝,各自隱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裡。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胸露懷,抬頭仰望,神情和蘇東坡、黃魯直不相類似。佛印平放著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而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一串念珠靠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原文:⑷舟尾橫臥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譯文:⑷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船工梳著椎形髮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喊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握著蒲葵扇,左手撫著爐子,爐子上面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原文:⑸其船背稍夷(yí),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rén)戌(xū)秋日,虞(yú)山王毅叔遠甫(fǔ)刻”,細若蚊足,鉤畫了(liǎo)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譯文:⑸那隻船的頂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著作者的題款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筆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枚篆字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原文:⑹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篛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嘻(xī),技亦靈怪矣哉!

  譯文:⑹總計在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八扇窗;刻有箬竹葉做的船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然不滿一寸。是挑選狹長的桃核雕刻成的。啊,技藝也真神奇啊!

  三、文言詞語

  (一)、通假字

  1、詘右臂支船(“詘”通“屈”,彎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橫”)

  3、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用來連線整數和零數)

  4、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甫”同“父”,男子美稱,多附於字之後)

  (二)、古今異義詞

  1、嘗貽餘核舟一。(嘗:古義:曾經。今義:品嚐。)(貽:古義:贈。今義:貽誤,貽害)

  2、高可二黍許。(可:古義:大約。今義:可以。)(許:古義:左右。今義:答應或表猜測。)

  3、其兩膝相比者。(比:古義:靠近。今義:比較,對比。)

  4、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曾:古義:尚,還。今義:曾經。)

  5、矯首昂視。(矯:古義:舉。今義:矯正。)

  6、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奇:古義:零數。今義:奇數。)

  7、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古義:挑選。今義:簡單。)

  8、以至鳥獸、木石。(以至:古義:以及。今義:連詞,用在下半句的開頭,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說的動作、情況等所形成的。)

  9、罔不因勢象形。(象形:古義:雕刻各種事物的形象。今義:六書之一。)

  (三)、詞類活用

  1、臥右膝(臥: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臥)

  2、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峨冠:名詞用作動詞,戴著高高的帽子)

  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詞用作動詞,梳著椎形髮髻)

  4、箬篷覆之。(箬篷:名詞用作狀語,用箬篷)

  5、石青糝之。(石青:名詞用作狀語,用石青。)(糝:名詞用作動詞,塗抹。)

  (四)、一詞多義

  1、其:①他們的(其兩膝相比者)②他的指佛印的(而豎其左膝)③那,那個(其人視端容寂;其船背稍夷)④指船底(則題名其上)⑤它的,指字的(其色墨;其色丹)⑥代船(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2、端:①一頭,一方(東坡右手執卷端)②正(其人視端容寂)

  3、可:①大約(高可二黍許)②可以(珠可歷歷數也)

  4、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5、者:①……的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②……的(兩膝)(其兩膝相比者)

  6、為:①雕刻(為宮室;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②是(中軒敞者為艙;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③刻有(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為字共三十有四)

  7、之:①的(能以徑寸之木)②代船艙(箬篷覆之)③指窗戶(閉之)④指刻字的凹處(石青糝之)⑤指豎起的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

  8、奇:①qí奇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②jī零數(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9、絕:①極,非常(佛印絕類彌勒)②與世隔絕(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10、雲:①句尾語氣助詞,可不譯(蓋大蘇泛赤壁雲)②說(孔子云)

  11、並:①和(題名並篆文)②都(並怡然自樂)

  12、語:①yǔ說話(如有所語)②yù告訴(此中人語云)

  13、木:①木頭(能以徑寸之木)②樹木(以至鳥獸、木石)

  14:有:①有,與“無”相對(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②同“又”,用來連線整數和零數(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15、而:①表承接(啟窗而觀)②表並列(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③錶轉折,但是(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四、特殊句式

  1、判斷句:

  (1)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2)中軒敞者為艙。(3)蓋大蘇泛赤壁雲。(4)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2、省略句:

  (1)各隱(於)卷底衣褶中。(2)則題名(於)其上。(3)(佛印)臥右膝,詘右臂支船,

  (4)嘗貽餘核舟一(量詞省略)

  3、倒裝句:

  (1)其兩膝相比者(定語後置)(2)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數詞後置)

  (3)其人視端容寂

  五、課文內容理解

  1、整體感知:

  本文細緻地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藝術形象,讚美了雕刻家的奇巧技藝(或“古代藝人的精湛技藝”),也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2、《核舟記》說明順序:空間順序

  3、文章結構:

  核舟記:總起(1)→→→分述(2-5)→→→總結(6)

  總起(1)介紹了王叔遠雕刻藝術上的卓越成就,點明瞭“核舟”的主題。

  分述(2-5)具體介紹了核舟的結構,舟上的情形。

  總結(6)概括全文,讚頌技藝之精湛。

  順序:船中間(船艙):第二自然段:核舟的大小和船艙的佈局。

  船頭(遊覽者):第三自然段:三個遊覽者的神情。

  船尾(舟子):第四自然段:舟子的髮型、神態、動作。

  船背:第五自然段:題名和印章。

  4、本文寫作特色:①觀察細緻,描寫生動;②層次分明,重點突出;③富於想象。

  5、寫舟的正面卻不是按照“船頭—中間—船尾”這樣的順序寫,而是將船頭和中間部分的.順次加以顛倒。為什麼要這樣寫?

  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艙邊的窗又竟然可以關閉,由此說起能夠引發讀者的興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蘇軾《赤壁賦》《後赤壁賦》中寫景的名句,可以使讀者透過想像感知蘇軾當年泛舟赤壁時的優美環境。這後一個原因尤為重要──如果我們把核舟比作一幅圖畫的話,那麼,蘇、黃、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頭是畫的主體部分,而船艙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僅可以引人入勝,還可以使讀者初步領略這個環境中的特殊氛圍。如果按正常順序先寫船頭次寫船艙,就不會產生這樣的藝術效果。至於最後寫船尾,這用不著細說,那兩個舟子顯然是用來烘托船頭的三位遊者的。

  6、該工藝品藝術的精湛主要表現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體積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態畢備

  7、寫三個人的神情主要是為了說明什麼?文中哪句話讚歎了雕刻技藝的高超?

  雕刻者技藝的高超“嘻,技亦靈怪矣哉”

  8、“閉’字和“啟”字相應,一啟一閉說明了什麼?

  寫出了介紹的順序:由舟外到舟內再由舟內到舟外,引導讀者仔細觀看,並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9、窗上對聯為什麼要刻這十六個字,而不刻別的字?

  這十六個字是前、後《赤壁賦》中的名句,與上段“大蘇泛赤壁”相照應,切題,而且可以啟發讀者聯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它們,足以見他對核舟觀察的精細。

  10、文中第三段介紹蘇東坡、佛印、魯直於船頭的位置,為什麼先從中間的蘇東坡介紹起?

  因為這樣寫符合核舟的主題,蘇東坡是“泛舟”的主角。

  11、《赤壁賦》《後赤壁賦》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蘇軾___。“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後赤壁賦》中的句子;“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是《赤壁賦》中的句子。

  12、黃庭堅是宋朝的文學家,字魯直。

  13、點明核舟主題的句子是蓋大蘇泛赤壁雲。

  14、“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一句點明瞭窗子具有靈活精緻的特點,說明雕刻的精巧。

  15、蘇、黃二人的友好關係可以透過“左手撫魯直背”一個動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語”的神態看出來。

  16、從對佛印的神情描寫中,可以看出佛印放浪形骸、超脫塵世、豁達開朗的性格特點。

  17、第三段中作者以對人物姿態、神情的生動細膩的描述,具體說明雕刻人“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從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藝。

  18、從第四段對右邊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輕鬆悠閒的神態,而左邊舟子的神態則顯得專注平靜。

  19文中最後一段運用了列數字,作比較的說明方法,這樣說明的作用是突出雕刻者技藝的高超。

  20、點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靈怪矣哉。

  21、最能體現王叔遠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語句是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核舟記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