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凡卡課後教學反思

凡卡課後教學反思

凡卡課後教學反思

  《凡卡》教學得失錄

  【一得】

  《凡卡》是一篇精讀文章。它是一篇小說,作者是俄國作家契科夫,文章主要透過主人公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孩子的悲慘命運,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本文篇幅長,如果逐段地講解,平均使用力量,勢必會花費大量的時間,使得教學的環節冗長、拖沓,造成“高投入低產出”的局面。於是,在教學中,我嘗試著對教材進行合理剪裁,重新組合,找準文章的切入點,從一個“苦”字著手,感受凡卡的悲慘遭遇,層層推進,步步展開,以達到“長文短教”的效果。

  一、從整體入手,直奔中心

  “初讀課文,在你眼中凡卡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凡卡的生活悲慘在哪兒?凡卡的生活為什麼這樣悲慘?”然後引導學生就以這兩個大問題為統帥,進行探究、討論和交流。讓學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個身心沉浸在這一氛圍中,以縮小教學因時間、空間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難。

  二、讀信悟情,明確中心

  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著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而“凡卡的生活悲慘在哪兒”一問的設計,能讓學生快速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抓住文章的主線。緊接著,我讓學生透過抓住文章中描寫凡卡心情、神態的句子反覆誦讀,以及藉助書本插圖,合理的想象“凡卡的敘述使你的'眼前展現了一幕幕怎樣的畫面?”使學生的心始終與凡卡的心緊緊地貼在一起,“在凡卡的身後,是一個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擺滿了各種楦頭和皮靴,可是他卻赤著雙腳。”“是呀,凡卡在鞋鋪裡,經常無緣無故地挨老闆、老闆娘的打,夥計們也經常捉弄他,怎麼可能送他鞋穿呢?”透過學生自我的發現,激發學生對凡卡的同情,明白學徒生活是苦不堪言的。

  三、回憶“快樂”,凸顯中心

  “文章中僅僅寫了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嗎?還寫了什麼?他在鄉下生活的快樂嗎?”問題的丟擲旨在讓學生透過討論,透過對課文的深入理解,體會凡卡在鄉下的生活很苦,可是當學徒的生活更苦,凡卡寧願回家和爺爺過這樣的苦日子,也不願呆在城裡受罪了,以及感受到凡卡失去親人疼愛的孤獨。從而領會作者的構思之妙,穿插凡卡回憶鄉下生活的“快樂”,目的是襯托出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

  四、結尾留白,昇華中心

  一篇好文章,常常會使人覺得言雖盡而意不盡。有的寫人記事的課文不寫結局,留下藝術空白,讓讀者去思考,更富有感人的藝術魅力。教學中,我緊扣文章結尾只寫凡卡在郵筒裡投送他寫給爺爺的信,回來後睡覺時做了一個甜蜜的美夢,留下了一串省略號這一載體,引導學生髮揮想象,“小凡卡滿懷著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的美好願望能實現嗎?他的命運能改變嗎?”透過學生回顧信封上的書寫,探知凡卡的爺爺肯定收不到信;根據凡卡爺爺的境況判定爺爺即使收到信也不能接他回家;根據時代背景推知凡卡的美夢註定不能實現,等待他的是更悲慘的命運,以此更深入地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激發學生對小凡卡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

  【一失】

  課堂上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凡卡是一個九歲的窮孩子,沒有上過學,怎麼可能給爺爺寫信呢?雖然當時,我與學生就此問題展開了討論,進行了猜測,“可能是爺爺教他識字的結果”:“可能是他死去的媽媽教他的”:“可能是……”,我也含糊地解釋為這畢竟是小說,可以虛構,但我明白此說不妥當。直至下課以後,翻閱了雜誌,查找了資料,才明白課本中的《凡卡》是根據俄國作家契科夫的同名小說節選縮寫的。凡卡的母親佩拉蓋雅在世時曾在席瓦列維夫老爺家裡當女傭,老爺的女兒很喜歡聰明的小凡卡,教他念書,寫字,數數,還教他跳四組舞。由此可見,小凡卡能給爺爺寫信是合情合理的,可信的。可惜,由於我對原著的不熟悉,只能給予猜測,甚至給出了差強人意的解釋。

  假如課前,我多花一點時間去讀讀原著,多花一點時間去熟悉教材,情況又會怎麼樣呢?

【凡卡課後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