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老師《凡卡》課後教學反思

老師《凡卡》課後教學反思

老師《凡卡》課後教學反思

  上《凡卡》前,學生習慣性的問我:“預習要找資料嗎?”

  我說,我們學習每一篇課文都應該養成了解相關知識的好習慣,特別是這樣時代較遙遠的課文,更應該主動了解當時的環境和作者的寫作意圖,能幫助我們拉近與作品的距離。大家可以透過各種途徑想辦法來完成嗎?

  “好!”孩子們都很願意寫這樣的作業,就連幾個常偷懶的孩子也積極和組員準備,我看在眼裡,樂在心裡。

  接下來彙報預習成果時,更讓我喜出望外:

  “我透過上網查資料瞭解到,《凡卡》寫於1886年,它反映了當時沙皇統治下,無數破產了的農民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倖免。作者契訶夫家裡就有這樣的學徒……”

  “星期天,我和爸爸專門到圖書館查到了十九世紀末期,正是沙皇俄國最黑暗的時代。很多作家都用自己的筆無情的揭露沙皇統治下的不合理社會制度和社會的醜惡現象。我向大家推薦幾本書……”

  “我搜索資料時發現很多反映當時社會的圖片,供大家參考……”

  【感悟】

  從三年級開始,我就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並有目的地進行分層訓練:從讀通課文,自學生字新詞到能對課文內容進行大膽的質疑;提高到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用筆給課文寫“眉批”,寫上自己的體會和理解;到現在的能蒐集與本課內容聯絡緊密的課外資料,並能獨立進行處理,孩子們自學語文能力得到質的提高。

  由此,我在工作中摸索到了一條活學語文的路子──在開放的教學空間中,架一座聯通課內與課外的橋樑。

  1、內外拓展:

  以課文為載體,向課外拓展。即以課文內容為“引子”

  ,為話題,誘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蒐集資料,很自然的把語文的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校外、社會中,更廣闊的知識空間裡,使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經驗聯絡起來,使語文學習成為學生自主構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語文,用語文透過多種渠道蒐集資訊,處理資訊,利用資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個性、特長。並有助於形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助於培養學生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前後溝通,互為參照,形成共鳴。

  2、兩頭延伸:

  課前,指導學生了解學習內容並進行預習,或提前拜讀原著,或提前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等,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自主的學習、有效的學習。課後應該是一個新的學習輪迴的開始,教師要透過巧妙的點撥、設計,引導學生參與延伸性的語文學習,做到以一點引一篇,以一篇帶一組,使學生從中多渠道吸收知識、開闊視野、發展個性。如教學《凡卡》一文,進行小結後,許多同學都對小凡卡悲慘、無奈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氣憤。我便趁勢讓學生寫續寫。又如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有很多同學對家長教育和自己的接受有很多的感受和建議,我就讓學生把這篇優秀的課文推薦給家長們看,並以書信的形式和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在本學期的“家長開放日”上,我們共同朗讀課文精彩段落,互提希望和建議,非常有意義和價值。我還發現,現在孩子們接受到的來自各種媒體的資訊與我們的語文教學很不和諧,比如電視機裡胡編亂造的《東遊記》,課外讀物的“談情說愛”,網路世界的刺激等等都衝斥著學生的眼睛,嚴重影響他們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汲取。因此,我指導學生讀名著,推薦性的看中央八臺的“老片新看”,使學生了解祖國悠久而燦爛的語言文化,進一步提高他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鑑賞能力,有助於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老師《凡卡》課後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