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建築/建材/工程/家居> 走向新建築國小讀後感

走向新建築國小讀後感

走向新建築小學讀後感

  【篇一:走向新建築讀後感】

  看完《走向新建築》,這是柯布西耶創作的一本現代建築學的綱領性書籍。但是由於這本書語言的速度很快,而且是跳躍式的,沒有明晰的條理。所以作為初學建築的學生不能理解的足夠清楚。所以我主要是感受柯布破舊立新的英雄主義激情和對建築的熱情。

  柯布的美學觀是完全現代主義的,特別偏好當時的立體主義以及某些未來主義。他認為真正的美必須是抽象的,他不停的提到“體塊”“比例”“幾何”,最反對的就是裝飾,特別是住宅裡面各種沒用的各種風格的傢俱和裝飾。

  另外,柯布在開篇就提出的“工程師的美學”其實可以歸結到一種自然美。因為工程師是忠於數學的,忠於自然規律的,所以是美的,柯布大力讚美了飛機、汽車和輪船的設計,對比建築的落後。柯布還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機器”,這是流傳最廣的一句話。

  但是柯布從來沒有認為所有的建築都是這樣,他在提倡“工程師的美學”的同時,又說“凸凹曲折是建築師的試金石。他被考驗出來是藝術家或者不過是工程師。柯布並沒有讓建築師變成工程師,而是一個考慮到這些因素並超越他們而成為一個藝術家。這種藝術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家,他不在意風格、不在意古典的一整套東西。而是從使用者的真實需要出發,首先正確地建造,然後藝術地建造。

  這本書其實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號召建築師向工程師學習,另一部分是確立現代建築設計的基本原則。這原則最重要的是“給建築師先生們的三項備忘:體塊、表面、平面”,其次還有基準線(軸線)、內部流線(空間序列)。其中體塊是“一種能充分作用於我們的感官,並使我們能夠藉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其實就是建築的抽象感和幾何感;表面“被體塊的準線和導線分劃,所以它顯示出這體塊的個性。”而平面是“生成元”。“包含著感覺的實質。

  在“精神的純創造”一章中,柯布討論了建築的實質,主要的觀點是“清晰的形式:由一個統一體賦予作品以活力,給他們一個基本態度,一個性格:這是精神的純創造。”“有詩的感情時才是建築”,構築不是建築,所有物質性存在的組合是構築而不是建築。結構也不是建築。

  最後,借用《新建築》的一句話“。這本書的體系並不嚴謹,結構混亂,美學觀點也有可商榷之處,有些論證不免簡單化。不過,它是一本極重要的書,一本好書,一本在歷史上起過開拓作用的書,一本永遠不會磨滅的書。一部雖然有片面性甚至錯誤,卻提出了新思想,很能啟發人的書,比一部面面俱到,十全大補,滾光溜滑,卻全是陳詞濫調,連一句新鮮話都不敢說的書,那是要好得太多了。”

  【篇二:《走向新建築》讀後感】

  讀《走向新建築》,彷彿身後站著勒·柯布西耶大師,被掐住脖頸死命地看完。柯布西耶思維跳躍,語言辛辣,書中震耳欲聾的呼喊就算隔著近百年的歷史塵霧卻還是清晰可聞。他像一個俯瞰世界的王者一樣對眼前的事物發出不容置喙的批判,向同輩、後輩發出命令。

  閱讀本書我有兩點感觸最深。一者有關於工程師與建築師,一者有關於現代建築設計的若干原則。

  工程師與建築師

  我剛進校時聽老師向我們講述建築的引數化設計,心中有很大震撼。輸入幾個指令,改變幾個資料,藉以影響建築的體態結構,這種觀念極大地衝擊我的大腦。從來沒想過建築可以這樣生成,我對建築的概念還停留在方盒子的天地裡。

  閱讀《走向新建築》,驚喜地發現這本書已經有了樸素的這方面的思想。

  柯布說:“注意:要傾聽美國工程師的建議。但要提防美國建築師。”

  從字裡行間可以輕易地感受到柯布對於幾何的熱愛。他將幾何體帶給他的感受稱之為“幾何體的平靜”、“幾何體的愉悅。”

  他痛罵巴黎美術學院,強調體塊、表面、平面。他認為從自然法則中推匯出的數學計算所生產的建築是和諧的,是動人的。

  但是我卻產生了一點小小的疑惑。如果說科學計算推導的事物是美的、是和諧的,那麼又有什麼科學可以證明這一點呢?誠然我們可以舉出“黃金分割”的例子輔證。但是那還是停留在感官的愉悅上,沒有給出以科學的答覆。柯布狂熱的尊崇幾何,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還僅僅是個人的喜好?

  記得另一位大師安藤忠雄在《安藤忠雄屢敗屢戰》中提到“(菊竹清訓參加國立京都國際會館競賽的手繪方案圖)經由那隻手所放出的光輝,絕不是數字化的現代設計過程所能產生的。”安藤忠雄留戀隱藏著作者困惑與思考的手繪圖。這是不是另一種喜好呢?

  建築師扎哈早期讀的是數學系,她的作品大膽運用空間和幾何結構。她在當下的走紅是否可以作為柯布西耶的例證呢?我卻認為,嚴謹的數學可以為我們組織起邏輯的建築,但無論是柯布西耶,安藤忠雄,還是扎哈,他們所強調的卻是——思考。正是有了思考,才會讓柯布眼中的建築“動人”;正是有了思考,才會讓安藤忠雄的建築產生“喜悅”;正是有了思考,才會讓扎哈的建築值得玩味。

  現代建築的若干原則

  1、“風格”

  柯布在書中“給建築師先生們的三項備忘”是體塊、表面、平面,他在這一章的開篇就提到“建築和各種‘風格’毫無關係。”他用的比喻我很喜歡——“路易十五、十六、十四式或者哥特式,對建築來說,不過是插在婦女頭上的一根羽毛;它有時漂亮,有時不漂亮,如此而已。”我想著解決了我在這一個學期中的疑問。

  回想設計基礎課的作業,我考慮的出發點是:這樣做好不好看、漂不漂亮。做出來的東西往往不如人意。現在看來,是我的出發點出了很大的問題。

  好看、漂亮或許能為建築錦上添花,但更多時候卻是畫蛇添足。一個裝飾物,如果不能找出它存在的意義,我想它是可以大筆一揮刪掉的。

  2、光影

  柯布在書中不止一次地提到:“建築是一些搭配起來的體塊在光線下輝煌、正確和聰明的表演。”這一點我頗有感觸。我跟同學在做上海大劇院的認知實習時,觀察到陽光照在劇院正面的水梯上,水面波光粼粼,而光在立面上留下的影子也如水光般閃動。

  我想這就是柯布所提到的“表演”。從水波的閃動可以讀到建築師的思考,從光影的變換可以看到隱藏的故事,這其中的推敲是多麼耐人尋味的啊。

  3、“視而不見的眼睛”

  柯布用了三個很費腦筋去理解的比喻——遠洋輪船、飛機、汽車。

  在“遠洋輪船”中,柯布想跟我們說的是要敢於想象、敢於創新。他說:“建築在陳規舊習中悶得喘不出氣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能掌握的技術越來越高超,“過去是必要的後牆”,如今就不必固執的使用。老師在設計課上說過,要先破後立。很多時候,我們不敢改動我們的'作品,原因是不願意發動腦經想出一條新路,或者承擔走新路帶來的危險。這正是柯布所大力反對的。

  在“飛機”中,柯布想跟我們聊聊建築的樣子。我們不能從飛機中看出“一隻鳥或者一隻蜻蜓”來,我們要看到“一架飛行的機器”。由此類推,我們設計的作品不能像是一個花哨的比喻一樣令人作嘔(福祿壽大酒店)。它應該能直接告訴人們——它是什麼。一把椅子是用來坐的,那麼它的形式應該能告訴我們它是一把椅子,可以用來坐。這才是建築的意義。

  在“汽車”中,柯布強調了“標準”。一旦標準確立,就會發生激烈的競爭,對獲勝的追求促進了研究,“於是就進步”。我想到老師的一句話——建築學不是一門感性的學科,它是理性的,有很多內在的邏輯、規律在影響建築。“標準”建立在恰當的問題上,“為了完善,必須建立標準”。

  有從事建築行業的前輩這樣跟我說過,《走向新建築》有兩種讀法,第一種是建築新生的讀法,主要感受柯布革舊立新在所不惜的英雄氣概和對建築反覆推敲不斷深入思考的恆心與熱情;第二種讀法是當在建築中摸爬滾打一段時間之後,若有所思若有所得,細細咀嚼,感受柯布狂熱文風下飽含的深沉思考。

  初讀《走向新建築》,誠然感受到大師的狂放不羈與妙語連珠,頗欣欣然,初以為自己略有所得,在反思中卻又覺得一無所得。故更期待若干年後重翻故書,能以第二種讀法真正的讀懂大師的精神。

  【篇三:走向新建築讀後感作文】

  1920年,夏爾·愛德華和他的兩個朋友創辦了一本叫《新精神》的雜誌。除了請了一些當時的“前衛”建築師和藝術家寫零星文章,雜誌上的大部分內容都是他們自己寫的,為了讓作者顯得更多,他們每個人都用多個筆名。這個時候,夏爾-愛德華開始正式用勒?柯布西埃這個筆名。

  5年間,他們的雜誌出版了8期,像勒·柯布西埃在第二版序言中寫的那樣,為《新精神》寫作的文章造成了這樣一種狀況——他“談論建築,喜歡談論建築,希望有能力談論建築”,逐漸蛻去了夏爾-愛德華那稚嫩的外殼。在一個羞澀的時代,他展現出了驚人的表達天賦,變成了語鋒犀利、頗具煽動性的建築思想家。

  1923年,勒·柯布西埃將他發表在這本雜誌上的12篇文章收集整理出版,形成了他最富煽動性,影響最廣的書——《走向新建築》。這本書的法文原名為vers、une、architecture,英文版才譯成toward、a、new、architecture,法文版的書名沒有任何表示“新”的字眼,反而顯得更為確信,不可商量,表達出“這個時代的建築就務必這樣,這才是建築”的意味。不難從書中看出柯布西埃當時的年輕氣盛,他在向他的同行們向那個時代的人們發號施令:

  他說,建築必須改變在古希臘建築之後那種在構造做法和裝飾上磨磨嘰嘰的發展方式,“偉大的,甚至是好的建築,都不是這樣誕生的”;

  他說,“工業像一條流向它的目的地的大河那樣波浪滔天,它給我們帶來了適合於這個被新精神激勵著的新時代的新工具”,看看遠洋輪船、飛機和汽車,那麼,建築為什麼不能變成居住的機器;

  他說,“必須樹立大批次生產的精神面貌:建造大批次生產的住宅的精神面貌,住進大批次生產的住宅的精神面貌,喜愛大批次生產的住宅的精神面貌”;

  他高叫著:“不搞(新)建築就革命!”

  正像本書英譯本譯者說的,他的書是一部宣言,不是“現代建築深思熟慮的清單”,“有些句子笨拙可笑,保留一些高盧主義”,可他的言語並不空洞,他確實指出了那代人,甚至現代人所面對的一些問題。這本書引領無數建築系學生和建築愛好者踏入了現代建築之境,讀者們很難不被他牽著鼻子走,從這些語句中逐漸體會到令人血脈噴張的躁熱,引發出革命的衝動,直至想立刻動手做些什麼徹底推翻壓抑的舊世界。

  冷靜地看這本書,結合建築和城市的發展、人類的發展,勒?柯布西埃的某些觀點確實是嚇人的,如果真的聽從了他的話,拆除舊建築,建立起“居住的機器”,那世界將變得何其冷漠、淒涼。但也正像他倡導的那樣,鋼和鋼筋混凝土變成了重要的建築材料,大面積的平板玻璃、平屋頂果然成為了現代建築的主打形式,我們的家雖不是“機器”卻真的來源於標準的戶型單元。遺憾的是,我們現今的建築和城市,原有的多樣性正在逐步流失,而被打著“現代建築”旗號的懶惰設計侵蝕著,缺失了多樣性之後,何其乏味,即便多樣可能不意味著高效。

  柯布西埃的一生,都在不斷的修正完善著他自己的思想體系,《走向新建築》是這個體系中的起點,其中最深層的革命精神、那種“新精神”從未改變。他不斷戰鬥,推翻舊的,樹立新的、更好的,因為他也深知,建築遠不只是居住的機器,而應該是人類精神的瑰寶。他後來的很多作品正展現了人的想象力所能達到的最高程度,它們是不可複製的,與自然和歷史深深的融為一體。

【走向新建築國小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