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伯牙絕弦》執教有感

《伯牙絕弦》執教有感

《伯牙絕弦》執教有感

  今天,在經過了兩個星期的研讀和思考後,我的《伯牙絕弦》終於在骨幹教師掛牌課活動中出爐了。教學流程大致如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1、欣賞古箏,揭示課題。

  2、練讀課題,弦字正音。

  二、初讀課文,讀出音韻

  1、自由讀文,讀準生字。

  2、再次課文,讀出節奏。

  3、教師範讀,學生跟讀。

  4、指名讀文,全班齊讀。

  三、研讀課文,理解文意

  1、理解題意,尋找原因。

  2、補充生平,質疑知音。

  3、研讀課文,感受知音:

  ⑴ 抓住兩善,感受志趣相投。

  ⑵ 抓住兩志,感受心靈相通。

  ⑶ 拓展所念,感受人生知音。

  四、迴環誦讀,深情感悟

  1、創設情境,積澱情感。

  2、想象寫話,迴環誦讀。

  3、齊讀全詩,推薦閱讀。

  雖然我的導讀沒有像錢老師演繹的那樣惟妙惟肖,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也沒有聽課那天的孩子那麼精彩,但是,初嘗文言文教學,也有著自己獨特的體會:

  一、該出手時就出手

  教學伊始,我也像錢老師那樣,安排了學生反覆讀文。不同的是,我為學生提供了標有停頓提示的課文,讓學生根據提示自由嘗試,初步瞭解怎樣才能讀出節奏感。在當下對教師閱讀技巧的傳授諱莫如深的時候,我倒是覺得這樣做還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初學文言文的階段更是如此。只要學生能借助這樣的技巧將文言文讀得更好了,我們對於這樣的傳授又有什麼可以諱言的呢?

  二、層層推進解疑惑

  一般的教師都會認為文言文字詞的理解必須有專門的理解指導環節,但我認為,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激發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採用這樣方法必定會將孩子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抹殺於萌芽狀態。因此,教學中我將字詞的理解融於課文內容的感悟過程中,以學生的質疑為導火索,層層推進:譽為琴仙,為何斷琴?、地位懸殊,怎成知音?、所謂知音,何以體現?等,其間相機穿插對字詞的理解,這樣的處理體現了關注詞語語境之意的教學理念。

  三、步步拓展破難點

  由於課文描述的情景與學生的實際相距甚遠,怎樣讓學生理解課文深層的人文內涵呢?教學中,我嘗試透過適當的補充和拓展,把了了幾字的文字讀長來、讀深來。尤其是念字的步步拓展,自覺比較成功。第一步來自課文內容,念峨峨高山,念洋洋江河;第二步來自想象,還會念哪些景物,先以 AABC的形式說一說,再用善哉,______兮若____。的句式讚一讚。第三步來自文字深處,教師以伯牙當時譽為琴絃,且身為外交官僅僅只念這些良辰美景嗎?一問,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浪花:念親人、念家事、念百姓、念國事真正感受到了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的深層含義。教師再追問此時你覺得他們還僅僅是音樂上的知音嗎?學生立刻有所感悟:生活的知音、心靈的知音、精神的知音、人生的知音、生命的知音此時的學生完全進入了文字的核心,在用自己的生命、情感和伯牙、子期對話,建構著孩子們的情感世界對知音、友情的獨特感悟。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這千古絕唱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那麼,學生所念,老師能必得之嗎?我想,《伯牙絕弦》的故事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道是無琴卻有情的感動,更是給我們教學所追求的境界以新的啟發。

【《伯牙絕弦》執教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