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望月》課後反思總結

《望月》課後反思總結

《望月》課後反思總結

  《望月》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趙麗宏的作品。課文是一篇散文,寫的是舅甥倆在望月中愉快交談。背景是“夜深人靜”的月夜在行進的江輪甲板上,靜謐的月色,頗增幾分童話色彩。依照文字的教學要求,重點是感受望月的樂趣和小外甥的聰明好學、想象力豐富。

  透過我對文字的研讀,我自行將教學的重點定為感悟事物以心,萬物皆有情。在公開課教案中,我將文字分為三大區域性:“我”眼中的月、詩人眼中的月、小外甥眼中的月。從這三區域性展開教學。在同學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我提出問題:“這篇課文分別寫了那些人眼中的月?”在同學的回答中,只注意了“我”和小外甥。那我就依照同學的理解先來學習“我”眼中的月。在我的朗讀中,讓同學靜靜品味今晚江上的月光。我提出:假如用一個詞來形容今晚江上的`月光,你會用上哪一個詞?這樣深入進行教學。如此美妙的月夜,當然不能讓“我”獨享,小外甥也來了。這時舅甥倆在幹嗎?(鬥詩)由此引出詩人眼中的月是怎樣的。在此讓同學從古詩中讀出詩人的情與愁。這時教學的重點。用時達二十分鐘左右。接下去,最後過渡到小外甥眼中的月的教學。到了這個環節,我提問:“課文分別寫到哪些人眼中的月?”同學就能弄懂了課文寫了“我”、詩人、小外甥他們眼中的月。那麼這三類人眼中的月是不是都是一樣的?[不一樣。“我”眼中的月寧靜、安寧、朦朧。詩人卻是充溢了思鄉離愁、憤懣實際。而小外甥眼中的月卻和小朋友一樣調皮有趣。]和時指出:月亮本是一個自然存在的天體,無所謂有感情。但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你有一顆怎樣的心,就有一輪怎樣的月。眼中的月,就是人心中的月。這就是以心觀物,萬物皆有情。從這裡引導同學領悟人們對秋寒的菊、冬雪的梅的思想感情同樣源自“以心觀物,萬物皆有情”。

  縱觀整個文字的教學,我上的最費勁的是第二區域性“詩人眼中的月”。第一、有同學根本不明白詩句的意思,就談不上去體會詩人的哀愁。第二有同學儘管明白詩句的意思,但是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愁卻讀不懂看不穿。總之,同學與詩人的感情達不到共鳴。二十分鐘的教學艱難得很,同學氣氛沉悶。我知道就這一段的教學是失敗了。同樣是古詩,為什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得輕鬆自在,而對於描寫關於月圓月缺的離愁別恨古詩卻教得繁重。我想除了上述總結的兩點原因外,同學年紀小,實際生活內容貧乏,對於世界認知的情感悟性偏低,尤其是他們作為小朋友,內心世界中幾乎缺乏細微的情愫。故而,難以理解人的複雜的內心世界。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此我想,作為語文老師不應該“語文”而已,更重要的是培養同學的語文素養,用他們純潔、空白的兒童心靈去感悟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激發他們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體味人類感情的真善美,促進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這也是語文新課標對於語文教師的要求。

  怎樣解決類似今天教學中遇到的難題,我打算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加強對同學課外閱讀的指導,在課堂裡注重拓展知識,開闊同學的視野,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第二、利用現有的現代教學手段,從各藝術領域拓寬同學的眼界,培養同學感悟世界的能力。例如:觀看一些經典影視劇、話劇、歌舞等,從中領悟藝術作品中包括的主題思想。第三、加大寫作能力的培養,每週要求同學必寫一篇作文,而且作文自由命題、不拘題材,只要求寫真話,寫出自身的真情實感。切記杜絕假話、空話、大話。本期課外閱讀的資料:一、電影《泰坦尼克號》,重點感悟自由、平等、盡職、無畏、堅韌;電影《閃閃的紅星》和《長征》,體會艱苦中的革命意志,樂觀的革命精神;科教片《自然》第一部,明白蘊含的科學知識,瞭解解說的佈局謀篇。這區域性的閱讀資料佈置在五月完成。二、欣賞宋祖英《金色大廳——維也納演唱會》,初步感悟民族音樂的美;結合語文教學,學習歌曲《長征組歌四渡赤水》、《紅軍不怕遠征難》、《為了誰》和《一個真實的故事》,讓同學明白音樂創作和文學創作同樣來源於生活,生活中的美是藝術家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關鍵就在於發現。這區域性內容佈置在六月完成。

  那就試著去做吧,和時反思,找出對策。

【《望月》課後反思總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