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攝影> 私影像在當代攝影中獨特語境的研究藝術論文

私影像在當代攝影中獨特語境的研究藝術論文

私影像在當代攝影中獨特語境的研究藝術論文

  摘要:本文想把私影像納入當代攝影藝術空間中來討論私影像在當代攝影中的獨特語境,來說明中國私影像的出現與形成既不突如其來,也不是一個孤立的文化現象。它是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過程中,新文化的發展與發生可能面臨的一個必然的重要階段。

  關鍵詞:私影像私化媒介亞文化

  一、引言

  關於當代攝影藝術與私影像的探討,在最近十幾年的時間裡討論此起彼伏。英國攝影家瓊斯班斯的《把我自己放進照片中》一書,則透過討論自己一生的私人照片來檢驗攝影與社會塑造的關係。她把私人攝影放到公共價值觀的影響之下加以重新考察。羅蘭巴特說:“攝影的時代恰恰與私生活擴充套件到公眾面前的時代,甚或是創造一個將私密公眾化的新社會價值的時代相一致,私密被公開地消費。”從國外攝影家的攝影實踐看,私影像與他們基本上是一種生活態度。

  而在國內,最開始關注私影像的攝影評論家顧錚老師在《現代性的第六張面孔》中,他把私影像定義為狹義和廣義兩種情況。狹義的“私影像”可以只為一己之私拍攝、儲存影像的行為與習慣。而廣義的“私影像”,則是鏡頭的探視範圍越出了個人與家庭而指向了拍攝者所願意觀看的一切領域。

  二、私影像在當代中國

  在中國,拍攝照片總是一種儀式,它總要包括擺好姿勢而且還必須要徵得同意。“著名文化批評家蘇珊.桑塔格在攝影理論鉅著《論攝影》中曾描述中國人的攝影觀。

  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和電子時代的來臨,文化多元化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攝影原本在藝術家的應用範圍中只作為記錄過程與結果的輔助性媒介,在新觀念以及當代電子文化的激發下,攝影從此具有了不同以往的觀念訴求。當下中國年輕人的攝影觀與他們父輩傳統的中國人攝影觀念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攝影不在是某種嚴肅的儀式,攝影也不在是專業人士的特權,他們紛紛拿起小型輕便相機(包括輕便數碼相機,傻瓜相機,LOMO相機,一次成像相機等)這一武器,處心積慮地想砸碎那些所謂的儀式。

  最近十年數字網路環境的.飛速發展,中國新時代的視覺呈現,自戀,充斥,個人,飽和色調,特寫鏡頭,彷彿跟外界隔絕。數字網路環境的出現又提供了一種自我隔絕與大環境以外的小自由。私影像已經成為很多攝影愛好者的同好和共識,也正在成為當下中國一種日益盛行的影像亞文化。

  三、國內私影像的精神及特點

  (一)國內私影像的精神

  如果以現在較為紅火的攝影師編號223的作品作為例子,在拍攝上他不以紀錄或真相為表達方式,他只是用鏡頭交換生活。有時候拍攝自己的生活,有時候是捕捉身邊的私人、私物、私事,與每一個可以用相機反映生活的人沒有任何區別。編號223認為,他希望能與人分享的,是每一個被拍者不同於常人面前的另一些真實面,這或許是他們不經意流露的,或是刻意表現的,有時候甚至是被設計出來的另一面。顧崢老師曾評價編號223的作品“沒有透過攝影區別自己與他人的野心”。

  現在國內新生代攝影者在進行的所有的影像探索,幾乎都是自發的,而不是為了迎合某種遊戲規則。他們的攝影在最初只和自己有關,但在攝影工具日趨普及,攝影成本迅速降低,傳播渠道日益暢通多元的今天,攝影也變成了一種個體傳播和社交方式。

  (二)私影像的特點—私密公開

  在攝影所處的時代,屬於公眾的東西不在是永恆的和普通的事物,事實上越是個人,越是短暫的,稍縱即逝的事物,越是努力的要進入大眾的視野。攝影這樣一種媒介,既深刻地根植於個人的視角,又廣泛地紮根於大眾的意識形態。上海年輕攝影師samQ一系列80後的肖像照片,選取個人的房間做背景,我們雖不認識被攝的任何一位模特(都是攝影師的80後朋友),但透過照片,我們對他們的房間擺設,穿著打扮,愛好卻一目瞭然。這批新生代努力營建自己房間內的世界,並不怕展現出來。這些私影像的代表人物,他們作品的拍攝過程,說出了這種(喜愛公開私密)的私影像的特性。samQ不斷公開自己不同系列的拍攝計劃,記錄這個最有趣快速年代的城市新新人類景觀。這都體現了私影像的特性:喜歡公開秘密。更有趣的是私影像不一定就表示著私藏,甚至可說攝影公開,才是私影像的另一目標。、

  四、私影像在中國攝影發展中的啟示

  私影像這類另類人群所作的嘗試與努力是有價值的,這是一種人類對生活現狀與現實進行審視他者和自我反觀的機會,它給舊的形態的意識觀念一個奇襲,表現意圖和表現題材方面也有了改變。隨著第一批國內私影像走進了藝術範疇而成為了公眾話題之後,第二批,第三批的攝影者不斷地跟隨。這個趨勢與相機的普遍化,當今社會的影響和大眾投機心理有關。

  第一,攝影具有成本低,十分容易的操縱的特性,使得很多夢想走藝術道路的人選擇了攝影作為表現手法。攝影藝術是一種對現實的高度概括,是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影像工作方式,是一種高貴的雅文化。然而,一批新型的“攝影人”,他們可能從未接觸過傳統膠捲,可能不熟悉各種曝光模式的特點,在他們的心中,攝影是一種現代人必須掌握的,如同電腦上網、手機發資訊一樣的生活技能。在他們的手中,照相機只是一種記錄生活、宣洩情感的工具。

  第二,中國評論家,策展人和媒體的介入,在很大的程度上主宰著藝術浪潮的定向。策展人的學術主張、藝術品位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影象的品質。2005年11月20日,首屆連州國際攝影節,第一批走進藝術範疇的新生代攝影師在“自·私-中國新生代攝影聯展”和“走神-上海9人攝影展”中集體亮相,在策展人曾翰和施瀚濤兩人的組織下完成的。大批攝影青年以攝影為媒介探索自我表現的同時,媒體的介入,對於私影像的出現也起了不小的作用。特別是廣州的《城市畫報》在助推私影像方面其推波助瀾之功實不可沒。

  第三,生活在虛擬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中的人,很多人無法接受那種由於自發創作而耗盡精力的那種累。我這裡所說的自發創作,是說透過自己的理解,努力,創造有意義的影象作品。每個人都想用最短的時間讓自己引起別人的關注,就像每一個年輕的中國攝影者都渴望成為南戈丁、莎莉-曼,這也是正常的想法。私影像,間接性地給一些理想走上藝術道路的人一條捷徑。

  五、結語

  情感和人文關懷是個人的,是不可複製的。在這麼五花八門的私影像當中,很多造作、生硬、浮躁的作品,恍若我們天天過著同樣的生活看著同樣的風景,咀嚼同樣的食物,令人懷疑作品創作背後的動機和目的。即使拍照片的人越來越多,真正對攝影,對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觀察和思考的人仍然不會很多。面對繁複的個人攝影圖片世界,我們應該對攝影有全面的認識,既看到它好的一面也要思考它存在的隱患。不要盲目地追求個人化,製造一些開拓性的影象。為了攝影而攝影,這是最令人遺憾的。從私影像這個概念引申到當今攝影藝術的範疇上,什麼是真正的攝影?這個問題都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無論是不是私影像,都需要真誠,一種發自內心的真誠。真正的藝術不應該追風,應該與時代接軌。

  參考文獻:

  [1]章光和.住在巴特、桑塔格、本雅明的照片裡.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顧錚.現代性的第六張面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私影像在當代攝影中獨特語境的研究藝術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