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中秋節> 中秋節各地的食俗

中秋節各地的食俗

中秋節各地的食俗

  吃月餅

  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代,民間就已有為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太師餅”。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胡餅”,唐高宗時,李靖出征匈奴,於中秋節凱旋而歸,當時恰有一個吐蕃商人進獻胡餅,李淵很高興,手拿胡餅指著當空的皓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月亮)。”隨後分給群臣食之。

  若此說確實,這可能是中秋節分食月餅的開始。但“月餅”一詞,最早是見於南宋吳自牧的紅菱餅。月餅是圓的,且被賦予團圓之意的.時代是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說:“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又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還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製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心靈手巧的制餅工人翻新出奇,月餅上做出各種花樣,彭蘊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說:“月宮符,畫成玉兔窯臺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

  吃南瓜

  “八月半吃南瓜”,吃南瓜是江南各地過中秋節的食俗。這個風俗是怎樣來的呢?傳說很久以前,南山腳住著一戶窮苦人家,有一個女兒,名叫黃花。那時連年災荒,黃花的父母年老多病,加上缺衣少食,病在床上,奄奄一息。八月十五那天,黃花在南山雜草叢中,發現兩隻扁圓形野瓜。她採了回來,煮給父母吃。香噴噴、甜滋滋,二老吃了食慾大增,病體也好了。黃花姑娘就把瓜子種在地裡,第二年果然生根發芽,長出許多圓圓的瓜來,因為這是從南山採來的,就叫南瓜。從此,每年八月十五,江南家家戶戶流傳著八月半吃老南瓜燒糯米飯的風俗。

  食田螺

  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誌》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吃芋頭

  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剝鬼而食之,大有鍾馗驅鬼的氣概,可敬。

  飲桂花酒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鬥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可見我國飲桂花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

【中秋節各地的食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