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讀賁友林的此岸與彼岸有感

讀賁友林的此岸與彼岸有感

讀賁友林的此岸與彼岸有感

  第一次見到賁友林是大學時期在南師附小的一次見習中,那次有幸聽到了賁老師的一堂課。當然,那時的我還不知道他是如此優秀的數學教育工作者。那天上課的內容是講三角形中三條邊的關係,在課堂上探索“三角形中任意兩條邊的和大於第三邊”時,學生的爭論很激烈,但是我們都感覺到了老師引導地很精彩。一堂課下來,我就對這個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覺得他上的課真不錯。後來,在校又看了賁友林老師的幾堂優秀的課堂實錄,對他的認識又加深了一步,也慢慢得知他原來是那麼又名,獲得了那麼多的獎勵,對他的欽佩之情又加深了許多。

  今年的寒假突遇了幾十年未見的大雪,寒冷的天氣使人們少了幾許戶外運動,卻讓我能靜下心來好好拜讀《此岸與彼岸》。以前,看到的教育理論書籍總不能象文學書籍那樣“愛不釋手”看得“廢寢忘食”,但賁老師的這本“數學教學手記”卻讓我有了認真看完的熱情和行動,而且,在讀完後有了“受益非淺”的感受。

  首先感到的還是欽佩。賁老師從教17年以來發表了600多篇文章,平均每個月要發表3篇文章。更可貴的是,他有一顆持之以恆的'心,堅持寫教學手記,傳達著“我手記我心”的寫作追求。作為教師我們每一天都在做著平凡的工作,教書,育人,而有人就能把平凡的事情做的不平凡,試問,有幾人能做到每天寫教學隨筆,教後反思,教學日誌?我欽佩他,是他堅持每天都刻畫不同內容的平凡,把堅持看成一種責任,所以說,他成功了,這樣的成功是必然的。哲人說:機會往往光顧有準備的人。看著《此岸與彼岸》我深深的體會和感應到了一位教師的樸實,一種思想的沉著、一種行為的堅韌、一種人生的品質。他以 “前行中的瞭望”“擺渡中的回首”“跨越中的智慧”“探索中課堂”或篇幅冗長,或短小精練,無不呈現出一種樸實和凝練的“記實+思考”,來詮釋他人生的追求,正如他自序中所言:反思,連結著現實與理想,關注現實,指導未來。反思,改變我的教育生活,使我成為注意自己的人,成為自己想做的人。正如成尚榮所長地評價:賁友林是一個瞭望者、擺渡者、跨越者,他永遠聽從“彼岸”的召喚,永遠尋找新的起點。此岸與彼岸的轉換,讓他成熟深刻起來,讓他享受到人生擺渡的幸福,而幸福感又讓賁友林有了今天教育界廣為流傳的這本書。我欽佩他在認真、執著中不斷超越自我。

  第二個感受是自愧。賁老師認真,不僅僅是認真,還勤于思考,善於思考,且是在真實的思考。在切實的課堂中記錄著自己思想,記錄著學生的思想,記錄著點點滴滴。這是他的生活,這也應該是我們的生活,因為,我們都是教師,我們有著同樣的職業。可是他做到了,而我們卻沒有。這就是差距。其實,教學反思每個教師都有寫過,但捫心自問,是發自內心的所需所想所記還是應付檢查的胡亂“塗鴉”?但更多老師則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屬於空想、空喊主義者。誰都知道教學反思要經常寫及時寫,這個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往往受到種種主客觀因素的干擾,也往往能尋到許多不該做的理由。特別是我自己,作為剛剛踏上工作崗位沒多久的年輕人,按理應該有很充沛的精力在教學方面,但我從來沒有認真對待過課後的反思。許多不足的地方僅僅是當時想想,過後就忘得一乾二淨,和賁老師比真是慚愧。

  記錄應該是一種美麗的沉澱,是最樸實的積累。正是由於賁老師每一天都在認真紀錄著課堂上的精彩,教學設計中的失誤,才有擺在我們眼前的今天,也正是有他不斷的紀錄,不斷的發現,不斷的堅持,才有今天的成就。

  當然,想要和賁老師那樣,每一天也紀錄自己的一點什麼的話,那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那得有多強的意志力啊,試問:您能堅持一週,能堅持一個月嗎?能堅持2個月?甚至更多嗎?用什麼時間來紀錄?每一次紀錄什麼呢?這不僅僅是毅力就能解決的問題,你必須還會思考,思考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每一次學生的反映,還得有較高的文化功底,要能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熱愛自己的學生。教育工作還需要我更多的恆心,經常對自我進行反思,定好自己的目標。有人說,優秀與平庸,最根本的差別,不在於天賦,也不在於機遇,而在於有無目標。有了目標,才有積累;有了積累,才有優勢;有了優勢,才有突破。

【讀賁友林的此岸與彼岸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