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聽《觸控春天》一課有感

聽《觸控春天》一課有感

聽《觸控春天》一課有感

  有幸到洛陽聆聽了幾位青年名師的示範課,一天的時間裡,可以說受益匪淺,感慨良多。其中楊獻榮老師的《觸控春天》一課實在有些特殊,頗有讓人不吐不快之感。

  楊老師的這節課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給人的感覺是紮紮實實。讀通課文,讀準生字生詞的字音,理解詞語的含義,概括課文的內容大意幾個教學環節清晰明瞭,目的明確。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理解詞語一節。在這個環節中,楊老師的動用了聯絡上下文理解“流連”、結合生活經驗“瞬間”、做動作理解“合攏”,繪畫理解“弧線”、分解生字理解“盲童”…… 方法多變而得當,過渡自然而巧妙,讓人從內心暗暗歎服。在示範課上,是極少見到這樣家常而紮實的課堂教學的。孩子們學得興趣盎然,老師們聽得會心會意。師生們都各有所得。

  然而當第二課堂開始時,情況發生了變化。一節課下來,孩子們學得暈頭轉向,聽課的我聽得糊里糊塗,直到課程進行了一大半才似有所悟。原以為是因為我經驗不足,能力太弱才會有這樣的感受,但問過同行的教師後,大家的感受居然是一樣的。這讓我不禁對楊老師的第二課時進行了深思。

  楊老師主要想透過第二課時的教學讓孩子們學會一種閱讀方法——抓住關鍵詞語,聯絡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這種以學生為主體,教會孩子“學法”的觀點無異是符合新課標的理念的。但為什麼課堂效果卻不佳呢?

  在自我評課時,楊老師在講解了自己的設計思路後,又說了一句話:“《觸控春天》這篇課文對於四年級的孩子來說,難度太大了,我曾在五年級教過這篇課文,效果很好,因此,我準備向教材編著者提議,把這篇文章放到五年級。”

  是的,《觸控春天》一文語言凝練優美、內涵深刻沉重,是一篇發人深思、文質兼美的課文。課文大意講的是一個名叫安靜的盲童,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故事。這篇課文中有不少含義深刻的句子,這是孩子們學習的難點。然而在楊老師的課堂上,由於偏重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孩子們對這些句子或似懂非懂,或一竅不通。在不理解課文內容的情況下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效果可想而知。

  用這樣的教學方法來教這篇課文,四年級的孩子是太小了。

  說到這裡,我想談自己的一點淺見:做為我們——一名普通的教師,沒有權力改變教材的編排,沒有能力為學生重新編一份合適的.教材,對於拿在手中,不可更改的現有教材,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我的想法是:因“材”施教。

  翻開我們的語文教材,或注重文化的傳承,或注重人文素養的提高,或注重語文知識的教授……每篇課文的測重點是不同的。我們應該認真地閱讀,仔細地區分,謹慎地考慮,因教材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以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對於《觸控春天》一文,楊老師所選用的教學方法顯然是不合適的。如果他考慮到教材的特點——文美理富,考慮到學生的特點——閱讀能力還有限,把教學重點放在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課文情感上,也許不會浪費這麼一篇美文。

  在教學中,我們都有自己的觀點。然而,我們大家常常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的觀點是因為站在我們的角度。而孩子站在哪裡?我們可曾知道?蹲下身來,跟孩子站在一起,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眼光去看,也許我們會發現,我們的觀點,錯了。

【聽《觸控春天》一課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