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理學> 初讀《寫給教師的心理學》有感

初讀《寫給教師的心理學》有感

初讀《寫給教師的心理學》有感範文

  拆開這本書時,心中出現了這樣的疑問:這本書理論性強嗎?這是一本傳統意義上的心理學教材嗎?這是一本有關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或者學習心理學的書嗎?透過初讀此書,發現它為讀者呈現出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學理論"視角",而且涉及的範圍非常廣,從經典行為主義、人本主義到認知主義視角,從積極心理學的心流到腦科學的神經系統,從"自我"認知發展到兒童社會發展,從動機到特殊教育需求……

  一、譯者介紹

  作者:斯科特。巴克勒保羅。卡斯爾等(英);張浩、郝傑等翻譯。

  張浩,教育學碩士,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現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務處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主任,主要從事教學研究和教師教學發展工作。

  郝傑,教育學碩士,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現任職於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務處,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研究與教學管理工作。在《教育理論與實踐》《中國德育》等刊物發表教育教學論十餘篇。

  二、內容簡介

  從行為主義、人本主義到認知主義,從積極心理學到腦神經科學,從兒童的認知發展到社會化和情緒發展,從動機到特殊教育需求,從自尊到自我效能和自我歸因,本書全面解讀了與教育相關的心理學,闡釋了心理學規律如何在堂內智慧地運用,如何使教與學更有效,以及為什麼這些對於教師的專業發展至關重要。

  書中透過大量例項介紹了孩子們是如何學習的,為什麼他們會有各種行為問題和學習問題,幫助教師理解並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促進不同學生的進步,幫助教師形成個人有效的教學風格。

  三、精彩分享

  1兒童發展的要素

  如果不具備如營養、學習的條,那我們很難獲得發展,只有當這些條具備時才能獲得發展;如果沒有足夠的營養,人體就不會按照基因所需要的方式發展。更重要的是,營養不足對大腦的發育產生影響,而大腦是各種機能發展的關鍵所在。影響發展的要素如下圖:

  2兒童的認知發展

  書中提到:依結構而言,新生兒出生時,其腦部外形與成人大腦大小相等。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如圖)

  上表顯示,在2~7歲及7~12歲期間,認知能力發展迅速。這種發展與兒童成長期大腦本身的發展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絡。我們將大腦的部位稱作前腦、中腦和後腦。其人腦的主要組成部分和區域性機能。(如下圖)

  啟示:這些知識可以跳出書本,運用到日常的行為觀察中,(fsir)這樣我們將更好地理解大腦的不同部位如控制你所觀察到的行為。

  pluthi的情緒輪

  情緒是由某些"導火線"引發的'短暫性的感受,是一種短暫而強烈的感受,也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心情。究竟什麼是情緒?通常有人說六種"基本"的情緒:怒、懼、哀、驚、喜、樂。將不同的情緒混合在一起,會產生"情緒變體"(如圖)

  四、初讀隨感

  1從"認知"角度回看教材的變化

  物競天擇,感知發展對人發展至關重要。我們常說"教學內容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學生的認知發展究竟怎樣?筆者試圖從書中尋找答案。皮亞傑將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即感覺運動思維(0-2歲)、前運算思維(2-7歲)、具體運算思維(7-12歲)、形式運算思維(12歲以上)。其中前運算階段結束的標誌是"兒童開始展示出皮亞傑所說的守恆跡象"透過關於質量、數字、體積守恆實驗解釋,使我看到教材的變化的依據:比如,"質量、體積守恆"實驗說明了高段孩子進入具體運算思維(7-12歲)階段,因此教材將有關"體積的計算"的內容安排在高年段的學習也就理所當然了;再比如10-12歲的兒童"假設—演繹推理"思維的發展,故而將有關"方程的認識"、雞兔同籠……等知識安排在這一年齡段學習。但是我們實際教學中不難發現部分孩子的認知發展會與教材預設的"認知"不同步,往往這類學生將會步入"學困生"的行列。

  2從"記憶"角度再看教師的教學

  老師經常聊起:我們班孩子上經常走神的很多;我們班堂上不會聽的孩子怎麼這麼多,答案寫在黑板上都不知道抄;我們班就有兩三個多動症……筆者的班級也有這樣一個熊孩子,竟然在公開上吵架,原因是同桌說了一句他不愛聽的話,進而惹怒了他。我們不僅會問這些孩子怎麼了?原"記憶"要透過各種感官系統(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對初始資訊進行處理後,將資訊傳遞到大腦的其他區域進行深度處理,這樣,人們可以對編碼的資訊採取相應的行動。試想在資訊的傳遞過程有一環出現問題(比如生理、情緒、感官等),出現自閉、注意力缺陷多動症等不足為奇了。

  此外,在我們的教學中要關注"序列位置效應"或"首因—近因效應",書中實驗表明給教師的啟示:無論要求學生做什麼,不要將重要的資訊放在"中間"這個啟示如同給筆者當頭一棒,回看自己的堂教學往往將"重要知識"放在一節的"中間"了。為什麼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那是因為孩子開頭能記住,注意力集中;為什麼提倡"走好最後一公里",那是因為學習結束即新知的開始,轉移注意力。當然,採用分散教學重難點,分割教學計劃,採取短暫休息,再開始,這樣"重點"就成為了下一個教學部分的"開頭"(這樣不就出現"首因效應"!)

  從"發育"角度細看學生的發展

  "發展"指的是人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發展心理學家認為發展僅指從嬰兒期到成年期的發展。書中提到"在兒童時期,大腦的發育得益於遊戲、好奇心、營養以及休息與恢復"那我們的堂是否多一些遊戲?(低段數學練習經常採用遊戲形式,這種做法應該值得提倡),我們的堂是否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視覺、聽覺、味覺、觸覺)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而令我感到驚訝的是飲水能輔助學習的說法,即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處在缺水的狀態,將會影響孩子在關鍵時期各方面的表現,導致疲勞感顯著增加。筆者值得慶幸的是堂上時不時有孩子拿起水壺大搖大擺的喝水,沒有去遏制、批評,我想讀了這本書以後更不會去制止,因為筆者清楚的知道液體攝入量對人體發展的重要性。更會透過提倡充足飲水,就會在微觀層面促進孩子們的大腦發育。

  此刻,筆者深深體會到:掌握一些關於認識發展、記憶過程、大腦發育的知識非常有益……作為一名教師,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可能會與教育心理學家有多次的"交流",此書還應細讀。

【初讀《寫給教師的心理學》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