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看李鎮西影片講座有感

看李鎮西影片講座有感

看李鎮西影片講座有感範文

  看李鎮西老師的講座《教師專業成長自身修為(四)》,心中對教育的困惑漸少,而對教育的激情劇增。

  李老師從不承認自己是“名師”,是“專家”。的確,那些平實的教育教學花絮由他娓娓道來,似乎也在訴說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身邊發生的同樣的“小事”。所不同的是,我們缺乏對這些“小事”的思考與研究,因而也就缺乏理論的形成與積累。這些理論聽來沒有高深莫測,但又是不平凡的,他信手拈來,每一句無不透射出思想的精華,使我們不禁對這位儒雅斯文的老師刮目相看。

  今天學習的主題是《教育從愛心走向民主》,李老師從兩個方面著重進行了闡述。

  (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李老師認為要做到四點:

  1、要有兒童般的情感;

  2、要有兒童般的興趣;

  3、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4、善於和學生交朋友。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我跟孩子沒有共同的興趣、喜好和追求,那麼我通向孩子心靈的通道,將會永遠堵死。”這就需要我們要做有童心的教育工作者。要愛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歡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

  要“用兒童的眼睛去觀察,用兒童的耳朵去傾聽,用兒童的興趣去探尋,用兒童的情感去熱愛。”否則,很難走近學生的心靈。“一個只在講臺上隔著講臺跟學生會面的人,是不會了解兒童的心靈的”,最好的教師,就是在與學生交往中忘記自己是教師的人。

  李老師給我們展示了他跟孩子們交往的一些照片。照片中的他有著孩子般的頑皮和天真,有著孩子般的活潑和好奇,跟孩子們打成了一片,完全想不到“他”就是坐在我們面前的這位名師和專家。

  但同時他又指出,愛孩子絕不是遷就孩子。教師既是良師,又是益友和諍友,要對學生給予指導和教誨。

  李老師要求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儘量不要傷害學生心靈最敏感的地方。蘇霍姆林斯基形容學生的自尊心“是一種非常脆弱的東西,對待它要極為小心,就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因為在摘掉這朵花時,千萬不可抖掉,那閃耀著太陽的透明露珠。”因此,教育要有人道、人情、人性。

  李老師非常沉痛地講述了他教學生涯中的一件事:一個學習不好的女孩子遲到了(她已經不止一次遲到),李老師滿懷氣憤地懲罰了她——先是在教室外罰站,怕影響不好又讓她站到教室後面。過後女孩提出頭暈請假回家,從此再也沒有回來,一年之後李老師得到訊息——女孩去世了。原來女孩從小就患有白血病,母親為了給孩子擁有一個正常的童年,沒有告訴她。女孩的身體不好,因此學習在班裡倒數,但是她一直在堅持,就是在生命的.最後,她還在想念著她的同學,渴望著重新回到李老師的課堂。聽說這件事,李老師感到非常痛心,也懊悔不已,如果當初給她多一些寬容和關愛,也許她的生命會更溫暖、更精彩。

  看到這裡,我流淚了。很多時候,我們對學生僅僅是憑印象行事。對於一些所謂的“差生”,有時我們會嚴厲地懲罰甚至是無情地打擊,在由此取得的“成效”面前也會沾沾自喜,而完全忘記了教育的人文主義、人道主義原則。“差生”之所以差,是有其特殊原因的,正因如此,教師更應該關注他們。如果對他們多一些瞭解,多一些同情,多一些關愛,多一些幫助,也許他們的人生歷程會是另外一番風景。相反,如果他們就這樣被打入“差生之列”而備受冷落,那麼他們將永遠生活在角落裡,他們的人生永遠是黯淡無光的。

  (二)有了愛,也不等於有了教育

  有些時候,我們對於教育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愛心教育的基礎上,但愛心只是一個前提條件,光有愛心是遠遠不夠的。愛心不是教育的全部,也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我們要做智慧型的教師,教師的智慧體現在教育教學(此文來自斐斐課件園)、班級管理、綜合實踐、教學研究等方方面面。

  李老師認為教育愛心有兩種導向,一種導向民主,一種導向專制。不難發現,在我們的教育中存在著一種“假民主”現象,即打著愛心教育的旗號,對學生進行專制教育。我們總是把“老師是為了你好”掛在嘴邊,而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甚至對其進行懲罰。

  真正的教育應該充滿民主精神。李老師提出民主教育具有八個特徵:富有愛心、尊重個性、追求自由、體現平等、強調法治、倡導寬容、講究妥協。

  傳統教育崇尚“師道尊嚴”。教師居高臨下,唯我獨尊,教師缺乏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師生之間缺乏平等和民主的交流。現代教育並不否定教師的尊嚴,但是更強調師生之間的理解和尊重。教師要用平等培養平等,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化學生。

  教師要真正寓民主於教育之中。給學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讓他們展翅翱翔;給學生一塊個性的平臺,讓他們展現自我。鼓勵他們自我管理、相互競爭和監督。

  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與學生一道成長的。師生互相學習、互相影響、互相鼓勵,共同參與研討、探討和發現,共同分享、碰撞和交流。

  泰戈爾有詩:“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美。”那麼,這裡的“水”是什麼?用李老師的話來說,是指師生雙方。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是師生心靈的共振,是師生之間的相互欣賞、感染和影響。師生相互促進、共同成長,用熱情去演繹生命的樂章,用執著去催開青春的花朵,用智慧去描繪心靈的詩篇。——這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看李鎮西影片講座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