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在平行教學國中會反思體驗成長分析

在平行教學國中會反思體驗成長分析

在平行教學中學會反思體驗成長分析

  在政治課的日常教學中,受到課時安排和課程內容的限制,教師經常是一個教學內容要重複很多次。如何把同一內容在不同班級都能上出新意,如何在平行教學中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很值得探究的課題。

  《兼顧效率與公平》是《經濟生活》第七課的重點,其教學目標就是在理解效率與公平的含義的基礎上,重點引導學生掌握如何正確效率與公平的關係。下面是我先後在三個不同班級的教學設計與實施情況,其中的變化讓我感悟頗多。

  第一次教學在高一(4)實驗班。課前,我把班級分成兩個探究活動小組,分別圍繞“公平”和“效率”問題進行教材預習和材料收集,並要求學生做成課件在課堂展示。

  教學環節1:學生的探究成果展示。學生把自己收集的注重效率或公平的例項進行演示,並做了簡單的分析。

  (這個環節大約使用了17分鐘,由於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導性,所以學生的參與熱情高漲,課堂氣氛也非常好。)

  教學環節2:結合學生的發言,教師圍繞效率與公平的含義和關係進行了細緻的講解。

  (因為我的講解結合了學生的發言材料,加上學生之前有一定的預習,在實際教學中,這個內容進展的很順利,學生也普遍能意識到效率與公平是不能孤立看待的,但是對效率與公平誰在先,還是存在爭論。大約耗時15分鐘。)

  教學環節3:案例分析,我創設了一個企業獎金分配方案的情境,請學生以領導人的角色,結合課堂所學,模擬實際運用。

  (我的設想是透過學生的角色模擬,在具體的運用中加深對效率與公平關係的理解。在實施中,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但由於只有8分鐘,所以展開的不是很充分,而且學生的發言還是停留在最初的水平上,明顯分成兩派,對效率與公平依然是各執一詞。)

  總結第一次教學,適應實驗班學生的生源狀況,我注重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把探究、合作等學習方式引入了課堂,既培養了學生的能力,也活躍了課堂氣氛,但是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知識教學沒有取得實效,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上也不理想。我反思後覺得,原因有兩個,一是知識教學還要強化,特別是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關係問題要再講細一點,師生的知識互動有待加強;二是案例討論時間太緊,展開的不夠,所以學生沒有充分的意見交流,也就很難達成共識。

  第二次教學在高一(6)普通班。吸取第一次的教訓,考慮到生源質量和探究活動時間太多的問題,我在第二次教學中取消了分組探究。

  教學環節1:創設情境,激發討論。以企業獎金分配方案為情境,引導學生模擬企業領導人角色,進行分配方案的設計,以匯入課程。

  (耗時約7分鐘,總體效果不錯,課堂氣氛活躍,參與面也很大。或許是對角色背景的不熟悉,學生的討論幾乎是一邊倒地傾向於分配就是要重效率。)

  教學環節2:結合討論,教師舉例進行知識講解。在討論匯入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自我閱讀並分析經濟學中效率的含義;然後教師分析公平在社會主義分配製度中的重要性和含義;進而引導學生理解效率與公平之間的辯證關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列舉了宏觀領域的一些事例。

  (耗時約22分鐘,對效率的講解是順勢而為,所以效果很好。對公平及其與效率的關係,由於我使用了初次分配與再次發配的一些事例,所以學生也普遍能夠接受。或許是受匯入情境中討論比較集中在重效率的影響,學生在關係上也一致認同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教學環節3:拓展運用,舉例分析。請學生從自己生活中舉出一個事例,體現如何做到兼顧效率與公平。

  (這是一個知識演繹環節,或許是生源質量和課前沒有準備的原因,雖然學生的知識理解還不錯,但是除了1位同學談到班級的運動會獎金分配,其他三位的舉例都不是很切題,而且知識分析與事例還存在分離現象。最後,實際上還是我自己又進行了舉例和分析。)

  總結第二次教學,考慮到普通班的實際,我在教學安排上進行了結構的大調整,感覺知識目標達成還是很成功的,但是學生的能力培養不到位,特別是對匯入情境的討論和最後的舉例演繹,學生都存在一定的偏差。而且除了第一個教學環節外,學生幾乎是被動的接受我的講解,課堂氣氛相對沉悶,而且自己也感覺很累。反思後,我覺得,其一,學生的課前探究活動不可或缺,由於缺少預習,學生的知識熟悉度沒了,而且由於缺少思考和觀察,學生的課堂反應也慢,心中也沒有事例材料。其二,情境創設要更加生活化,以增強學生的課堂認同與參與,而且從節約時間和主旨集中性來看,事例選擇應該儘量一例到底,不宜過多。

  第三次教學在高一(5)普通班。吸取前兩次的教訓,我將探究活動改為每個學生課前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圍繞公平與效率的關係收集1~2個自己感興趣的事例材料。

  (這一變更,既節約了學生的時間,也有利於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預習,而且照顧到學生的差異性,真正發揮各自的特長和能力優勢。)

  教學環節1:案例展示,情境討論。以上次教學中學生髮言提到的運動會獎金分配為背景,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以發現學生的思想癥結,找到問題所在。(附情境材料:假設我們班在剛剛結束的校運動會上取得了團體第一名的成績,學校給出1萬元的獎金,班上50人,你覺得怎樣分配才是合理的?請大家以運動員、後勤保障人員、宣傳人員、一般同學等不同的角色身份進行討論發言。)

  (由於是與學生切實利益相關的一個情境,各方的利益立場存在很大分歧。所以話題一出,教室裡就是熱鬧非凡,而且發言觀點多是切中利益的要害。在這個過程中,我是隻聽觀點,不做評價,並控制好時間。)

  教學環節2:自主學習,例證分析。我鼓勵學生帶著討論中形成的困惑,進行教材的自主學習,找到支援己方觀點的教材原理,並補充事例來論證。在此基礎上,請準備較好的學生進行簡短的發言,我則根據學生的發言適當引導和補充,最後在整體小結效率與公平的辯證關係。

  (因為是順勢而為的課堂探究,學生自學得很認真,從發言來看,掌握的效果也是很好。而且,有課前的探究活動,學生的舉例也很切題。)

  教學環節3:迴歸案例,換位思考,重新制定分配方案。請學生自行分成學習小組,圍繞運動會獎金分配問題,拋開自己的最初想法,換個角色,透過小組合作,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分配方案。

  (這個環節很有意思,讓學生換位思考,更能引導他們全面地理解效率與公平,最後的效果也不錯。各個小組分配方案的框架基本上是一致的,即都贊成要體現效率優先鼓勵多勞多得,給予運動員等貢獻大的同學多一點獎勵,但是考慮到這是全班榮譽,有著每一個同學的努力,所以也注意照顧一般同學的利益。)

  關於第三次教學,我感覺是比較成功的。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整個課堂都充滿了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而且課程三維目標的達成效果不錯,特別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透過運動會獎金分配這一案例,學生在討論、學習、再討論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鼓勵先進與集體榮譽的有機結合。而且由於事例切中學生的利益要害,學生就有話說,能說出東西,最後環節的換位思考進行分配方案調整的設計,對學生辯證理解效率與公平關係,提升學習能力發揮了積極作用。

  透過這個課題的三次教學和反思,我覺得政治教師要把同一內容在不同班級都能上出新意,並努力在平行教學中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有幾個方面是值得關注的。

  第一,把課堂留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新課程要求我們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存在,第一、三次的課堂氛圍和第二次的對比讓我充分感受到,課堂應該是學生的,教師只是組織者、引導者、管理者。事實證明,只有允許、鼓勵並創設機會吸引學生的參與,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在教學中形成積極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才能最大程度地達成教學目標。而且,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也是對學生差異性課程資源的最佳開發與利用,學生是生動而有差異的,但是差異在哪,只有學生自己知道,因此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就是給課堂教學創造新意的機會。在實踐層面上,考慮到學生課餘時間的有限性,教師也要積極探索學生參與課堂的新方式、新機制,不能求大求全,應該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和學生的能力水平出發,做到科學、適度。

  第二,堅持生活化的主題與多元的學習方法相結合,讓課堂更加生動。

  生動的課堂首先應該是生活的,特別是情境創設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課堂教學從學生的生活中來,回到學生的生活中去,只有真實才能更容易產生共鳴,激發學生的思考。第三次教學中採用校運會獎金分配比前兩次的企業獎金分配案例,對調動參與熱情和激發思考的作用是大不一樣的。因為情境真實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學生才有話說,學生才說得出東西。其次,生動的'課堂還應該是多元的,特別是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要多樣化。平行教學的最大忌諱就是簡單重複,方法單一,或許一次兩次可以,但是時間長了,學生就會厭倦,甚至後面的班級都能知道你的教學環節和事例,那麼你的課堂就絲毫沒有吸引力了,而且長期以往,自己的教學也無法長進。因此,在內容相對固定的情況下,要多在方法創新上做些探索。三次教學中,既有學生的探究活動、合作學習、自主學習,也有傳統的教師講解、演繹運用和問題探究,雖然各種方法組合的效果差異較大,但是這種對教法與學法的思考和探索對我改進教學的確幫助很大,而且方法的組合運用也使得平行教學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第三,精心設計每一個主要的教學環節,注重教學結構的最佳化,追求課堂教學的節奏美。

  在平行教學中,教學內容是固定的,但是內容的設計安排是靈活的,教學結構的變化同樣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需要全面理解教學內容的內在聯絡,根據學情,靈活選擇教學方法、最佳化教學環節,做到動靜結合、講練結合、張弛有度、富有節奏。如,開頭的設計,可以是第一次的學生探究成果展示,也可以是第二、三次的情境討論;結尾可以是第一次的情境討論,也可以是第二次的拓展運用,還可以是第三次的主題活動。從總體來看,教學過程可以是一個富有邏輯性的完整思維過程,如第三次教學就是圍繞校運會獎金分配這一主題設計成問題的提出、探究和解決三個緊密相連的環節;教學過程也可以是歸納與演繹法的交替使用,如第二次教學就是先引導學生在情境討論中歸納問題,再在教師引導下完成知識學習基礎上,再使用演繹法進行生活化的拓展運用。

  最後,就是要懷揣一顆追求成長的心,做個有心人,學會傾聽與反思,做好教後記。

  有人說,教學始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事實上,教學永遠不可能一次成功,我們的課堂教學總是在不斷摸索、總結和提煉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和完善,並且再尋求新的突破口和增長點。平行教學恰恰給了我這樣的機會,使我能夠對同一教學內容嘗試進行不同的設計,進行多次的實踐,並在實踐中發現不足,找到差距,探索提升的空間和方法。為此,一方面,我們要做一個有心人,學會傾聽學生的感受、學會捕捉課堂的閃光點,學會聆聽同行的指教,讓一切精彩的教學智慧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彙集;另一方面,還要做一個會思考的人,做一個教育的行者,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不斷踐行新的課程理念和自己的教學設想,讓自己的課堂教學始終處於一個動態的成長過程之中。唯有如此,我們的課堂才會充滿新意和活力,也才能真正意義上在日常教學中促進個人的專業化發展。

【在平行教學國中會反思體驗成長分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