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聽《小數除法》有感

聽《小數除法》有感

聽《小數除法》有感

  今天有幸聆聽了吳正憲老師執教的《小數除法》,在聽課前我設想了很多種方案,吳老師怎樣把這節計算課上出彩?情景教學?自主探討?合作學習?要想把計算課上得不平凡還真難,算理要說明白,豎式格式要規範這些都非常枯燥,學生一般積極性不高,有些會做的學生不耐煩,不會的學生又聽不懂,最後老師總是埋怨學生怎麼如此粗心,總是算錯……然後不斷的練習、練習!吳老師上課前沒有太多的課前談話和鋪墊,互相問好後直接上課,一開始就出示主題圖,非常平常的匯入,學生開始還有些拘謹,但在吳老師的感召下逐漸就會問問題啦!真是太神奇了,好像吳老師也沒什麼特別的環節,只是不斷地請同學問問題,“哎,你怎麼不問呢?”也許我上課這麼問學生,學生會無所謂,但吳老師這麼一問,學生還真被啟發了,這就是語言的魅力!再來看看知識形成的過程,真正以兒童為中心,老師只是引路人,100元買4本《格林童話》,找回3元?每本是幾元?學生很容易就算出:24餘1,每本書是24元嗎?顯然不是,剩下的1元怎麼辦?給它,那三個不幹,怎麼辦呢?學生獨立思考後,展示自己的想法,有一個學生用畫圖的方法,將那1元換成10角,又將餘下的2角換成20分,吳老師緊抓這個例子,餘下的1元是可以繼續分的,只是要把1元破壞掉,變成10角,就活了,又可以分、分、分。就這樣在學生已經的經驗上找準知識連線點,將複雜的算理變成簡單的分分分,學生由衷的感謝小數點,向小數點致敬,感受到了小數點在小數除法中的重要性,自主將分的過程用豎式表達出來,吳老師到此還沒有結束,將分“錢”遷移到了分“米”、分“數”,小數除法的意義由具象到了抽象,這樣的過程多麼自然,沒有半點牽強,全部是由學生自已一點一點的昇華,最後學生還提出:是不是任何數都可以一直分下去?這樣的`深入思考,多麼的可貴呀!快下課時,吳老師還出示了51除以0.2,學生感嘆,0.2要變成2就好了,老師請小朋友想辦法?是呀,要是2就好了,在討論中,有一名學生說出:可以變成2呀,51也變成510,這是商不變規律。雖然要下課了,學生們還要算,意猶未盡,依依不捨,鈴聲響、思未斷、情未了,每次吳老師上課都有這效果,這是我最佩服她的地方,能讓所有不相識的學生在短短40分鐘內就戀上她!

  在互動環節,有老師質疑:用那麼長的時間讓學生分分分,太拖了,豎式的規範書寫都還沒講,也沒做鞏固練習,學生能掌握嗎?這是大部分老師的疑問,我們一線教師必須面對測試,要有一定的練習量,吳老師沒有否定要鞏固練習,也沒有否定要規範豎式書寫,只是不一定要在這節課解決,起始課很關鍵,一定要讓學生“通”了,這節課通了則百通,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豎式只是分的過程,如果學生都會分了,明白了每一步是怎麼分的,為什麼這麼分?那後面就會很順利,我們再來完成後面的目標,一定要“慢”下來,讓學生從已有知識基礎慢慢過渡到新知識,老師要做的就是找準知識連線點,不要急於做題。而且吳老師還特別有心,上課前到書店轉了一圈,24.25元是《格林童話》的真實價格,一切情境都要真實,是學生遇到過的,解決這樣的問題,學生有需求才會有學習的動力。聽完吳老師的回答,反觀自己的課堂,有時真是太急,急於檢驗學生學習效果,急於讓學生快點掌握知識,總覺得多講些題對學生來說更實際,但效果總是不如人意,學習的過程更重要,慢下來,你會收穫來自學生的驚喜!

【聽《小數除法》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