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得體會> 《有多重》聽課評課心得體會

《有多重》聽課評課心得體會

《有多重》聽課評課心得體會(精選11篇)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透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有多重》聽課評課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多重》聽課評課心得體會 篇1

  觀看了趙老師的教學影片,讓我受益匪淺。同是教二年級的孩子,趙老師上的很精彩,很讓我受啟發。在這節課中趙老師準確地把握了教材的目標要求,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寬鬆的學習環境,透過大量的實際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對質量單位千克與克進行了充分的感知,幫助學生較好地建立了千克與克的質量概念,同時也注意了學生估測能力的培養。學生學得主動愉快,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在教學中得以較好實現。

  一、在課前。

  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重量單位,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的,在這裡趙老師教學時注重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課前調查活動:到商店裡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標籤;在家裡找一找標有重量的東西;把找到的東西和重量記錄下來;看一看商家是用什麼來稱量物品的重量讓學生走進生活中的數學世界,有目的地去關注一些常見物品的質量,主動地尋找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這次調查活動的目的是充分開發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分散學習難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在活動過程中。

  教學過程中趙老師選擇的又都是學生所熟悉的事和物作為教學資源,讓學生進行充分感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在學生基本建立了質量單位千克與克的概念之後又用多媒體畫面展示了生活中各種物品的質量,給學生提供大量機會不斷增強對千克與克的感受和認識。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設計了大量的活動,想方設法地幫助學生透過各種實際操作活動去感受、認識質量單位千克與克,建立1克與1千克的觀念。特別是學生透過掂一掂硬幣、回形針、一包鹽等活動,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整個過程趙老師儘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充分的透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讓學生學會使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發現和提出問題,並對問題進行猜想、嘗試和驗證,在對資訊進行分析、歸納、推理、論證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新知,從而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課堂中設計“開放型”的教學能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全方位參與創造了條件;在教授1千克=1000克時,趙老師刻意讓學生透過算一算,猜一猜,稱一稱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得出結論,然後再透過設問強調兩者雖相等,但在數學意義上完全是不同的意義,更好地滿足了每個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啟迪思維,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養。過程中多種方法對於學生建立千克與克的質量概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學生在實踐、感知、體驗、領悟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質量單位千克和克的認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整個活動有目的、有層次、有落實、有效果。

  三、在課後。

  在課後,趙老師注重知識的反悔總結和評價。還進行自我反思。

  總之,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積極主動,活動質量和效率高,教學效果好。

  《有多重》聽課評課心得體會 篇2

  林老師的這節課好像把我引入了一個神奇的數學課堂,讓我前所未有的發現了原來數學課是這樣的有趣和無處不在。

  課堂談話非常輕鬆,“你們知道1個蘋果多重?幾個蘋果大約 1千克嗎”這個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正是同學們生活當中最常見,最感興趣,最輕鬆的話題,然後一步步地層層推進。一環緊扣一環,利用最簡單的生活中常用的柚子、鹽、洗衣粉等等最為常見的物品使學生得出的結論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輕鬆愉快地感受1千克有多重。其間,老師的每個動作,每句話都充滿了數學的力量,引人入勝。同時這又是一堂生動地操作實踐活動課!在這堂課中,教師的角色轉變了,不再是傳統教學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動尋找教材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機聯絡的切入點。以學生所調查的豐富資訊出發,靈活的展開教學。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為活生生的生活現實,增強了學生對數學內容的親切感。在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了,真正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一是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給我們呈現的知識是靜態,如何使靜態知識生動化,情境化,透過驗證2分硬幣——稱克物品,來體會感悟1克的實際輕重,理解克和千克的關係。既迎合小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增強了學習的樂趣,類化了知識,豐富了視野,又讓學生充分享受了學習,交流,體驗成功的喜悅。

  二是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該教師在教學中不僅重視了知識和技能,更關注了學生的情感。我們驚喜地看到,學生的思維活了!情感豐富了!合作意識增強了!這與教師富有激勵性的評價離不開,更與教師的設計活動離不開,學生主動,積極地經歷了,建構了新知識。

  三是較好地體現了數學課"活中樂,活中學,活中悟,活中索"的特點,具體體現在:

  ①以"活"的匯入激發學生的樂趣,讓學生從課始就進入 用口交流 購物的重量,用手掂量物體的重量,用心感悟物體的之中兩的活動中,探究的興趣由然而生,達到樂以導激情,以情啟思的目的。

  ②以"活"的形式 調動學生樂趣,啟動學生的思維,一步一步向深入發展。從課始的說,看——課中的掂,猜,稱——課尾的掂,想,稱,議的活動中,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在活動中合作學習,團結互助的精神,嘗試到了成功的樂趣。

  四是,教師運用個各種各樣的表揚鼓勵性語言,如“你真是一個小博士”“你懂的可真多”等等,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

  總之這節課充分展現了高效課堂理念,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課,個人感覺尹老師的語速稍微有一點快,但是這並不影響一位優秀的教師的人格力量,依舊讓數學課堂充滿無窮的魅力。

  《有多重》聽課評課心得體會 篇3

  《克與千克》是三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重量單位,但是重量單位並不像長度單位這種這麼直觀,它讓學生理解有點抽象。但易老師能較好的把握教學的脈絡,能立足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攻破教學重難點。值得我學習的地方真的很多很多,我就談幾點我認為這節課最成功的地方。

  一、首先在匯入環節,新課一開始,易老師就充分迎合了學生的心理特點,組織學生開展背一背遊戲,使學生真實的感受到:物體有輕有重。接著讓學生一手託一枝鉛筆,一手託書本書來感受重量,並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感覺。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感覺,順利的引出本課的課題。並且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二、在新課教學中,易教師準備了恰當的教具和學具,讓學生動手操作,切身感受克和千克這兩個較抽象的質量單位。尤其是每個學生都發了一個一克的硬幣,教師帶了很多一克的硬幣,讓學生知道一個硬幣是一克,十個大約是十克,五十個大約是50克,等等一步一步的引導,還給每個小組都準備了一些上面標有重量的東西,可以親手去掂量。很自然的讓學生從認識克過度到千克的認識,讓學生充分感受克和千克。

  三、課堂組織得很好,一開始學生積極性不高,但透過老師鼓勵性的語言,還有恰到好處的引導,互動環節的設計等讓氣氛慢慢活躍和輕鬆起來了,在這節課中我們看到學生動手了,動口了,動腦了,合作了,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越來越積極了,後來甚至等不到老師叫他回答就脫口而出了,當問到比千克更大的單位時,有的學生還歡呼有萬克,雖然沒有答對,但是可以看得出學生的思維很活躍了,也可以說是學生有了成功體驗時發自內心的歡呼。

  總之,這節課思路清晰,體現了數學課的特點,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樂趣,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在活動中的合作學習,團結互助的精神,嘗試到了成功的快樂。我覺得這是一節很成功的課,實在要講缺點,我也只好發表幾點不成熟的看法;我覺得在教學稱物品的重量時候,因為那個盤秤懷了,所以易老師就沒有詳細講解怎麼樣來認和怎麼樣來稱物體的重量,但是學生還是在上認出了物體的重量,本來要讓學生自己拿著物品自己稱一秤就更好。還有,講完了克和千克時候,設計了一些練習,但是我覺得應該再設計一點有猜一猜某些物品的質量的練習,讓他們和剛才建立在腦海裡的一些物品質量進行對比來猜測某些東西的大概質量。

  《有多重》聽課評課心得體會 篇4

  一 、匯入新穎 富有吸引力

  課的開始,孫老師以遊戲“背一背”情境匯入,使學生感覺不是在上數學課,而是在上游戲課,無形之中就把學生帶入數學課堂。《克與千克》是二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重量單位,但是重量單位並不像長度單位這種這麼直觀,它讓學生理解有點抽象。但胡老師能較好的把握教學的脈絡,攻破教學重難點。讓學生感受到學生與實際生活的練習,體現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感受到以下幾方面的優點:

  在新課教學中,胡老師透過掂一掂、稱一稱、議一議、猜一猜等手段,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啟用學生的思維。

  在教學克和千克之間的關係時,當學生建立"1克"概念以後,用一袋鹽為基準,一袋鹽400克、兩袋鹽是800克,不夠1000克,胡老師又讓學生自己在物品中找到200克的果凍,建立"1千克"的概念,讓學生感知到1千克原來就有兩袋鹽和一個果凍那麼重。

  2、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讓其快樂體驗。

  讓學生親自稱一稱小物品,例如:一根黃瓜、一個西紅柿、一個雞蛋等,這樣就更加貼近了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用手掂量物體的質量、用心感悟,探究的興趣油然而生,讓人睹物思索,使學生一直處於亢奮之中。達到了以導激情,以情啟思的目的。學生在創設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機會,透過學生的掂、猜、稱、思,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同時學生在活動嘗試到了成功的樂趣。

  總之,孫老師的這節課是非常成功,思路清晰,體現了數學課的特點,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樂趣,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在活動嘗試到了成功的快樂。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也會再接再厲,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有多重》聽課評課心得體會 篇5

  數學是一門自然科學,來源於生活,數學的學習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本節課目標定位明確,教學環節層次分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基點,選取了學生日常生活熟悉的物品進行比較輕重,分幾個層次引導學生探究比較物體輕重的方法,不僅把握了教學的起點,而且透過一系列的情境設定,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從事操作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也使學生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處處存在著數學。具體評析以下兩點:

  1、注重情境創設,引發認知衝突

  透過創設情境和設定懸念,讓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去猜想、實踐、體驗、論證是這節課突出的一點。在引入部分,陳老師讓學生憑生活經驗用眼睛觀察螢幕上“海寶的禮物”(2個盒子)的輕重,學生會認為大盒子重,接著讓學生猜一猜老師手中的2個盒子哪個重哪個輕,學生想到了很多方法,陳老師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並讓學生進行體驗,很自然地引出了用手來“掂一掂”的方法在這裡比較簡單合理。同時,在組內為學生準備了四樣物品:蘋果、梨、水、氣球,讓學生自己選擇兩個物品掂一掂、說一說。在反饋交流中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到物體的輕重不但與它的大小有關,還和它的材質有關。同樣在引出“吊一吊”、“拎一拎”兩個教學環節時,層次非常分明,陳老師創設了一環緊扣一環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的認知發生衝突,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兩個物體(一個梨、一個蘋果)掂不出(重量差不多時)如何來比輕重;兩堆物品(一堆梨、一堆蘋果)又如何比較輕與重;五件物品選用什麼方法比較好等等。在一系列的情境設定中,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也使學生掌握了判斷輕重的方法。

  2、注重學習方式,面向全體學生

  本節課中,陳老師注重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從事操作活動和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比較兩個物體的輕與重,讓學生不斷體驗、感受物體的輕與重。例如,在“掂一掂”中,學生自己選擇兩個物品掂一掂、說一說。在個別學生嘗試了“拎一拎”後,讓所有的學生拎一拎自己的書包和同桌的書包,比一比輕重。在這些體驗活動之後,陳老師又設計了要“比較五樣物品的輕重怎麼辦?”的問題,在此環節中教師沒有直接把“吊一吊”的方法告訴學生,而是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尋找好方法,有學生提出“掂一掂”的方法,陳老師沒有急於否定,而是耐心地聽完學生的回答(較好關注了教學細節),透過實踐、使學生髮現用“掂一掂”太煩,最後達成共識,透過小組分工合作、操作體驗用“吊一吊”的方法來判斷最好(學生的小組活動較有序,體現出平時的訓練),這一過程不僅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而且較好地體現學生的自主性,面向了全體學生。

  這是一堂較成功的課,希望陳老師繼續努力,在日常的教學中精心設計課堂提問,關注學生的應答,不斷提高課堂應變能力,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有多重》聽課評課心得體會 篇6

  《有多重》這節課關鍵是如何組織學生開展實際操作活動?如何培養學生的質量概念?這是我在設計本課時,著力思考的兩個問題。本課,我為學生準備了稱量工具,讓學生帶來了食鹽、硬幣、花生、蘋果等很多實物,為學生的實踐活動創造了充分的條件。設計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規律,把對質量的理解分為“模糊→初感→明晰”三個階段,使之落到了實處。在設計本課時,沒有將操作活動按傳統方式貫穿於教學始終。課前,以自學引導題為主線,讓學生透過調查,感受質量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讓學生透過閱讀,知道“1千克=1000克”以及用字母表示千克和克這樣的基本知識,這樣很好地發揮了社會大課堂和課本的工具作用。開始,先透過師生間的交流互學,再獨立掂兩袋鹽、一枚硬幣,使學生的認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過渡;接著組織學生分組開展估一估、稱一稱的操作活動,從而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使學生感受到不同物體的不同質量,體驗到千克、克這一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由於在設計時,刪減了一些稱量食鹽、硬幣和關係推導等環節,給學生的操作提供了更多的時間。本節課的設計充分考慮學生特點,活動開展相對集中。實踐表明:課堂上,學生交流得充分,操作得也很充分,出色地完成了教師預定的任務。教師教得輕鬆,學生“玩”得盡興,的確是一次成功的教學活動。

  不足之處是:在天平和檯秤的使用上,講解略顯倉促,學生一時不能很好地掌握,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測量的準確性,如果課前教師能拿出時間進行專門、細緻的講解、操作,活動的效果會更好些。

  《有多重》聽課評課心得體會 篇7

  本節課是根據教材自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的,課堂上創設了不同的情境和氛圍,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肯于思考,樂於參與。 情境貫徹於這一節課的`始終。從孩子們喜聞樂見、看得見摸得著的事情出發來激發孩子探究的慾望,讓他們感受到這是一個需要用數學知識解決的問題,從而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所在。教師設計了“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等學生既感興趣又容易接受的情境來促進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讓情境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為愉快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想其所想,說其所說,做其所做。

  在進行“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克”的活動時,有兩名學生因為物品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而爭執時,我及時地鼓勵他們探討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鐵哪個重些的問題(“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鐵,哪個重些?”這個討論原來是設計在最後討論的,在這裡我並沒有按著教學設計牽著學生的思維,而是隨著學生的思維改變了教學設計。學生在討論時有點雜亂,有的認為鐵重;有的認為同樣重,並且都說出了自己的理由。但在不同的回答中,他們的智力在接受挑戰,他們的思維在接受碰撞,尤其是這種挑戰來自同學的時候,碰撞會更加激烈,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給“釦子”的問題找到滿意的答案,同時讓學生感受到物體的體積大並不一定重。

  在課堂中,也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

  在教學中還要增加一些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評價活動,特別是同伴之間的評價,這對每個學生都是很重要的,這樣會更有效地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使師生得到共同發展。

  《有多重》聽課評課心得體會 篇8

  教學這一課, 我力求體現新課標精神,透過反覆掂一掂、拎一拎等活動,讓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感受1千克的實際重量,透過說生活中用千克來做單位的物品。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愛數學的興趣.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活用教材,激發學習興趣

  課前讓學生做“背一背”的遊戲,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的表示方法。為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並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集市、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蒐集關於“克和千克”方面的資訊。透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還發現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們興趣盎然,為今後學習數學建立了足夠的信心。

  二、注重操作,發揮魅力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地給學生“做”的機會,讓學生透過“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的活動,形成了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讓學生“找一找”、 “猜一猜”、“說一說”去感受並列舉生活中用千克表示的物品,然後由學生自己運用“千克”的學習過程進行“克”的合作學習。讓學生分組動手去稱一稱、掂一掂等,讓學生自主探索,為學生學習數學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在實踐中昇華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兩袋鹽約重1千克”“1個2分硬幣約重1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絡,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教學中除了讓學生稱兩袋鹽的質量,一枚硬幣的質量,蘋果的質量,鉛筆的質量外,我還讓學生將自己熟悉的書包、數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透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更可喜的是,在“猜一猜”的活動中,學生學會了分析法,在交流知識的過程中,同學們體會到,同等質量的物品,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從而拓寬了學生體驗的空間。

  本節課存在的不足:學生對“克”、“千克”的質量,體驗還不夠豐富,判斷物品有幾克、幾千克,估計值與實際值有時誤差較大,說明學生對“克”“千克”的觀念的建立,還需要透過更為豐富的實踐活動來促進.教學中,如果大膽讓學生舉例估測生活中常見物品的重量,教師再加以引導,這樣會取得更佳教學效果。

  在教學《有多重》這節數學內容時,由於本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實際稱量過程中,瞭解稱量方法的多樣化,掌握千克和克的含義,瞭解千克和克的關係,恰當選擇單位。因而在設計練習時,我出了這樣的一道題:“一千克雞蛋約( )個”,目的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體會一千克,有的同學說:“一千克雞蛋大約15個”,有的說:“一千克雞蛋大約20個”對他們的回答:我都予以肯定,這時有個同學把手舉的高高的說:“老師,我認為一千克雞蛋大約有26個。”這下教師裡靜悄悄的,同學們把目光一下集中到他身上,我當時也一愣,因為在我想來一千克雞蛋大約有12~20個,他突然說出這麼多個,真是我始料不及的,我忙說:“你是怎麼知道的?”他說:“因為有的雞蛋大,有的雞蛋小,特別小的雞蛋,我想一千克大約有26個。” 孩子說得也有道理,我又沒有實際調查到底有沒有這種情況存在,這時,我說:“這樣,今天給大家佈置一個作業,回去好好找一找這些資料,明天再來彙報,能找到這樣的資料,說明這個答案是對的。”聽我這麼一說,剛才發言的那個男孩,顯得特別高興,“好”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

  第二天早晨,學生一到校,我急切地等待孩子們的答案,一個說:“我跟媽媽去市場,讓賣雞蛋的阿姨給稱雞蛋,最大的雞蛋50克,一千克大約20個。”一個說:“我回家查詢書,在《世界之最》這本書中我知道最大的雞蛋重340.2克,同學說的一千克有26個,我沒查到。”昨天發言說“一千克雞蛋約26個”的同學,極其急切地說:“老師,我和媽媽跑了好幾個菜市場,終於在一家菜市場的雞蛋攤上,發現最大的雞蛋85克,一千克大約12個,最小的雞蛋有36克,一千克大約26個”教室裡響起一片掌聲。這個男孩的眼睛裡閃爍著自豪的光彩。

  我想,在這看似小之甚小的事情中,我如果當時一語斷定“錯”,那將扼殺這些孩子好學探究的積極性,就不會出現後來的結果,這也是我在備課時所沒想到的。這件事引起了我的沉思,我們教師應學會耐心傾聽學生的意見,不要隨意憑自己的主觀而輕易否定學生的回答,因為教師的思維不能代替學生的思維,有時學生的思維會超越老師,出現新穎奇特的想法,教師要善於捕捉,抓住這個有利契機,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這對學生的發展是極其有利的。

  透過教學,我體會到計量單位的教學,不能教師的“說”和示範,而是注重以學生的“做”為基礎,讓學生自己活動、體驗、感悟,充分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最後透過自己總結提煉作為知識外顯的手段。“體驗”是計量單位教學的關鍵。體驗是指由身體性活動與直接經驗而產生的感情和意識。教學關注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千克,是為了獲得關於“千克重”的觸覺表象,而表象是形象思維的基礎。表象有兩個特點:它的形象性和概括性。對於如此抽象的千克重,怎樣才能具有形象性?可以讓學生掂了1千克重的物體後說說感覺如何,還要用比1千克重的物體和比1千克輕的物體讓學生用手去掂掂,在比較中鞏固表象。至於概括性,可以讓學生在掂量物體的重量時,提供不同形狀,不同大小,不同質料的物體,使學生排除物體的質料、形狀、大小、顏色等屬性,而把有關重量的感覺概括出來。

  綜合實踐活動的關鍵是讓學生自己去“做”,去探索,去經歷,去感受,這樣雖不一定有明顯的外顯結果,但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得到增強,認識水平得到提高,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鍛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了培養——這不正是最好的“結果”嗎?使我驚喜的是,給學生的一縷陽光,讓我收穫到了無數燦爛的太陽!

  以前,總為學生設計的太多,總想當然地把學生想象成種子,自己是土壤。但在這次的整個活動中,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比喻:孩子是種子倒好,如果孩子原本就是一塊金子,那麼我超重的“愛”是不是影響了孩子鑄造奮飛的翅膀!

  《有多重》聽課評課心得體會 篇9

  《有多重》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認識和了解克與千克兩個質量單位,是後面學習“噸的認識”的前提和基礎。本節課內容學生有一些生活經驗,但缺乏具體認識,因此,初步建立質量觀念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新一輪教學改革的核心是要“創造適合於學生髮展的教學,使數學學習活動不再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教學中,我力求做到“以人為本”,注重了學生體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透過猜、掂、稱等活動方式,調動多種感官,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概念,充分體驗克與千克的實際質量。透過一系列的數學學習活動,使學生掌握數學基本技能和方法,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力求體現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的思想。

  2、設計的問題具有開放性,拓寬多向思維的空間,有利於思維的搜尋與發散。

  3、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從猜想到驗證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4、將德育教育融於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科教學的思想性。

  5、整節課以多媒體、教具、學具貫穿——教具、學具的充分應用,使學生的親身體驗到不同質量的物品帶來的不同感受,使各種生活場景再現,加強課堂生動性,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文化的薰陶。

  《有多重》聽課評課心得體會 篇10

  “噸的認識”是蘇教國標版三年級下冊教材第六單元的知識。教學之前,學生已有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學生對1千克=1000克的進率也比較清楚。他們對生活中比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用什麼單位表示,也能說出是用“噸”作單位,但是對1噸到底有多重,學生並沒有感性的認識和直觀的參照。

  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圖片加以說明,10袋這樣的大米重1噸。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模式去教學,學生雖然能瞭解1噸有多重,但顯然缺少了體驗和感悟過程,很難說他們真正弄懂了1噸的重量有多重?要解決這一難點,就要設計一些學生熟知的生活例項,給學生一定的經歷、體驗和感悟過程,使他們真正理解1噸的重量。

  《有多重》聽課評課心得體會 篇11

  關於質量單位噸這個概念,對於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透過創設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很快地把抽象的概念與學生熟悉而又感興趣的生活經驗聯絡起來,並且產生了新的問題。讓學生帶著新的問題,去探究身邊以往不太關注的事物,把“噸”與生活聯絡起來;透過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主動思考、探究、交流,構建自己關於噸的新知。在教學中,噸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空間想像不是很具體,如果在教學中能透過多種手段來儘可能地感知質量單位噸會更好一些。

  1、創設情境,激勵學生探索。

  首先創設情境,利用故事匯入,猜測大象的體重;然後計算周圍熟悉物體的質量;最後來稱大象體重。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使學生學得有興趣,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2、重視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在關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去觀察、思考、分析、討論,去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

  3、注重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無不與生活實際相聯絡,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每個人都離不開數學,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並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有多重》聽課評課心得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