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公共管理> 管理理論的發展與行為控制模式的演變公共管理論文

管理理論的發展與行為控制模式的演變公共管理論文

管理理論的發展與行為控制模式的演變公共管理論文

  一、管理的本質就是對人的行為進行控制

  管理離不開人。首先,管理的主體是人—管理者,管理工作是靠管理者去行使的;管理的物件也是人—被管理者。管理就是管理者對被管理者的行為進行的監督、控制和影響。可以說,管理的本質就是人,透過對人的行為進行控制、規範或引導,從而有效地實現組織的目標。管理的過程就是對人的行為進行控制的過程。

  自從有了人類有組織的活動,就有了管理,也就有了對人的行為進行控制的問題。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組織的共同目標,為此,就要統一全體員工的意志,規範或控制全體員工的行為,把個人目標統一到組織目標上來,為實現組織的共同目標而努力工作。行為控制理論認為,管理活動中,被管理者行為分為提倡行為與不提倡行為。因此,對人的行為控制的核心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個就是引導激勵員工向有利於實現組織目標的方向發展,做有利於組織的事情;另一個方面就是監督或限制員工的行為,不做有損於組織目標實現的事情。從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到今天所流行的人本管理,無一例外地都把對人的行為控制作為出發點和歸屬點。

  二、古典管理理論中的行為控制模式

  泰羅的科學管理,有人把它稱為秒錶革命。針對工人“磨洋工”的問題,泰羅手持秒錶詳細測量工人工作中的每一個活動或作業所需要的時間。即透過動作分析和時間研究,精確地瞭解和把握生產現場工作的行為規律,幫助企業找到做每一件工作的最有效的科學的工作方法。然後用科學的方法培訓工人,要求工人按照科學的方法去操作,並且透過制定刺激性的薪酬制度對員工的行為進行激勵,從而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

  與泰羅同時代的法約爾等人的管理理論同樣是從對人的行為控制出發的。法約爾提出的管理的十四條原則中有八條是關於人際關係或對人的行為進行控制的。

  古典管理理論的第三位代表人物韋伯所推崇的官僚組織體系,同樣是為了控制員工的行為。

  總的來說,泰羅的科學管理、法約爾的一般管理和韋伯的官僚組織體系的共同特點是把人當成“經濟人”,人是金錢的奴隸,只要滿足人的物質利益,就能調動其積極性。強調從制度或理性的角度對人的行為加以控制,缺乏對員工的人文關懷,只講組織紀律,不講個人自由,只講物質利益,不考慮員工的心理感受。或者說這些理論的共同點是監督和限制,或者說是強制和約束。其結果一方面帶來控制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造成員工士氣的低落和創造性的壓抑,造成勞資雙方的對立和衝突。因此,這樣的行為控制模式必然有其侷限性,不能從根本上取得管理的預期效果。企業管理者也開始認識到單靠這種傳統的理論和方法,已經不能有效地控制員工的行為,於是人們開始從更廣泛的領域探討控制員工行為或調動員工積極性的問題。

  三、行為科學理論中的行為控制模式

  梅奧的霍桑試驗是這種研究探索的開端。這一試驗的出發點是環境條件對人的行為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據此,梅奧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工人是“社會人”而不是“經濟人”;企業存在著非正式組織;新的領導能力在於提高工人的滿意度。梅奧的這一理論在當時被稱為人際關係學說,也就是早期的行為科學。這一理論對於管理者跳出傳統的利用物質、金錢手段對員工的行為進行監督控制的圈子,轉而透過滿足員工心理的'、社會的需要對員工的行為進行激勵和引導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梅奧的人際關係學說提出了“社會人”的概念,認為人除了經濟方面的需要外,還有社會、心理方面的需要,從而形成了行為科學理論。明確地把人的行為作為影響工作效率的最重要的要素進行研究和控制。以後的一些行為科學家又在這方面有新的發展,他們認為,人們各種各樣的行為,都有一定的動機,而動機又產生於人類本身內在的、強烈要求得到滿足的需要。人們的需要有多種多樣,在企業管理中,可以根據人的需要、動機和行為規律來進行工作激勵,使之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實現組織的目標。這種工作動機理論(或激勵理論)包括了麥克蘭德的三種需要理論、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麥格雷戈的X—Y理論、弗魯姆的期望理論、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和亞當斯的公平理論等。

  總之,行為科學的控制模式是在充分考慮員工各方面的需求,並透過滿足員工需求的基礎上激勵和引導工作有利於組織目標實現的事情,避免不利於組織目標實現的事情發生。同時,假定員工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夠自我引導和激勵,從而可以降低控制成本。

  其實,早在行為科學理論產生前100多年,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就曾經在自己的工廠中進行過對員工行為控制方式的改革。歐文的這種管理思想正是我們今天所倡導的人本管理的思想,把人看成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透過對人的關心、理解,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引導員工的行為朝向組織的目標。近幾年來,隨著對人力資源的重視和人本管理的盛行,歐文的這種重視人的作用的管理實踐和管理思想已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青睞。

  四、當代人本管理思想中的行為控制模式

  人本管理主張人是企業管理的核心,認為企業不再單純是一種經濟組織,人不單純是創造財富的工具,人是企業最大的資本、資源和財富;滿足人的需要是企業管理的根本目的,管理主體在管理實踐中一切從人出發,以人為根本,充分理解人、尊重人、關心人,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動性、創造性,調動人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並實現人的自我價值。應該說人本管理思想是在當今知識經濟條件下對人的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也是對企業的終極目標的正確理解和認識。面對21世紀資訊時代和知識社會時代的到來,面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種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企業只有正確認識人的需求的多樣性和人的價值的重要性,處理好員工與企業的關係,才能夠保證企業與員工的利益都得到充分的保證。

  所以,講人本管理就是強調重視人的價值,把個人價值的實現與追求企業的價值最大化統一起來。人本管理本質上也是一種引導和控制員工行為的管理模式,其核心內容同樣是基於對人的行為進行研究的,也是為了進一步引導和控制人的行為。只不過是這種管理模式傳統的控制模式的不同之處在於變對員工行為的被動控制為主動引導,變員工與企業經濟利益的對立為兩者根本利益的統一,更注重人文關懷,從而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降低了控制成本,提高了控制效果。

  五、結論

  透過以上對幾種典型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思想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各種管理理論基本上都是圍繞對人的行為控制這一共同問題提出來的,管理問題本質上就是人的問題,只有解決好人的行為控制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管理問題。行為控制的方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變遷以及管理理論的發展而不斷演變,由科學管理時代的物本管理到當今的人本管理,這是行為控制的必然要求。嚴格的、強硬的控制手段並不能達到預期的控制效果,相反,還會增加控制成本,引發員工和企業的對立。寬鬆、人性化的控制方式也許可以起到既降低控制成本又實現管理目標的理想效果。為了有效地實施行為控制,在管理活動中應該根據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和企業自身的特定條件,選擇恰當的行為控制模式,通過了解和滿足員工的現實需求,不斷創造條件引導員工從事有利於組織目標實現的“提倡行為”,不做有損於組織目標實現的“不提倡行為”,從而達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管理理論的發展與行為控制模式的演變公共管理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