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青年教師《名師的教學成長之路》學習體會

青年教師《名師的教學成長之路》學習體會

青年教師《名師的教學成長之路》學習體會

  本人陸敏智,自2003年參加工作以來,一直以滿腔的熱情為學生服務著,平平凡凡的工作、踏踏實實的教學成了自己的全部生活。回顧自己所經歷的8年英語教學,感觸頗深。最近透過網上繼續教育學習了《名師的教學成長之路》課程後,體會如下:

  名師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產物。名師,顧名思義是在某一區域內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教師。名師,不是一種職稱,而是一種榮譽。然而名師的成長並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風順的,是需要經過時間的考驗和實踐的證明的。時代呼喚名師,社會需要名師。名師的產生是教師實現自身價值的要求,是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

  在專家的眼裡,名師特指那些“具有先進、獨到的教育思想,突出的教學業績和豐碩的教育科研成果,且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的教育教學專家。”;在普通人眼裡,名師就是“學生最喜愛、家長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會最尊重的教師,是影響力、感召力、親和力、創造力最強的教師。”這是多麼難以達到的“名師標準”啊!然而,縱觀眾多名師的成功經歷以及我個人的成長軌跡,一個教師,只要深刻體會以下幾點的真正含義並踏踏實實地去實踐它們,就能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更遠,過得更充實,活得更快樂。

  一、要熱愛自己的事業

  和很多老師一樣,我是出於對教師職業的喜愛才選擇當教師的。一個人只有感覺自己從事的職業是你真正感興趣的,才會真正的投入,不懈的追求。我對教師職業的喜愛在於它是一項富有創造性、挑戰性的神奇工作,有那麼一批又一批天真爛漫的孩子由於我的工作,茁壯成長,而我又將在他們的成長中感受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絢爛。正如清華附中著名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趙謙翔老師在講的那樣,要耐得住寂寞,浪漫的教學,做一名“樂行僧”。

  二、提升專業知識

  教師的知識結構包括本體性知識、文化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教師的本體性知識是指教師所具有的特定的學科知識,英語教師就要有紮實的英語基礎知識。文化知識是指教師廣博的知識面。教師的工作,有點像蜜蜂釀蜜,需要博採眾長,知識淵博的教師往往贏得學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教師對課程知識的主動建構,教師對課程知識的建構,不僅僅侷限於學科知識的範疇,主要表現為: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建構人際間民主協商、平等對話、和諧相處的程式性和策略性知識;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方式建構解決問題的程式性和策略性知識;以對文字多種解讀的方式建構閱讀、鑑賞、重構文字的程式性和策略性知識;以對課本知識的分析、歸納或進一步拓展的個性化方式建構課程知識;建構課程學習的程式性和策略性知識。在課程改革的理念中,“教師不再只是一個課程知識的被動的傳遞者,而是一個主動的調適者、研究者和創造者”。

  三、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它具有研究的性質。在教師日復一日地進行有計劃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經常會遇到來自不同方面的問題所帶來的焦慮、困惑、壓力和衝突,這時,不妨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對自己或別人的成功或失敗的`教育事件進行分析,思考其中蘊含的理論,認識取得的經驗,吸取教訓。這就是反思。

  如果說,“教學就是培養一種習慣”是大家尊崇的教育信條,那麼它就不僅僅適用於教育物件——學生,教師本身同樣受用。教師要養成的是一種研究的習慣,一種反思的習慣,不斷思考自己的精彩與失誤,這是專業化教師的必備素質。

  以一堂課為例,我們在這堂課的設計、執教和教後可以進行行動前反思、行動中反思和行動後反思。行動前反思:我要實現一個怎樣的教學目標?我設定的這個教學目標合理嗎?它有沒有損害學生的發展?我清楚這節課的目標和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嗎?我這樣教能實現教學目標嗎?

  行動中反思:自己新課程背景下理想課堂的追求是什麼?我真正關注學生了嗎?知識是我直接“給”,還是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上組織的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嗎?我的教學方法是否多樣,我的課堂是否煥發出生命和活力

  行動後反思:我覺得這節課是長了還是短了,為什麼?有哪些地方比我預期的有好些?我的講解是否引起了學生的注意?我的體溫學生感興趣嗎?對學生富有挑戰性嗎?有哪些地方比我預期的要差些,為什麼?

  教師的反思不僅可以針對某一教育事件、教育行為,包括具體的一堂課,也可以在一個教學階段結束後,進行全面的分析、評判,這是一種持續實踐過程的反思。比如在進行了兒童詩教學或對聯教學一個階段後,對自己選擇的內容、學生的興趣狀況和接受情況、成效的體現及整個教學安排的經驗和失誤進行一次全面的反思,以促進自己下一階段嘗試和研究的開展。

  四、學會合作,取長補短

  有本書叫《沒有人能獨自成功》,書中是這樣界定合作:合作是所有組合形式努力的開始。一群人為了達到某一特定的目標,而把他們自己聯合在一起。拿破崙希爾把這種合作稱之為“團結努力”。在知識經濟時代,合作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合作是一種智慧的聚合,採眾家之長,優勢互補,眾人划槳開大船,團結就是力量,這種力量推動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合作是“l+1>2”的效應,合作是雙贏共前。合作就是相互支援,相互幫助,相互啟智開思。學會合作已經是現代人的基本的生活方略,必備的基本素質。在教育領域合作尤為重要,在2002年微軟教育論壇上,微軟副總裁李開復拿清華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打起了比方:“如果舉行程式設計比賽,一個清華學生對一個麻省理工學院學生,我賭清華贏;雙方各出100人,我可能要偏向美國贏。”他是肯定美國的學生合作精神比中國強。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而關鍵是教師要學會合作;教師在進行自我反思的同時也要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封閉式的研究模式,把自己的反思擺在教研組、年級組的集體研究中,以開放的形式,透過加強教師集體之間的合作式研究,實現在教學活動中的專業切磋、互相學習、合作研究和協調支援,在共同體驗成功和分享經驗的基礎上共同成長。

  以上是本人學習了網上繼續教育課程《名師的教學成長之路》後的一些體會!

【青年教師《名師的教學成長之路》學習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