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雕塑> 布德爾之雕塑教學論文

布德爾之雕塑教學論文

布德爾之雕塑教學論文

  摘要:布德爾不僅在雕塑藝術創作上成就斐然,而且也是一位傑出的雕塑教育家,賈科梅蒂、穆希娜等世界級的雕塑大師都曾受教於他,他有著自己完整的教學理念和對藝術獨特的認知。藝術的真實性、構造與佈局、側面與體積這三個角度可以體現出布德爾的藝術理念和雕塑教學理論。

  關鍵詞:布德爾;雕塑教學;真實性;構造;佈局;側面;體積

  一、藝術的真實性

  布德爾認為藝術是介於自然界中的人與物之間的一種存在形式,是由人創造出的一種永恆的物質,它是能夠被觸控和感知的。而且,這種藝術的構造形式是與整個宇宙和諧一致的。筆者認為,他所強調的藝術真實性是一種內在結構的真實,而不是外在表象的真實,布德爾告誡學生在開始著手做雕塑之前,要長時間地注視和觀察所要表現的模特或事物,經過分析和綜合,在頭腦裡形成要去用手雕塑和繪畫的形象。在視覺的真實和內在心智理解和感受的真實之間,布德爾更傾向於後者,認為單憑人的眼睛是無法認識事物的真實性的,在實踐之前,必須先要了解所要表現的模特或事物。在開始做人體雕塑之前,關於如何去觀察和認識模特,他曾這樣描述,“去測量深層的體塊。去觀察長骨頭埋藏在深窩中的兩端。去觀察他們如何轉動,朝什麼方向。去觀察肌肉在骨頭上運動的軌跡。去觀察那些有力的槓桿是如何聽從我們這具活生生的骨架中的心的。”我們從布德爾的這段講義中,基本上可以看出他對於人體內部結構的重視程度,似乎人體內的每一根骨骼和肌肉在他面前都是可透視的。即使他對人體的結構如此瞭解,在面對模特的時候,他同樣會去測量模特人體大體塊的具體尺寸,去測量長骨頭的尺寸和轉動的程度,在他的講義裡也經常出現“測量”“精確計算”等幾何學家和建築家才會使用的術語,所以他也被稱為“建築型的雕塑家”。

  布德爾之所以會成為建築型的雕塑家,筆者認為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布德爾出生於一個木工家庭,從小掌握了做木質傢俱的方法,而做木工除了要練眼力和空間感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精確地測量和計算組成傢俱的各個部分的尺寸。這段兒時經歷成為影響布德爾藝術理念的一個因素。

  二是羅丹對於布德爾的影響。羅丹在其著作《羅丹藝術論》中一直強調真理就是自然,自然界的事物都有著內在的規律性,羅丹尤其注重人體內部結構對人體表面形態起伏的影響,更加關注形體在光線作用下所呈現出的光影的豐富和微妙的變化。從布德爾跟隨羅丹創作的早期雕塑作品中能明顯感知到受羅丹雕塑的影響,但是後期他有意識地擺脫羅丹的影響。

  三是中世紀建築與雕刻對布德爾建築型雕塑風格的形成起到了促進作用。建築與傢俱所具有的共同特點就是三維空間性和形體尺寸的資料化,那麼,雕塑與建築的緊密結合就必須要符合建築對於附屬雕塑的空間尺寸的要求。同時,雕塑自身的空間尺寸要與建築和諧融合。因而建築自身的形式因素、空間、建構性也成為布德爾在其雕塑中所追求的因素。

  二、構造與佈局

  所謂構造,是在沒有研究外表的形色之前先安設骨骼架。布德爾在教學中一直向學生強調要構造,不要塑造,在未到表面之前,要操作內部,找到由這東西過渡到那東西的過程中的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指的是形體內部之間的一種規律性的關係。這裡特別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能將形體做成解剖,因為過於注重解剖關係,雕塑就會看起來像是解剖人。我國著名油畫家靳尚誼早年在教學中強調畫人體要畫出人的“皮、肉、筋、脈、骨”,他也是很注重內在的骨、肉關係和外在的皮、筋、脈的關係。

  同樣,在雕塑中也是這種關係,但是因為雕塑藝術的特殊性,它有著嚴格的製作程式,所以在表現皮、肉之前,一定先安放好內在的骨骼結構,而在這一環節,布德爾強調要精確地測量和計算骨骼的尺寸關係。就如同建房子一樣,最開始要把房子的地基、框架建好。人體的骨骼結構就如同是房子的框架結構。欣賞布德爾的雕塑作品,人們能夠明顯地感知到形體結構的貫穿以及在形體表面所形成的肌理。在我國老一輩留法雕塑藝術家中,曾竹韶先生是受建築型雕塑影響較大的藝術家,他與布德爾也都對音樂有著很深刻的理解和愛好。曾竹韶後來在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學期間,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理念。例如在做泥塑人體之前,曾竹韶同樣對內部的骨架有嚴格的要求,要求學生用卡尺和吊錘對人體的肩峰、大轉子、髕骨、根骨八個點做精準定位和測量。之後再在骨架上做大形體、小形體,最後對形體進行串聯。這種理性認識的雕塑製作方法就是建築型雕塑藝術的一種重要體現。在構造之外,布德爾強調佈局的重要性。所謂佈局就是各部分的一個完善、勻稱。換成現在的說法就是構圖,那麼勻稱也是構圖的形式美法則之一,我們同樣可以在中國傳統美學理論中找到與之對應的觀點,就是謝赫“六法”中的“經營位置”。

  同時,布德爾在教學中強調作品應是有規律性的,而這種規律性指的是小部分的氣韻應當與整體的氣韻相通,手指的尺寸能生出頭蓋骨的尺寸。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布德爾雕塑給人的感覺是震撼的、蒼茫的、充滿英雄氣概的,這似乎都是作品整體面貌給人帶來的印象,但是我們從他的教學講義中,卻看到一個心思極其縝密的科學家的形象,表面看起來是充滿情感和表現性的,但是內心深處又是充滿理性精神的。他認為做雕塑要能產生化學反應,為了使作品產生良好的化學反應,他會對人體各個組成部分(他形容為“各種不同的分子”)進行十分詳細的量定,這應當是布德爾從小做傢俱所形成的習慣。為了一個藝術品,要每部分都達到最高階的完善,以便作品的整體是完善的。這種完善指的不是作品表面的精細刻畫,而是指的內部結構、比例、形體等自然真理的體現,也指的是謝赫“六法”中的“氣韻生動”。

  三、側面與體積

  說起布德爾關於形體的塑造,我們需要談到羅丹關於塑造的論述。布德爾對雕塑的開竅始於跟隨羅丹的學習,羅丹在其《羅丹藝術論》中有一章節專門講到塑造。總的來說,羅丹的塑造秘訣就是形體的深度。從各個角度看,形體要塑造成朝向你的或大或小的尖端。布德爾早期跟隨羅丹的作品有著明顯的羅丹的影子,可見他學到了羅丹的絕招,但是他不僅僅滿足於此,這種模仿老師的行為是不能滿足他內心的情感訴求的。布德爾在羅丹這種塑造法的基礎上,進行了分析和概括,提出了“側面”這一說法。布德爾強調,“要在同時研究作品所有側面的過程中逐步進行你們的雕塑作品,去做好它們”。在布德爾的雕刻教學中還有一段關於側面的.描述:“要做得快,看到整個的全體,安放所有的側面到它們應在的位置,做得它們彼此如幾何學一般的有關係,側面是不可數計的,在各方面都有。”著名雕塑家朱尚熹在其《閱讀布德爾筆記的筆記》一文中,對布德爾提出的“側面”做了論述,他認為布德爾所講的“側面”就是形的縱深“斜坡”,將所有的“側面”都處理好了,也就基本上解決了形的空間問題。那麼,筆者認為雕塑中“側面”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整體的動作傾向所形成的側面,這是從一眼觀看全域性的角度來找尋側面。動作大的形體,側面也隨之增大。

  第二,區域性形體自身的動態、扭轉和朝向所形成的側面。

  第三,大形體中的小形體形成的側面,這就是細節中的側面。所以在雕塑最後階段要進行面的排列,將這些側面全部融入整體當中,放在它們應在的位置上。關於如何將這些側面串聯起來形成整體的作品,滑田友先生曾講到他在研究古希臘雕塑的時候發現那些雕塑上面分明都存在著八條線,這八條線將雕塑的細節、區域性形體都給串聯了起來,使得形體看起來顯得緊湊,而不致於鬆散。這八條線也就是從八個方向所看到的輪廓線,這些線圍合起來像籠子一樣將雕塑的區域性形體給固定在了它們在空間中所屬的位置。

  同時,這些線條有的斷開,有的連線,它們不是完整的一條順滑的輪廓線,而是內部的形體結構在支撐著外部的輪廓,視覺上同一條輪廓線事實上是存在著空間的穿插和變化的。體積感是布德爾雕塑藝術的一個顯著特徵,他的雕塑形體是充滿張力的,那麼這種張力的獲得一方面與構圖有關,另一方面就是與體積感密不可分。體積是由面的圍合組成的,球體的面是弧面,方體的面是平面。布德爾雕塑體積的構成就處於兩種面之間,既有弧面的膨脹感,又有著平面的方向性和空間感。布德爾雕塑的形體樣式是豐富和變化著的,因此可以在他的雕塑上看到各種各樣的、或大或小的側面。關於體積與側面的關係,布德爾有過這樣的講述,“假使只做了一個側面,你就等於一個未做,每個角度的側面之間是互有聯絡的,因為側面與體積應合作成一個整數”。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布德爾的話,在做側面的時候要同時考慮到體積的表現,在把握雕塑體積的時候要想到如何去安排側面,兩者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參考文獻:

  [1]布德爾.布德爾論藝術與生活[M].張嘯聲,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劉開渠.劉開渠美術論文集[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84.

  [3]羅丹.羅丹藝術論[M].沈琪,譯.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

【布德爾之雕塑教學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