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材> 五年級數學教案第五單元《找規律》教材分析

五年級數學教案第五單元《找規律》教材分析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第五單元《找規律》教材分析

  在數表裡框出幾個數、在牆面上貼瓷磚、選擇連號的參觀券或座位等實際問題,都可以和圖形的覆蓋現象聯絡起來。圍繞覆蓋了哪裡、有多少個位置可以選擇等問題進行研究,發現其中的規律,能感受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裡的事物和現象的工具,進一步發展數學思考,培養樂於探索的精神。教材編排了兩道例題,例1裡的覆蓋比較簡單,覆蓋的位置只有一個維度上變化。例2裡圖形的覆蓋位置,在兩個維度上變化。練習十運用例題裡的思想方法和認識的規律,解決日常生活、數學遊戲中的實際問題。

  1、 例1突出探索規律時的數學活動。

  例1的教學從遊戲開始。把1~10這十個數從左往右順次排列,組成一張數表,遊戲的方法是,用紅框在數表裡框數,分三次進行。第一次只框兩個數,第二次要框三個數,第三次框更多個數。

  第一次蝸罰?瓤虺鍪?磣蠖說牧礁鍪?/SPAN>1和2,算出它們的和是3。再任意移動紅框的位置,可以看到各次框出的兩個數都不會完全相同,因此兩個數的和不可能相同。“一共可以得到多少個不同的和”提出了遊戲裡的數學問題,把教學的注意力集中到研究紅框在數表中有多少個不同的位置。學生首先會想到第一種方法,隨著紅框從數表的左端逐漸移到右端,依次計算1+2=3、2+3=5……9+10=19,數數一共寫了9個算式,得到9個不同的和。第二種方法有兩個特點: 一是對問題的理解十分準確。“一共可以得到多少個不同的和”這個問題,是問和的個數,不是問和是多少,所以不必進行求和計算。二是應用了圖形平移的知識,透過紅框從左往右依次平移一格得出了結果。其中,紅框平移8次,能得到9個不同的和,是需要突破的難點。在第一種方法的基礎上理解並使用第二種方法,學生數學活動的水平有了提升,也為繼續進行的遊戲和探索規律構築了平臺。

  第二次遊戲,紅框每次框出三個數,和第一次遊戲相比,有兩點提高: 一是隻用平移的方法找答案。在前一次遊戲中體會了平移是解決這類問題比較好的方法,在這次遊戲中學生必然樂意應用這種方法。二是初步感知每次框出的數多,得到不同的和的個數少。這一感知一方面能在問題的答案上獲得: 每次框2個數,得到9個不同的和;每次框3個數,得到8個不同的和。另一方面能在平移的過程中體會: 每次框的數少,紅框平移的次數多,得出的和的個數多;每次框的數多,紅框平移的次數少,得出的和的個數少。顯然,透過這次遊戲,學生對用平移方法解決問題的體驗深了,為發現規律邁了堅實的一步。

  第三次遊戲,在同一張數表裡,每次框出更多個數,如4個數、5個數,分別能得到幾個不同的和?安排學生繼續實驗,並把資料都填入一張表格。有前兩次操作的經驗,這裡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活動的方法。或是仍舊用紅框逐次去框數,或是看著數表想像框的活動。

  透過這次活動,對這類現象的感知得到進一步的充實,更清楚地看到,每次框的數的個數越多,紅框平移的次數越少,得到的和的個數也越少,它們之間是有聯絡的。

  得出規律是例題最關鍵的教學環節。帶著教材裡的兩個問題逐行觀察表格裡的數,研究平移次數與每次框的數的個數之間的關係,以及得到不同和的個數與平移次數的關係,找到的共同特點就是這類現象的規律。平移次數與每次框的數的個數的關係,在表格中能看到的是: 它們相加的和都是10(數表裡有10個數)。由此推理,10減每次框的數的個數等於平移的次數。如果聯想平移紅框的操作,就能體會這個關係是合理的。如在數表左端框出3個數,數表裡還剩7個數,紅框還能向右平移7次。發現和的個數與平移次數的關係比較容易,表格裡能看到平移的次數加1等於得到的和的個數,在幾次操作活動中都有這一體會。發現的規律要用自己的語言,順著填的表格,從左到右概括地講述。如數表裡有10個數,減每次框幾個數等於平移次數,平移次數加1得到幾個不同的和。看著表格講述比較方便,關係清楚,也有助記憶。

  “試一試”增加了數表裡的數(從10個變成15個),“練一練”把數表換成正方形圖案連成的花邊。要求利用例題裡的規律,說出幾個問題的答案,在應用中進一步體會和鞏固發現的規律。還要注意的是,“試一試”直接說出可以得到多少個不同的和,“練一練”直接說出有多少種不同的蓋法,它們都沒有問“平移多少次”。這是因為平移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手段,平移次數是解決問題時應該主動思考的中間數量。

  2、例2用較簡單的規律構建稍複雜的規律。

  例2的素材是在牆面上貼瓷磚,每塊瓷磚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4塊花色瓷磚拼成正方形,組成一個圖案。把這個圖案貼在牆面任意一個位置,稱為一種貼法。要解決的問題是圖案在牆面上一共有多少種貼法?顯然,圖案在牆面上的位置,可以在同一行左、右移動,還可以在同一列上、下移動,這是例2比例1複雜的地方。但是,無論圖案從左往右移動,還是從上往下移動,計算平移次數的方法與例1是一致的。所以,這道例題要以例1的規律為基礎,構建稍複雜一些的規律。

  首先是理解題意,啟用相關的經驗。示意圖的牆面上貼了瓷磚,中間的4塊組成一個圖案。“把圖案貼在這面牆的任意一個位置”引發想像,可以把圖案貼高些,也可以貼矮些;可以把圖案貼在牆面的左邊,也可以貼在右邊。經過交流和整理,得出兩條線索,即教材呈現的兩種思考。這兩種方法都是把例1裡獲得的經驗,應用到新的情境中。第一種方法想的是在一行上移動,和例1非常貼近,很快得出貼在最上面一行有7種貼法。第二種方法想的是在一列上移動,比例1稍有變化,所以貼在最左邊一列有多少種貼法需要數一數或算一算。

  然後小組討論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是逐步深入的。第(1)個問題需要的時間最多,把第一種一行有7種貼法和第二種一列有5種貼法結合起來,才能“既不重複又不遺漏”。這裡不要急於得出一共有多少種貼法,要弄明白的是: 如果一行一行地想,要從上到下想5行;如果一列一列地想,要從左到右想7列。第(2)個問題在理解題意時已經有了答案,這裡再次討論,是因為第一種方法講的是最上面一行,第二種方法講的是最左邊一列,需要擴充套件到每一行都有7種貼法,每一列都有5種貼法。第(3)個問題是解決一共有多少種貼法以及它的演算法。有前兩個問題為基礎,很容易想到一共有7×5=35(種)貼法,這個算式的數量關係就是沿著長的貼法、沿著寬的貼法與一共有的貼法之間的關係。

  “試一試”和“練一練”都是例題的變式。“試一試”的圖案雖然仍舊由4塊瓷磚拼成,但拼法變成“凸”字形。把它貼到牆面上,求一共有多少種貼法,要把圖案看成長方形。這一點可以透過教師演示或學生操作來理解。“練一練”在牆面上貼的是長方形瓷磚,有6塊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瓷磚拼成一個圖案。求一共有多少種貼法的思考與計算,和貼正方形瓷磚相同,能再次體會一共有的貼法與沿牆面長的貼法、沿牆面寬的貼法之間的關係。

  練習十第3題裡有兩類問題,一類是用“十”字形的框在數表裡每次框出5個數,一共有多少種框法。解決這類問題,要把紅框看成每次框出9個數的長方形。這一點,學生在“試一試”裡已有初步的體會。另一類問題是研究每次框出的5個數的和與中間數的關係,只要通過幾次框數活動,就能發現框裡的5個數的和是中間數的5倍。中間的那個數是5個數的平均數。

【五年級數學教案第五單元《找規律》教材分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