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清明節> 清明節應凸顯對中華民族文化感悟和認同

清明節應凸顯對中華民族文化感悟和認同

清明節應凸顯對中華民族文化感悟和認同

  伴隨著春天的腳步,傳統的清明節即將到來。這些天來,上海及周邊地區出現了一波又一波的踏青掃墓高峰,人們捧著束束獻花,祭奠親人,緬懷先人,寄託思念。與此同時,以“學先烈、敬先賢、憶先人”為主題的大型系列活動,正在成為本市百萬青少年和家庭清明節活動的主旋律。

  應該說,從今年開始,清明節正式被定為國家法定假日,這多少讓人對怎樣過一個有意義的節日有了更多的期待。

  實際上,將清明節等傳統節日定為公共假日,表現了全社會對傳統節日及其所蘊涵的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弘揚。而相較於開辦以“四書五經”為主要授課內容的現代私塾學校等來說,利用並擴大傳統節日的感召力來弘揚民族文化,無疑更具有積極意義,也更能為各方所接受。

  清明,本是古人在冬去春來之時取新火的日子。後來,逐漸與掃墓、祭祖等聯絡在一起,唐宋以後又加入了踏青、郊遊等內容。千百年來,人們在一年一度的清明節裡既懷念先人,又迎接春耕的到來。同時,清明節的儀式和內涵也呈現出不斷演化、不斷整合和不斷豐富的“活體狀態”。

  因此,清明不只是祭祀,也不能僅剩下掃墓。今天,我們過清明節假日,更多的是要透過掃墓祭祀等形式喚起後人對祖先的追思和敬慕,全面體現感恩祖宗、傳承家族榮譽的文化傳統,從而不斷增強凝聚力,同時確保民族的優良文化和共同的記憶,得以代代相傳、萬載永續。

  從這個意義來說,當務之急應在保留傳統文化要素的同時,為傳統節日注入新鮮血液,使之與時代需求充分“對接”。清明節對於個人和家庭來說,是要藉助祭祀等儀式,“慎終追遠,明德歸厚”。看似關心的是死亡問題,落腳點卻是現實世界,是如何讓活著的人在追思和感悟中得以煥發生機並道德醇厚。

  對於國家和民族來說,清明節承載的則是一種道德、一種文化,始終以國家統一和宗族團結為目的。可以說,時代越是變化,清明節越要寄託炎黃子孫崇敬先人、仰慕先賢的情懷,越要起到延續中華民族血脈相連、薪火相傳精神的作用,越要表達對先人的感恩以及對先賢先烈風範的緬懷和景仰。

  因此,鼓勵今天的'人們過清明節,就是一次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感悟和認同的過程,是一次對中華民族傳統習俗溫習和體驗的過程。過一個有意義的清明節,就是要透過學習先烈獲得精神的洗禮,透過敬仰先賢獲得思想的昇華,透過追憶先人獲得靈魂的薰陶。

  需要強調的是,清明節等傳統節日的假日化,僅僅是具備了“天時”,能否進而增添“地利”、“人和”等新要素,關鍵是要讓清明節的形式和內涵能與時俱進地適應當下民眾的需求。比如,可以在清明前後,組織踏青、植樹等春遊活動,讓人們在盡情領略尋春、探春、踏青、遊園的樂趣中,更加激發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命的珍惜。

  此外,在奧運之年,組織開展一些戶外體育活動,如抖空竹、放風箏、盪鞦韆、拔河、踢毽子、跳房子等等,也恰好契合了全民健身的要求。

  總之,當清明節到來之際,要讓人們休好假、過好節,既要挖掘和維繫好這一傳統節日的文化核心,也要想方設法地激發群眾的熱情,特別是讓更多的青少年參與進來,從而做到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

【清明節應凸顯對中華民族文化感悟和認同】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