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材> 國小數學實驗教材第二冊說明介紹

國小數學實驗教材第二冊說明介紹

小學數學實驗教材第二冊說明介紹

  新教材備課,總體而言,就是備教材內容、要求、理念和方法。具體說,要明確和熟悉二冊教學內容及編排情況,把握各知識點前後內容聯絡發展和教學重難點,把握教材的整冊、單元和課時的教學目標及三者關係,把握教材用以呈現數學知識所選用素材的編排意圖和呈現知識形成過程的方式方法等。現結合上冊新教材實踐情況,就以下兩方面對本冊教材進行說明。

  一、教材內容說明和建議

  本冊教材繼續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法(12課時),並把認數和計算的範圍擴大到100以內,安排了100以內數的認識(8課時),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15課時)。同時安排學習位置(4課時),圖形的拼組(2課時),認識人民幣(4課時),認識時間(3課時),找規律(4課時),統計(3課時),數學實踐活動(2課時)。連同總複習(5課時)總計十單元62課時。

  20以內的退位減法口算與20以內的進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最基礎的知識,它不僅是進一步學習100以內口算的基礎,也是學習筆算的基礎。100以內數的認識,是小學階段認數的第二階段,這個階段的數概念不但是學習100以內數的計算必備知識,而且是認識更大的自然數的基礎。數概念是整座數學大廈的基石,它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應用。10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是學習多位數加、減法計算及乘、除法計算的必須具備的知識,並對以後計算的正確和迅速程度產生直接影響。因此,以上三方面數學知識是本冊的教學重點,必須讓學生切實學好和掌握。

  整冊教學內容安排,是以《標準》為依據,同時根據整套教材的知識、能力和情感發展總體結構以及第一學段目標進行編排的。注意擴充套件知識的範圍,注重內容的豐富性和開放性,體現了鮮明的時代感。與省義教二冊比較,教材增加了“位置”、“認識時間”、“找規律”、“統計”四單元及兩個數學實踐活動的新教學內容。

  空間與圖形方面,在上學期體會立體圖形的顯著特徵的基礎上,學習位置和圖形拼組,目的是透過擺、拼、剪、折等活動,體會平面圖形的一些特徵,並感知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關係,不要求教學它們的抽象特徵的認識。因此,教學時既不能在上學期的基礎上簡單重複,又不能提高教學要求。

  在量的計量方面,教材除了安排認識人民幣元、角、分的認識外,還安排了學習具體時刻幾時幾分的讀、寫法。這一內容是在上學期認識鐘面和幾時半後繼續學習。時間對一年級兒童是比較抽象的。教學時應緊密聯絡實際,透過具體操作,在活動中培養學生時間意識和遵守時間的習慣。

  “找規律”是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訓練,培養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的內容。教學時要著重引導學生主動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達到初步感受數學思想方法。“統計”是在一冊滲透的基礎上,正式開始學“統計與機率”初步知識。教學時,應讓學生在主動經歷用統計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整理資料,初步認識簡單的`統計圖表,並能對其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解決問題的教學內容。根據《標準》的理念和第一學段的教學目標,雖然不單獨出現“應用題”的教學,但都貫穿於數學課程的全部內容中。本冊教材採取了“三個結”的思路來安排這方面的教學。結合全冊各部分內容,安排應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內容,並提供了這方面的例題和練習。目的在於鞏固提高,進一步培養這方面的解決問題能力。結合計算例題教學,學習“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的新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安排在“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中(P.72,例3.4),目的是發展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結合訓練數學思維的教學內容“(”找規律“單元),安排學習解決在數學範疇之內已經符號化了的問題,以便學生髮展數學思維能力,學習數學思想方法。教材在解決實際問題和解決純數問題的編排方式有三種:1.由學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或實物圖)中的數學資訊,根據數學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如P.1位置情境圖,找規律情境圖等。2.由情景圖提供資訊、資料,讓學生搭配相對應的條件和問題,找出自己認為合理的加減法問題,解決問題。如P.61,例1等,練習P.18第13題等。3.給出條件問題完備的應用問題,藉助情景圖讓學生理解意義進行計算。如P.60第9題等。在呈現方式上表現為創設或運用情境,發現提出問題,運用已有知識或生活經驗,解決問題。都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理念。解決問題內容教學在數學教學中有重要作用,既具有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過程,又有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學時,對解決實際問題,應與計算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對相併和相差關係的數量關係,應在解決問題教學中,讓學生在經歷建摸和解模中去理解把握。這對今後學習解決較複雜實際問題是十分重要的,應打好基礎。

  數與計算。100以內數的認識,20以內的退位減法和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與省義教二冊比較,在教學內容編排上,20以內的退位減法,重點安排”十幾減9“口算的計算方法,並藉助”十幾減9“的思維方法,運用知識遷移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十幾減幾“其他多道題目的口算方法,不再安排7和6加幾的例題教學。100以內的加減法不教學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筆算,整十數加、減整十數,不安排在認數單元,放在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單元教學。認數和數概念教學加強並增加了學生數感的教學內容,如百羊圖及”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詞語描述數的關係的練習。計算教學體現演算法多樣化。計算教學要求和訓練強度相對降低,20以內退位減法的教學要求沒有降低,仍然是36道口算題要達到熟練程度,100以內加、減法口算的教學要求相對降低,教學要求只要”會10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教學課時相對減少。呈現方式上重視和注重知識技能形成的過程性、開放性和合作交流。教學時,一是要加強認數和計算中的數感教學,要讓學生理解所學的數和計算意義,學會用已學數及其關係表示和交流,能為解決問題選擇適當的演算法等,使學生建立初步的數感。二是計算教學要密切聯絡學生生活實際,透過動手操作、觀察、交流,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從依靠動作和實物思考轉到脫離實物及動作的思考,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同時要提倡是演算法多樣化,堅持演算法多樣性和最佳化性的統一。具體教學時應從三個維度去把握這一”統一“,其一從心理維度看,多數學生認同的方法;其二從教育學維度看,教師易教,學生易學的方法;其三從學科維度看,對後繼知識的學習掌握有價值的方法。三是要把解決問題教學與計算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切實理解和掌握好這一部分最重要的知識和最基本的技能。

  本冊教材的各部分教學內容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和人文思想,體現了《標準》的理念和要求。如第一單元的座標思想,函式思想(P13,4題,P76,9題等),分類思想(P70,9題),區間套思想(P44,8題)等,還有各單元的主題圖及例題、練習中的情境圖等,涵蓋著豐富的人文思想教育資訊。教學時都要及時滲透。

  全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有11條(詳見教師用書P.2-3)。各單元教學目標也已制訂出,與一冊一樣,課時教學目標由教師自行制訂。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的航標,也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縮點。正確把握和制訂好課時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所在。課時目標達成是全冊教學目標達成的保證。如何制訂好課時目標,根據一冊的實際經驗,首先是學習《標準》中關於目標的理念、要求、達成層次的真正內涵,同時結合全冊教材的教學目標,認真研究,達到真正理解和把握。其次是理解和把握課時目標的過程性和針對性的屬性。如數100以內的數的冊教學目標是”能夠熟練地數100以內的數“,單元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正確地數100以內的物體個數“,第一課時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出100以內各數的過程,感受100以內各數的大小。感受100以內各數就在身邊“(教師用書P.81)。體現了課時目標與冊、單元目標之間過程性和後繼各課時目標之間的緊密聯絡,也說明課時目標制訂時要體現”三位“一體的目標理念和具體可操作的特徵。在保證達到單元及全冊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因城鄉間和班級間的學生存在著差異,課時目標的起點線要視班級學生的實際而定。

  二、教學素材說明和建議

  本冊教材依據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了豐富多樣學生熟悉的具體情境素材,是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轉變的有效措施。這樣,以素材為依託,能給學生充分探索思考、動手動口和交流合作的時空,實現主動獲取知識,經歷情感體驗,發展能力的目的。

  全冊單元主題情境圖有6幅。就第六單元的統計,有關情境圖,例題有7幅,做一做2幅,四個練習提供了24幅,佔練習題總數的37.5%。情境圖按觀察和操作來分,單元主題圖基本上是屬觀察探索類,例題和做一做的情境圖屬於操作探索類,練習中情境圖的操作類佔總幅數的25%。按認知角度來分,可分為理解和感知體會類。如教學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口算方法,藉助教材花圃圖和例1的圖境,引導學生觀察花圃有許許多多鮮花場景,描述工人叔叔送鮮花的情節,使學生進入情境,並在其中發現”紅花和黃花一共有多少盒“,”還有多少盆柴花“等問題,探索解決問題方法和思考計算方法,並透過合作交流活動,瞭解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演算法多樣性,其各自演算法的特點。使教學經歷了有序呈現,引入觀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合作交流的過程,達到獲取知識的目的。如何有效地用好用足情境素材,上冊實際經驗值得借鑑。1.搞清情境素材的兩種屬類,依據教學目標,認真鑽研,深刻理解圖意,採用不同教學方法,突出”數學味“,把握呈現數學知識,數量關係,情感體會的基本思路,有序(動態)呈現和展開探索活動,2.在理解圖意和把握其中的基本思路的前提下,可選擇更好的教學素材進行替換,3.有條件的可運用現代信技術製作課件或尋找網上現成課件,沒有條件的可土法上馬因陋就簡地製作”課件“。

  教材中各部分內容的例題等圖境,都明確要求學生在獲得知識技能的過程中,應讓學生在觀察中合作交流,在動手操作中合作交流,在探索活動中合作交流。如何在一年級學生中,根據圖境素材開展適時有效的合作交流活動,一冊教學實踐積累了一些經驗:1.根據教學內容的呈現過程中的重點和認知難點,組織適時的交流合作,不搞指令性合作交流,同時合作交流的要求和目標要具體明確,有難度教師要予以引導,2.合作交流的形式要多樣,組織分工要明確,人數不宜於太多,以兩人小組為主,以圖景實物為依託,合作時間不宜於過長,以觀察操作性為主,議論性為輔,3.講究合作交流的實效性和要特別重視合作交流的配合、表達、傾聽等習慣的培養。上述兩大問題的解決方法雖然在一冊教學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經驗,但仍有差距,希望實驗教師開展行動性的課題研究。

【國小數學實驗教材第二冊說明介紹】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