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管理> 管理者如何成功的組建團隊

管理者如何成功的組建團隊

管理者如何成功的組建團隊

  如何組建一個好團隊或一個公司?這想必是每一個成功的管理者都曾為之絞盡過腦汁,甚至還苦惱過。“其實,這一切並不是那麼的困難。”管理學界獨樹一幟的大師亨利-明茨伯格如是說。

  這位在管理領域浸淫30年的加拿大著名管理學家,對管理領域常提出打破傳統及偶像迷信的獨到見解,是經理角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對於如何成功地組建或維持健康的團隊,在這裡明茨伯格給出了一個框架,列出了五種“管理心模”,分別是反思、分析、練達、協作和積極主動。

  反思

  明茨伯格的觀察表明,高效的管理者大都善於反思:他們知道怎樣從個人經驗中學習;他們探究出許多方法;當一種方法不通時,他們會知難而退,嘗試其他方法。

  “善於反思也暗含著一定的謙卑,管理者不管是知道、自以為知道,還是不知道,都要謙卑。這就是我批判英雄式管理的原因。”明茨伯格說。

  反思是指“好奇、探究、分析、綜合、聯絡——‘仔細思考、反覆思索經歷對於自我的意義’”。在拉丁語中,反思是指再次摺疊,這表示注意力要先轉向內部,進而才能轉向外部,以不同的方式看待類似的事物。反思超越了單純的才智,步入更深層次的智慧,使管理者能夠透過一般感知,看到問題實質,從而深刻地看待問題。在明茨伯格看來,有效管理者往往能獨立思考。

  大多數管理活動都很忙亂,“該死的事情一件接著一件”。因此,很多管理者都亟須退後一步,靜下來反思自己的經歷。明茨伯格認為,管理工作自然會妨礙思考,但有效的管理者知道如何從這樣的工作中培養反思能力。即使管理工作很難讓管理者有集中的時間思考複雜的問題,善於反思的管理者卻能一邊工作,一邊抽空學習,斷斷續續、漸漸深入思考這些問題。正如愛德華拉普所說,管理者“帶著目的進行敷衍”。

  分析

  與反思不同,反思的目的就是讓人去分析。明茨伯格認為,如果對分析重視不夠,也會使管理雜亂無章。但依靠分析來尋找有效管理的模糊的直覺也好不到哪裡去。實現某種程度的平衡才是明智之舉:管理需要注意兩種基本認知方式,其一是正式和明示的知識,其二是非正式和隱性的知識。

  從靈活性這一需求來看,分析意味著什麼?一個是有序,至少要給需要秩序的人帶來秩序。另一個是邏輯,即清晰、明白,不過判斷這個詞可能會更好。最後,拉普將有效的管理者描述成“像分析專家一樣熟練,但比概念專家更有才華”。不過,明茨伯格也指出過度依賴分析的危險,特別容易發生在兩個管理難題上:其一是“分解的迷宮”,管理者周圍到處被切割成乾淨、漂亮、人為劃分的類別;其二是“衡量之謎”,管理者必須處理硬資料的軟肋。

  “在管理中,過分強調分析會把大量的判斷趕出組織,造成嚴重的機能障礙。”想不到明茨伯格對中國傳統文化還很有研究,用中國話來說,這就是大智若愚意思。

  練達

  管理者必須全球化,這樣的言辭我們今天處處可聞;其實,管理者變得練達重要得多。全球化暗含著一定的同質性。該詞有一致的意思,“人人贊成同一套信仰、同一套風格、同一套價值。忘記你的背景、你的出身、你的根源;面向現代、面向當代,成為新興‘全球’的一分子吧”。我們真希望管理者這樣嗎?

  什麼能很好地改善這個問題,並將亟需的判斷帶回管理?在明茨伯格看來,當然是練達。

  他認為,所有管理者都在自己的世界和他人世界之間的邊緣上工作。“練達”意味著不時跨過這些邊緣,進入其他文化、其他組織、自己組織中的其他職能,但最重要的是瞭解他人的思想,以求深入他們的世界。套用詩人艾略特的一行詩——管理者不應停止探索,而他們一切身探索的目的,是回到原點,重新認識這個地方。如果說分析接近於科學,那麼練達就接近於手藝,因為它根植於具體經驗和隱性知識。

  協作

  協作使我們得以管理與單位內外其他人的關係。有一個理念是:“管理不是控制別人,而是讓他們協作。”

  在明茨伯格看來,協作不是“驅動”或“授權”單位中的人,“驅動”或“授權”僅會加強管理者的權威。相反,協作是幫助單位內外的人。

  明茨伯格認為,協作並沒有什麼特別神奇的地方,亦非領導力的重要特徵,協作完全是自然而然的。協作也會超出單位,延伸到組織的`其他管理者和組織外部的其他人。

  與此同時,管理者的權力逐步向非管理者下放,管理風格相應地從控制變為信服,從領導變為聯絡,從授權變為激發。參與式管理的要點是:

  1、管理者非常重要,他們必須幫助其他人變得重要。

  2、組織是互動網路,不是垂直的層級。有效的管理者無處不在,而不是高高在上。

  3、有些小問題如不解決,事後可能就需要採取大行動。

  4、參與者解決這些問題時,戰略就會在互動中浮出水面;所謂執行也會捉進戰略的形成。

  5、管理就是發掘人體內自然存在的正面能量。因而管理意味著參與,管理基於判斷,根植於實際環境。在這裡,領導是一種從他人的尊重中所獲得的神聖的信任。

  積極主動

  “健康的家庭很少被動,它們在應對外部輸入時,表現出高度的主動。”明茨伯格說。

  所有的管理活動都處於抽象反思和具體行動之間,也就是“思行(reflaction)”。反思過多則一事無成;行動過多則流於潦草。

  明茨伯格認為,反思在很大程度上是個人的事情,而主動性從根本上講是關乎社會的事情:沒有其他人的參與,就不可能有管理行動。管理是一個社會過程。企圖獨立管理的管理者通常以過度控制而告終——發號施令、臆斷數字,希望用權威來保證服從。

  在明茨伯格看來,管理者應主動採取行動,而不只是對發生的事情做出反應,採取步驟,規避障礙,掌控事情。有效的管理者,無論身居何位,無論受到怎樣的束縛,都能抓住自己力所能及的自由,以充沛的精力自由自在地進行管理。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不會被動承受。他們是“變化的動因”,不是“變化的目標”。他們跟著潮流走,但他們還要製造潮流。“管理屬於熱愛節奏、勇於行動、敢於挑戰的人,不論來自何方,去向何處,這些品質永遠伴隨著他們。”明茨伯格如是說。

【管理者如何成功的組建團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