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材> 課程教材建設的思考論文

課程教材建設的思考論文

課程教材建設的思考論文

  心理教育教材是學校實施心理教育的基本依據,心理教育教材建設是學校心理教育乃至整個心理教育事業帶有全域性性、根本性的問題它既是貫徹國家教育部《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實現心理教育目標的主要形式和途徑,也是現代心理教育理念、心理教育思想、心理教育內容的集中體現,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學校心理教育的質量、水平和效果,從而影響到中小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全面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尤其是近5年來,我國中小學心理教育學科課程教材建設和研究比較活躍,出版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教材,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對心理教育教材建設走向科學化、規範化、本土化是大有裨益的。但從整體上看,中小學心理教育教材的發展狀況並不盡如人意,有關教材建設的一些重要問題還需要深入研究和積極探索。本文擬在探討心理教育基本問題,初步分析我國中小學心理教育教材建設現狀的基礎上,就進一步最佳化心理教育教材建設的理念與策略提出一些建議。

  一、心理教育及其課程定位

  (一)什麼是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當前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基礎工程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它在整個學校教育中越來越顯示出重要的地位和巨大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國教育理論界對心理教育的一些基本問題還未形成共識,這直接導致了中小學心理教育實踐、教材編寫工作的混亂。推進我國中小學心理教育的教材建設,首先有必要對心理教育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理智思考,努力形成科學的共識識

  關於心理教育的基本內涵與外延,英國理查德。

  尼爾森認為:心理教育絕非一元現象,而是一個廣泛的術語,對於具有不同理論導向和不同工作的人,有不同的含義。而對什麼是心理教育這個問題,目前我國學術界說法不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心理教育這一概念有許多不同的提法,對其內涵和外延界定不清;二是對心理健康、心理素質、心理輔導等基本概念的把握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三是對心理教育與“五育”之間關係的認識還比較模糊,甚至是錯誤的。

  目前國內學者對心理教育有各種各樣的提法,例如,心理素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衛生教育、心理輔導、心理諮詢、心理輔導與教育、心理健康輔導等等這些提法反映了人們對心理教育功能、目的等方面的不同認識,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筆者認為,心理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人心理活動的規律,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理論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質,維護受教育者心理健康,開發受教育者心理潛能,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機能,進而促進受教育者整體素質提高的教育活動。心理素質教育是心理教育在素質教育範疇中的同義詞,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衛生教育只是心理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而心理輔導、心理諮詢、心理訓練、心理治療等只是心理教育的一種途徑或方式

  關於心理教育與“五育”的關係,目前主要有三種說法:一是認為心理教育是智育、德育、美育的上位概念,心理教育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二是主張心理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組成因素,成為全面教育的第六種因素或途徑;三是認為心理教育是廣義德育的一個組成要素,即廣義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狹義)、心理教育四個方面組成[2筆者認為,心理教育是我國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五育”的基礎和中介,心理教育與“五育”之間存在著既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又相對獨立、相輔相成的關係。心理教育有自己的任務、內容、方法,不宜歸屬於其他某一育,但心理教育可以滲透在“五育”之中。各育均可根據各自特點,完成心理教育的部分任務,但是不能完全代替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的目標是心理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體系。從目標層次來劃分,維護心理健康是心理教育的基礎性目標,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心理教育的基本目標(一般目標),提高心理機能與開發心理潛能是其最高目標(終極性目標)從功能上來劃分,心理教育有發展性目標、預防性目標與補救性目標;從操作順序來劃分,心理教育有總目標、中間目標、直接目標V—般認為,我國中小學心理教育的目標應以發展性目標為主,防治性目標為輔,並體現層次性、階段性和連續性的特點。我們要全面地把握心理教育立體式的目標體系,按照心理教育的目標序列,做好中小學心理教育的溝通與銜接,循序漸進地推動中小學心理教育的實施

  (二)心理教育的課程定位

  關於心理教育學科在我國中小學教育中的課程性質與學科定位,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心理教育學科課程是“依據心育的目標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的心理發展知識傳授和自我心理修養教育的一門學科課程”[4它不同於一般的學科課程,既不是普通的文化知識課程,也不同於以往的思想政治課,而是一門全新的特殊課程,有自身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以全體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心理自助、互助活動為手段,以學生心理的健康與發展為中心。因此,我們必須明確的是,心理教育學科課程不是單一的心理問題輔導課,也不是單純的心理素質訓練課或自我活動課,更不是一般的心理學理論知識課或思想教育i課我們要避免中小學心理教育實施過程中的醫學化傾向、德育化傾向、課程化傾向和少數化傾向,這在教育部《意見》中也有明確的要求

  二、心理教育教材建設的取向

  縱觀我國中小學心理教育教材建設的現狀,無論是自發的實踐探索還是自覺的理論研究都帶有取向的問題,這些取向歸納起來主要有四種。

  (一)心理化取向

  心理化取向是指強化教材建設的心理學基礎,使心理教育教材適應學生的心理結構與心理需求,以增進學習者的心理發展的取向,這己成為當今時代教材建設的共同趨勢。就心理教育教材編制而言,在宏觀上應體現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以增進學生的心理發展為核心,著眼於學生心理的整體發展和發展中的每一個學生的整體提升,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現狀,研究學生的心理需求,設計相關的活動方案,提供心理互動、心理體驗與心理建構的場景,使得心理教育教材成為促進學生整體發展的最佳切入點

  (二)教育化取向

  這一取向的基本出發點是:心理教育是新興的教育學科,屬於教育範疇的一個子集,具有一般教育共有的結構。心理教育雖然是從人的心理出發,以促進心理發展為指向,但它畢竟是透過科學有效的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問題因此,把心理教育定性為教育問題是較為準確的定位在教材編制上,這一取向主張按照學生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透過設計靈活多樣、富有啟發性的教育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和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建立人格平等、民主互動的師生關係,促進學生心理“最近發展區”的不斷提升,強調教材內容的系統協同性,倡導心理教育要求與各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的有機結合。教育化取向的心理教育教材容易為中小學第一線心理教育工作者接納和把握,易於與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接軌,有利於心理教育學科課程的建設,因而這一取向己得到大多數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認同。

  (三)生活化取向

  “迴歸生活世界”是現代教育的共同走向,心理教育教材建設更應凸現這一理念。這一取向主張從學生的心理實際出發,在生活世界中選擇適合學生心理特點的典型材料,在具有生活化的活動情境中透過學生自主的認知、體驗、反省與思考增進心理素質發展顯然,生活化取向的心理教育教材注重心理生活場景的設計和情境的渲染,向學生呈現具有現代生活氣息的心理空間。如九年義務教育雲南省小學實驗課本《心理健康》中每一課的內容與活動組織都是從兒童生活世界中精心篩選出來的,其中五年級課本第十七課的主題是“學會關心'主要活動方式是“分組表演'主要內容有:到醫院看望生病的同學、看望老師、幫助差生、郊遊、談心、看望家庭遭受不幸的同學及孤寡老人,等等。這些都是基於兒童的生活又透過生活來編制心理教育教材

  (四)問題化取向

  心理教育並不等同於心理知識教育,片面傳遞心理知識會阻礙少年兒童的心智成長和人格完善,因此,心理教育教材編寫並不是沿襲心理學知識體系和科學邏輯,而應符合中小學生的心理邏輯和生活邏輯,即持有問題化的編制取向。這一取向要求教材編寫者在充分考慮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心理特徵的基礎上,從特定年齡階段學生所面臨的主要心理問題和人生髮展課題著手,選擇典型情境、典型事件、典型活動與典型問題作為心理教育教材的基本內容。如北京師大編寫的心理教育教材《現代少年》就是針對青春期學生面對的心理問題展開的。從不同年齡段學生面臨的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心理問題出發,編寫心理教育教材,這樣編寫的教材才會最具適切性和可讀性,也易於得到學生的認可。

  在心理教育教材建設的初期,不同取向的研究探索既是正常的、合理的,也是必要的。教材建設的不同取向雖然各有側重,但並不根本對立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怎樣進行科學的多學科整合,才能避免不同取向各自顯而易見的不足和侷限性這也是我國中小學心理教育教材建設面臨的最大挑戰

  三、心理教育教材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一)存在的問題

  分析我國現階段中小學心理教育教材建設的現狀和發展,筆者認為,心理教育教材主要存在以下問題或不足之處

  1.在教材價值取向上的偏差。一些心理教育的教

  材價值取向是學科本位的或社會本位的,這種教材可以說把什麼都考慮到了、考慮好了,惟獨忽視了學生作為真正意義上人的存在價值。這種“無兒童”的心理教育教材擺不準學生在心理教育課程中的主體地位,忽視一切為了學生的心理成長這一基本主題,嚴重壓抑了學生心理發展的主體性,阻礙了個性的健康發展

  2.在教材基本內容上的失重。有的心理教育教材內容隨意性大,呈現出無序狀態,過於強調中小學生非智慧心理素質的培養和人格(個性)發展目標的實現,而忽視了智慧素質的培養和心理潛能的開發,往往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3.在教材功能目標上的倒置。有一些心理教育教材只是停留在實現防治性目標的層次上,滿足於少部分學生心理障礙問題及行為矯治,出現了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目標偏差。這是當前我國心理教育理論界值得關注並要加以科學引導的一個問題

  4.在教材教育評價上的失真坦率地講,相當一部分心理教育教材編寫的狀況是“匆匆上馬,急急推出,草草收場,皆大歡喜”。對某套心理教育教材的評價往往是基於一定的功利目的,“吹肥皂泡”似的一片喝彩。至於一套心理教育教材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現代教育理念,廣大中小學教師和學生對教材的真實體驗、評價如何,則是少有人問津的。

  5.在教材建設機制上的失效。一些學者在編寫心理教育教材時為了“搶時間”“爭速度”和“增效益”,實際上採取了一種“體系先行”的模式,幾乎把體系當做教材建設的全部或惟一目的,為構建教材體系而構建體系,忽視了活生生的心理教育實踐探索,教材建設與問題研究的互動機制尚未建立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我國中小學心理教育教材建設上的封閉性和狹隘性,缺乏鮮活的時代感和針對性。

  6.在教材個性特色上的缺失。為數不少的心理教育教材套用一般教科書的寫作路子,沒能實現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機統一,忽略了突出中小學生的活動、體驗與踐行,缺乏靈活性與開放性,缺少心理教育教材本應具有的“個性”與特色沒有特色就沒有生命力,這也是一些中小學心理教育教材建設效益不高、影響力不大的根本原因。

  (二)編寫對策

  我國中小學心理教育教材建設應當朝什麼方向努力?這是我們需要認真研究、積極探索的新課題。筆者認為做到以下幾個方面既是必要的、可能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第一,在教材編寫指導思想上,宜凸現“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價值理念。心理教育的根本問題是人的心理問題,心理教育的功能理所當然應直指人的心理成長、發展與自我實現,因而我國中小學心理教育的教材建設不應當是“物本”的,而應當是“以人為本”的所謂“以人為本'就是從積極的人性觀出發,把人視為自身心理發展與建設的主人,把人的主體性發展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切從人的心理需求出發,一切為了人的心理健全發展,一切服務於人的心理潛能開發,一切著眼於人的全面發展,重視人的生命和生活,關懷人的價值和使命,關照人的精神和信仰,真正確立起人在我國心理教育教材建設中的中心地位。我國中小學心理教育教材建設只有定位在“人本心育”“全人心育”的基本點上,實踐和建構“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心理教育價值理念,其長遠教育效益和發展前景才會是非常美好、燦爛的,這樣的心理教育教材才是最受歡迎、最富有生命力的。

  第二,在教材內容選擇上,宜堅持“以實為本、突出主題”的原胍內容服從於目的,目的是確定內容的依據。在心理教育教材內容的安排上,我們要以當前中小學生最關心、最迫切希望、最需要解決的心理發展問題為根據,體現“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育人理念。在每一年級形成有所側重的心理教育主題,在內容選擇上堅持以“實”為本,即聯絡實際、體現實用、突出實踐、注重實效根據心理教育的總目標,筆者認為,我國中小學心理教育教材的內容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創新心理教育,學習心理教育,智慧心理教育,人格(個性)教育,人際交往教育,考試升學(就業)教育,青春期(性心理)教育,情感心理教育,意志(挫折)心理教育,自我心理教育,科技心理教育,經濟心理教育,生活心理教育,生命心理教育,網路心理教育,等等。我們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心理發展的特徵和心理教育的階段目標來確定適當的教材內容,以自我意識發展為例,小學教材要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覺醒,初中教材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高中教材要指導學生初步形成自我心理教育的能力。

  第三,在教材結構編排上,宜採用“螺旋提升、科學運作”的方式。心理教育學科課程的內容不僅有一個根據什麼來確定的問題,還有一個如何組織這些內容的問題,這實際是教材結構的編排問題,即以何種方式把這些內容呈現給學生。在這方面,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拉爾夫?泰勒曾提出過影響較大的三大準則,即連續性、順序性和整合性,頗有參考價值。[7筆者認為,我國中小學心理教育教材宜採用螺旋式編排,即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要求,採用由簡到繁、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的編排方式,使心理教育目標分層次地重複出現、逐步拓展、螺旋式提高問題的關鍵在於怎樣設計、形成合理的“坡度'這是我們要著重深入研究的。在教材結構體系的設計與運作方式上,要著重貼近學生的心理生活,儘量淡化純心理學概念,又能恰到好處地應用心理學基本原理;要力求做到圖文並茂,深入淺出,生動形象,趣味性強,可讀性好,能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和自覺實踐。

  第四,在教材編寫組織上,宜採取“多元最佳化、積極整合”的策略。一是在教材編寫取向上的最佳化整合。從科學的意義上講,我國中小學心理教育的教材建設應以心理化取向為基礎,以教育化取向為主幹,以生活化、問題化取向為依託,建構整合化、網路式的心理教育教材編寫取向。二是心理教育教材建設與理論研究、實踐探索三方面相結合。教材建設既要總結多年來我國中小學實施心理教育的成功經驗,又要進行實踐探索研究,真正實現“三位一體”,使教材建設逐步走上與新時期我國中小學心理教育探索實踐同步發展、相互促進的軌道。三是教材編寫隊伍的多元最佳化在編寫人員組成上既要有中小學第一線從事心理教育實踐工作的教師,也要有一部分擅長心理教育理論研究的多學科專家學者、高校教師參力加只有依靠最佳化組合的集體智慧和力量,才能完成心理教育教材建設的艱鉅任務

  顯然,我國中小學心理教育教材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要編寫真正適應當今心理教育學科發展趨勢、符合我國民族文化特點、反映我國中小學心理教育研究成果的心理教育教材,我們有許多工作要做,任重而道遠我們應當理性分析當前中小學心理教育教材建設的現狀與存在問題,科學把握現代心理教育學科的發展取向,積極引導心理教育教材的全方位變革,只有這樣,我國中小學心理教育教材建設才能真正走向規範,走向成熟,走向科學。

【課程教材建設的思考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