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新課改理念下的生物教學反思

新課改理念下的生物教學反思

新課改理念下的生物教學反思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實施,人們的目光進一步聚焦教育的主陣地——課堂,課堂教學改革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這是相當可喜的。但是,認真審視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教學,也有一些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1、學習方式提倡“探究式”,還要不要“接受式”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特徵,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徵的“探究式”學習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並逐漸成為佔主流地位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對於改變過去機械的、被動的“注入式”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探究式”是萬能的嗎?沒有“探究”就不是教學嗎?

  我們知道,學習方式的選擇運用,要受到教學內容、學生水平、個性特點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我們認為:第一,並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適合讓學生透過探究去解決。第二,“探究式”適合智力好、主動性強的學生,而學生的智力發展、知識水平不平衡是客觀現實,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會嚴重脫離一些學生的實際,挫傷他們的積極性。第三,學生個性不同,“探究式”也好,“接受式”也罷,適合學生個體特點的學習方式才是最有效的。

  另外,“探究式”學習有優勢,也有弱點;“接受式”學習有弱點,但也有優勢。機械的“探究”會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有意義的“接受”也能促進學生的發展,關鍵在於教師的運用之妙。如果不顧實際,對於明明是簡單而不需探究的,或者學生沒有能力探究的那些知識,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時髦”,就會事倍功半,得不償失。事實上,“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的取中、平衡、按本國傳統來整合”,“搞理論要走一點極端,搞實踐應用必須‘執其兩端而用之’,真理往往在兩個極端的中間。”顧泠沅先生的這段話可以說是對“探究式”與“接受式”關係的最好詮釋。

  2、教學注重“過程”,還要不要“結果”

  “結果”與“過程”的關係實質上是“知識”與“方法”、“能力”的關係。倡導教學應該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這對糾正過去傳統教學重“結果”、輕“過程”的弊端,無疑具有積極的作用。所以,教學“重在過程”也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是,隨之而來,有一種聲音似乎越來越流行,認為知識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

  知識真的不重要了嗎?真變成第二位了嗎?不!從知識與方法、能力的關係來看,知識是基礎。沒有知識,何談方法與能力。如果只讓學生追求形式上的“過程”,而不論“結果”,甚至不論“是非”,到頭來學生獲得的是什麼?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能使教學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有明確的評價標準,這是我們的長處,是我國教育的特色。我們應當做的是改變過去輕“過程”甚至無“過程”的現象,不僅使學生“孤零零地掌握、記憶、再現”知識,而且使學生弄清知識發生過程的.“來龍去脈”,促使學生深入地“理解、重構、質疑、批判”知識。“結果”與“過程”並非是對立的關係,而是一種統一的關係。

  3、突出學生的“主體”,還要不要教師的“主導”

  傳統的課堂教學過分強調了教師的傳承作用,教學以課堂、教師、教材為中心,學生只是作為知識的“容器”、“倉庫”。學生的學習沒有主動性可言,也就談不上處於主體地位了。新課程改革強調轉變教師的角色,突出學生這一主體,這是絕對正確的。但有些教師似乎沒有 在新課程中找到準確的角色定位,他們由過去的“一切都管”變為“一切不管”,課堂上教師不講授,完全是學生的活動,還美其名曰“敢於放手”,教師的作用被淡化,漸漸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

  其實,教學作為一個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互動作用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合作進行的。任何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既離不開學生,也離不開教師,師生雙方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兩者缺一不可。在某種程度上,學生的行為還取決於教師的態度和行為,因為,學生正處於認知、情感、價值觀的發展階段,他們的知識水平和社會閱歷都有限,大部分學生對於自主學習還有一個適應過程,他們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教學過程的發展、教學節奏的調控、教學效果的評價都離不開教師的主導。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新課程改革後的課堂教學已不再是教師所能預設的,而是呈現出雙邊共時、動態生成的特性。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教師做什麼、怎樣做,也對其自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廣大教師在豐富的教學活動中創造出新的教育經驗,產生出更多的教育智慧。

  4、追求“民主”、“開放”,還要不要“秩序”、“規則”

  教學方式的轉變,必然帶來課堂常規的變化。我們注意到,隨著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學民主、開放,一些如上課要發言先舉手、不許隨便下位子、兩手平放坐姿端正等舊的課堂規則被打破了,這是令人欣慰的。民主教學氛圍的創設,是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精神的前提,有利於教師與學生的平等相處,有利於為學生創造一種心理放鬆、敢於質疑的空間,使學生真正享受生命成長的自由與快樂。

  但是,追求“民主”、“開放”,有些教師又走入了一個兩難境地。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教師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但是學生一旦興奮起來,爭著發言,幾乎吵做一團,不少學生為了湊熱鬧,只顧自我表現,根本不管他人(老師或同伴)的意見。這時,教師如果板起面孔“管”一下,就會壓制這樣熱烈的氣氛,甚至會戴上教學“不民主”、“違背新課程的精神”的“帽子”;如果聽之任之,不予組織,教室裡就會亂成“一鍋粥”,秩序混亂,效率低下,有時根本不能完成教學任務。

  怎麼辦?首先對“紀律”與“規則”要有全新的認識。我們反對專制、懲罰等手段,但教學的“民主”、“開放”是以課堂的“秩序”、“規則”為基礎的,是離不開課堂管理的。沒有有效的課堂管理,就不會有成功的課堂教學,要在“民主”、“開放”與“秩序”、“規則”之間尋找一個結合點。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把學生當成學習知識、追求真理的朋友,還要與學生共同建立發言、討論、爭辯的新規則,養成尊重、理解他人,善於傾聽、接納他人意見的習慣,使課堂教學高效、有序地開展。

【新課改理念下的生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