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品德與社會《跟著唐僧去西遊》課堂教學實錄

品德與社會《跟著唐僧去西遊》課堂教學實錄

品德與社會《跟著唐僧去西遊》課堂教學實錄

  [課間準備]

  播放歌曲《白龍馬》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神話小說中的西天取經

  1、《西遊記》是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可謂家喻戶曉,你最喜歡裡面的誰?

  生1:我喜歡孫悟空,因為他總是忠心耿耿地保護唐僧。

  生2:我喜歡沙和尚,因為他一路挑著行李,任勞任怨。

  生3:我喜歡憨態可掬的豬八戒。

  生4:我覺得觀音菩薩每次出現的時候都很慈祥,我很喜歡。

  師:《西遊記》是一部神話小說,它把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描寫得出神入化、玄妙至極。

  2、其實歷史上也真的有唐僧西天取經這件事兒,(板書:唐僧)你們知道歷史上的唐僧是誰嗎?

  生:歷史上的唐僧是玄奘。

  3、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是神話小說中虛構的,而唐僧確有其人,他就是唐代著名的高僧,讓我們再一次說出他的名字——玄奘(板書:玄奘)

  (設計意圖:從家喻戶曉的神話小說《西遊記》匯入,學生興趣盎然。再從神話小說中的人物談到歷史上的玄奘,環環相扣,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探究歷史的積極性。)

  師: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上的玄奘西遊。

  二、走進歷史——瞭解歷史上的玄奘西遊

  1、(出示“玄奘西行圖”)你知道歷史上玄奘西遊的時間、線路、原因嗎?

  生1:玄奘西遊是從大唐的都城長安出發,到達天竺。

  師:你怎麼知道的?

  生1:我是看“玄奘西行圖”知道的。

  師:你很會從圖中捕捉資訊哦。

  生2:我知道玄奘西遊的原因好像是為了瞭解佛教。

  師:對於歷史,我們要有準確的瞭解,不能是“好像”之類的模糊概念。讓我們開啟書57頁,閱讀相關的歷史介紹。

  (學生自讀書本上的文字後再交流。)

  生2:根據史料記載,我知道玄奘在研究佛經時發現各名師所講內容有矛盾,於是下決心到佛教的誕生地古印度去取經。

  生3:玄奘出發的時間是公元629年。

  (師歸納板書:公元629年 長安 古印度)

  師:為了到古代西天佛國——古印度研究佛學,公元629年,玄奘孤身一人從長安出發,沿絲綢之路,一路西行到達天竺,即古代印度遊學。

  2、對於歷史我們不僅要了解,還應該有自己的思考,結合圖,再讀讀57頁的文字。思考:這是一次怎樣的西行取經?

  生1:我覺得這是一次非常艱難的西行取經,因為他一路西行,揹著行李要翻山越嶺。

  生2:我也覺得很艱難,因為他是孤身一人,走了兩年才到達古印度。

  師:是啊,玄奘忍受著孤獨,獨自一人面對重重困難。

  生3:我覺得這還是一次很有意義的西行取經。因為正是透過這次取經,玄奘把古印度的佛教傳播到了中國,成為受人尊敬的佛學大師。

  生4:如果沒有這次西行取經,就沒有《大唐西域記》,也就沒有膾炙人口的神話小說《西遊記》。

  師:玄奘西遊在中國的佛教、文學史上做出了巨大貢獻。

  生5:玄奘留下的《大唐西域記》還填補了世界文明古國——印度歷史的一段空白。

  師:因為玄奘對印度歷史的貢獻,玄奘的名字在印度可謂是家喻戶曉,印度中學的教科書中有玄奘西遊的故事,印度還建有玄奘紀念堂。讓我們再來看這樣一段影片。(播放玄奘穿越沙漠的影片,學生聚精會神地觀看,很受震撼。)

  師:這是一次艱難的西行取經,這更是一次意義非凡的西行取經,玄奘留下了《大唐西域記》,在中國和印度的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們永遠鐫刻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跟隨他的腳步去西遊印度。(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玄奘西行”、《大唐西域記》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長河中都有著極重要的地位。引導學生在瞭解和思考歷史的過程中,為先輩的偉大創舉而自豪,同時認識到對外文化交流自古就有。)

  三、學習讀圖,瞭解印度的地理位置

  1、今天的印度在哪裡。我們可以藉助什麼工具對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有一個總體而清晰的瞭解呢?

  生七嘴八舌:地圖

  師:你們讀過地圖嗎?

  生1:我在書上看過世界地圖。

  生2:我看過南京市交通旅遊圖。

  2、二年級的數學課上就學過如何在地圖上識別方向,還記得嗎?

  生齊答: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師板書)

  3、地圖上還有各種線條、符號,知道是什麼嗎?

  生1:圖例。(板書:圖例)

  4、老師這兒有一些圖例,請你根據生活經驗讓它們對號入座。

  (出示:圖例連線題)

  生舉手回答。

  (設計意圖:靈活運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解決問題,體現品德學科綜合性的特點。)

  5、方向標和圖例是我們閱讀地圖的重要工具,看書57頁右下角的地圖,同桌兩人一小組完成讀圖任務。

  (出示:小組活動:

  活動內容:1、讀——圖名。

  2、找——印度和它的首都

  3、圈——印度周圍的山脈和海洋。

  4、說——結合地圖向同桌介紹 “印度在哪裡”。

  小提示:你可以這樣介紹“印度在哪裡”:

  印度位於( )洲的( )部,它北倚( )山,東臨( )海,西瀕( )海,南臨( )洋。)

  (學生小組活動後憑藉實物投影進行彙報。)

  師:喜馬拉雅山就像高高的屋簷,印度三面臨海,一塊相對獨立的陸地,就像這屋簷下的大廳。當年玄奘無法翻越這喜馬拉雅山,只好向西行繞一大圈,到達古印度。

  (設計意圖:1、分層操作:學生第一次接觸較為系統的地理位置的學習。透過兩人小組活動的形式,把教學目標分解成若干個易操作的子目標,再加上細緻的“小提示”,循序漸進地渡過了地理學習的難關。2、注重反饋:課堂上不僅可以從學生的發言得到有效的反饋,更可以從學生的操作層面得到反饋。多種形式的小組彙報,特別是實物投影的展示,再現了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習效果。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環節的教學反饋不是部分學生的,而是面向全體的反饋。)

  6、請你再仔細讀這幅圖,找一找印度的鄰國,它們的首都分別是哪裡?

  生1:印度的鄰國是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它們的首都分別是伊斯蘭堡和達卡。

  師:1300年前,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都屬於天竺國的領土,為了區別,現在人們稱當時的印度叫古印度。

  四、活用地圖,解決實際問題

  1、玄奘到古印度遊學,成為中國和印度文化交流的使者。今天的印度和我們交流更加密切。(出示:提到印度,我會想到……)

  生1:我想到了印度是一個宗教國家,除了佛教,印度教在印度也是非常盛行的。

  生2:我想到了印度是一個奉牛為神的國家。

  師:印度被稱為“牛首之國”。

  生3:印度飛餅很好吃。

  生4:印度有一種調料叫咖哩,非常有名。

  師:印度的美食讓人垂涎欲滴。

  生5:中央電視臺播放了印度的連續劇,我奶奶很愛看。

  師:提到電視,我想到了印度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生6:印度的服裝很美麗,印度的舞蹈也很好看。

  生7:印度現在是IT強國。

  (設計意圖: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小,不同地域、不同族裔的`人們跨越時空的交往變得越來越容易。印度作為我們的鄰國,學生或多或少都會有了解,課堂上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由表達思想情感,真正實現品德課堂迴歸生活的理念。)

  2、今年,印度也來參加上海的世博會(出示:印度館)。瞧,這就是印度館,大家剛才提到的印度特色,都能在這裡一睹為快,這麼多的展品透過集裝箱從孟買運倒上海,沿途會經過哪些海洋,幫忙找一找。

  (學生自己讀圖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將貌似孤立的自然地理問題與社會熱點、學生生活巧妙結合,突出地理的人文性及社會價值。)

  師:獨特的地理位置讓我們和印度的海上交通非常便捷,獨特的地理位置還形成了印度富饒美麗的山河。

  五、鞏固讀圖,走進印度富饒壯麗的山河

  1、(出示:印度地形示意圖)這是什麼地圖?

  (生自讀圖名。)

  2、小競賽:描:恆河

  圈:沙漠、恆河平原、德干高原

  (設計意圖:學生經歷了讀圖、用圖的學習階段後,採用小競賽的形式讀圖,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自信心。透過採訪競賽優勝者,引導學生鞏固、分享本節課的學習收穫。)

  3、恆河流經印度最富饒的平原,印度人視她為母親河。讓我們一起走進恆河。(播放幻燈,學生靜靜地欣賞)

  4、此時此刻,你知道印度人為什麼視恆河為母親河嗎?

  生1:因為恆河水養育了印度人民。

  生2:恆河孕育了印度的文明。

  師:恆河就像中國的長江、黃河,哺育民眾,孕育文明。

  生3:恆河在印度人心中是一條“聖河”。

  生4:正因為有恆河,恆河平原才會如此的富饒美麗。

  師:印度人用神話傳說賦予她神的力量,用詩歌散文抒發對恆河的崇敬之情。

  (課件出示配樂詩朗誦:)

  這條河是雪山融化的清涼水,

  這條河是普度眾生的舟舸。

  這條河將我養大,

  這條河讓我存活。

  這條河滋潤我的靈魂,

  這條河灌浴我的乳牙。

  這條河消融了所有的對錯,

  這條河蒸發了人生的哀樂。

  這條河是一條光明的河,

  這條河是我們的母親。

  (設計意圖: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恆河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透過生動的畫面、特色鮮明的印度音樂、詩歌,讓學生用眼、用耳、用腦、用心全方位地感受恆河的魅力。此時此刻,師生共同沉浸在印度文化的薰染之中!)

  課堂小結:在《大唐西域記》中,我們看到當年玄奘遊學到恆河邊,讚歎恆河“水色滄浪,波濤浩瀚”。玄奘遊學古印度17年,足跡踏遍了古印度的山山水水, 我們今天跟著唐僧西遊,只是揭開了印度神秘面紗的一角,跟著唐僧西遊,你還會領略印度更多的歷史和文化。

  (播放影片,學生在意猶未盡中下課。)

  板書:

  7、跟著唐僧去西遊 印度

  玄奘公元629年 長安 古印度

【品德與社會《跟著唐僧去西遊》課堂教學實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