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一片完整的葉》教學設計

《一片完整的葉》教學設計

《一片完整的葉》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顯性目標:透過觀察懂得“一片完整的葉”包括葉片和葉柄二部分,比較歸納出各種不同的葉之間存在共同之處;學會拓印一片葉;培養學生比較觀察能力、歸納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隱性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和審美的能力、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創新精神,發展個性和自信,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情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1、組織教學:教師檢查學生的學具,學生唱首歌等待上課。

  2、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樣禮物——一顆小樹苗,我要送給這堂課表現最好的小朋友,讓他栽在校園的生物角或家裡,與小樹苗共成長。在小樹苗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需把它下面的枝條剪去,以便它更好的生長。今天老師特地向一位園林工人要來了一些剛修剪下來的樹枝,我們平時可不能隨便去折樹枝。

  二、新授:

  1、教師給學生講解觀察樹枝的要求並作觀察記錄。突然一學生示意他們組的樹枝上有一小蟲在吃樹葉,女同學都躲到了一邊不敢觀察,老師要求學生不要打擾小蟲吃樹葉,由男同學拿起樹枝繼續觀察。

  2、全班分組彙報觀察結果,學生得出結論。

  3、教師要求組長從一信封中取出三張桑葉,判斷它們是否一片完整的葉。學生彙報觀察結果。

  4、師:學生學會在自己組的這根樹枝上摘下一片完整的葉,再請組長取出另一信封,把自己在課外收集的葉拿出來,連同剛摘下的葉相互比較一下,哪些葉是完整的?哪些葉是不完整的?把它們分成二堆,並將不完整的葉放在邊上。

  5、由四人小組長組織討論,看看這些完整的.葉還有什麼相同之處,若按其中的一個相同點的葉放在一起,可以分成幾堆,最後說說它們有哪些相同之處?

  6、拓印一張美麗的葉

  師:葉漂亮嗎?喜歡嗎?

  生:葉很漂亮,我們都很喜歡它。

  師:過去我們拓印過樹皮,你想拓印葉嗎?

  生:想。

  師:由組長負責挑你們認為最漂亮的一張葉進行拓印,要求所選的葉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拓印在老師發下來的紙上。先討論拓印的方法,完成任務後寫上組號後,由組長粘到黑板上的大紙上,先完成任務的組邊看作品邊進行評比,思考他們是怎樣拓印出來的。

  分四人小組合作完成拓印葉。第五小組迫不及待上臺第一個粘上自己的作品,但組號忘記寫了,立即又上臺補寫。最後大家總結一下,共有五、六種拓印方法,但效果都不太好,比較明顯的是第十組的作品最好。

  在掌聲中,第十組派代表介紹拓印經驗,“教”老師拓印一張葉,教師重複講解拓印方法。

  師:每人挑你認為最漂亮的一張葉進行動手拓印,比一比誰最快、最好,完成任務就上臺將自己的作品貼在大紙上,邊看作品邊進行評比。

  教師在巡視過程中,有一女生輕聲地問老師:把葉子拓印成好幾種顏色行嗎?

  師:你自己看著辦吧。

  評比結束後已接近下課時間,同學們評價的意見不一,最後老師挑一位女同學的作品作為優勝獎。

  師:你們同意老師的獎勵給她小樹苗嗎?請這位女同學上臺領獎。

  生:同意。

  生:不同意。

  許多生:(舉著雙手)我們堅決不同意。

  女同學站在邊上不敢上臺領獎。

  師:既然大家的意見不統一,那麼請派幾位同學把你們的作品從實驗室拿到教室中展出,現在大家望上來也看不太清楚,到教室中近距離看清楚後再投票產生優勝者,你們說“好不好”?

  生:(大部分)好。

  7、課外延伸:(1)評比出拓印葉的優勝者。(2)收集各種不同的葉,比一比,看誰收集得多。

  教學反思

  回顧這堂課,我充分感受到了“過程”開放和學生解放所帶來的變化,課堂教學不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學生也不是操縱在教師手中的“木偶”。學生喜歡這樣的課,對老師來講,也充滿了挑戰,以下是我的幾點思考:

  思考1: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力求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採用表揚、創設情境、交流和動手操作等形式,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注重現代科技與日常生活的結合,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得到成功的喜悅,滿足學生個體自我發展的需要,辯證地處理好“學中玩”和“玩中學”的關係,讓學生在“玩葉子”中學習所蘊含的科學知識。另外還強調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要求學生在觀察樹枝作記錄時應實事求是,對於“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問題,本堂課主要表現在:教育學生平時不能亂折樹枝和隨便採葉、挑自己認為最美的葉、“拓美”、師生共“選美”和不打擾蟲子吃葉等方面。關於“不打擾蟲子吃葉”這樣處理是否欠妥?一方面教育學生要珍愛生命,不打擾小動物,另一方面象這樣的“害蟲”,受到這樣的“優待”是否有“愛憎不分明”之嫌?至今我還在矛盾之中……

  思考2:現在的課程單元教學系列感強,課時安排較自由,而且向綜合方向發展,教師應從實際出發,以人為本,開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要加強不同學科間的融合,本堂課在科學課和美術課的整合上作了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甚至上課到最後時已分不清是科學課還是美術課。但目前在課程整合方面還較難實施,原因在於普遍性的大班化教學,教師非包班教學,還有嚴格的上課時間限制。在農村的村小學,基本上屬於教師小班化包班教學,但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硬體設施還跟不上。

  思考3:科學內容要與科學過程相結合。對小學生而言,我認為過程往往比結論更重要。小學科學課中的“結論”基本上等學生長大了大部分自然會知道,為什麼還要學?原因就在於讓學生經歷一次典型認識事物的過程。要知識,更要體現出過程,主要也是居於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的結合。有時曲折的過程比順利會更好,吃一塹會長一智,拓印葉時,讓學生去嘗試“錯誤”,學生自己總結出拓印葉的方法,又“教”會了老師,學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但教學時間上會不太允許。總之,講是代替不了做的,要讓學生在做中體驗到科學知識實實在在地存在著。

  思考4:在教學過程中,有一女生問我:拓印顏色不同的一張葉是否可以?可惜該學生的想法沒有付諸於行動,這跟我的“不作為”有關,教師一旦

  發現學生有大膽的想法時,應得到及時肯定。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教師應及時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凡是想做的事情一定得嘗試一下。

  思考5:在本課結束前對優勝者獎勵小樹苗的設計,應該說是我的滿意之處,這樣首尾呼應,兌現剛上課時的承諾,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又可以開展“與小樹苗共成長的活動”,培養學生對科學研究的堅持性,但最終還是出了“意外”。從同學們的“不同意”聲中給了我啟示:乾脆把這一環節全部延伸到課外,或者若再多準備幾枝小樹苗就好了,至少先可以獎勵給這位女同學一枝,再課外延伸處理就比較好,既消除了這位女同學的尷尬局面,又使學生能夠在課外充分欣賞到自己勞動果實的美。其實在評比中的誰是誰非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感悟到自己的價值和對美的追求,從而體現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一片完整的葉》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