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材> 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材分析》的教案

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材分析》的教案

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材分析》的教案

  具體教學可以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操作,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徵,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邊的特徵。

  (2)透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係。

  (3)透過學生大量拼擺圖形,發現圖形可由簡單到複雜的變化及聯絡,感受圖形美。

  (4)透過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

  第2課時《立體圖形的拼組》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教學中,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學生提供一些觀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機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探索。這一節課在設計上可分三個教學環節來進行教學。第一個教學環節是感知特徵。首先讓學生觀察正方體、長方體的各個面都是什麼形,不僅對已有的知識進行了複習,也培養了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的能力。第二個教學環節是圖形的拼組。這裡包括正方體的拼組、長方體的拼組、正方體和長方體放在一起的拼組。我們老師要本著新課標所提出的空間觀念的建立,必須以學生的親身體驗為基礎讓學生大膽嘗試,勇於探索。教學時始終可讓學生按自己的意願和喜好來拼組,然後拼好後互相交流欣賞,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到立體圖形之間的關係,欣賞到了幾何美和數學美。培養學生從多角度去欣賞他人的良好心態。第三個教學環節是做紙筒。可以提出你能用一張長方形或正方形紙,藉助膠水的幫忙,做一個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來嗎?這裡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操作,使他們初步體會到了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了實際問題

  具體教學可以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透過拼擺,使學生初步感知立體圖形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2)透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

  (3)透過小組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善於與人合作,從多角度去欣賞他人的良好心態。

  這一單元2課時教學是按照教科書和教學用書的編排意圖來制定的.。但我認為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可以開放教材、活用教材把這塊內容分3課時進行教學。2課時教學時,例1──體會平面圖形的特徵(包括一個做風車活動),例2──感知平面圖形的關係的教學內容,為第1課時平面圖形的拼組。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根據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和年齡特徵,考慮到教學時間的限制,可以大膽地衝破了教材和教參的束縛,依據新理念重組教學內容,再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這一節課內容分解為兩課時。怎樣分呢?可以將教科書中規定選用的一頁半教材內容(例1、例2、做一做),改為只用半頁教材內容(例1),刪去例2──感知平面圖形的關係(拼組活動),再增加探究各種平面圖形之間的轉換關係為第1課時。然後按感知特徵探究關係做風車這樣的順序來呈現教材,課題也就要相應調整,叫圖形的轉換也許適當些。那例2──感知平面圖形的關係(拼組活動)就為第2課時平面圖形的拼組。第3課時的內容就為例3──感知立體圖形的關係(拼組活動)。當然,根據不同班級的實際情況,我想各位老師也會有具體不同的課時安排。應該說不管怎樣安排都是為了更好地展示教材內容,力求做到開放教材、活用教材,使教材為我所用。

【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材分析》的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