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教學相長的故事及意思

教學相長的故事及意思

教學相長的故事及意思

  教學相長是一則漢語成語,最早出自於西漢·戴聖《禮記·學記》。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學相長的故事及意思,希望對你有幫助!

  【釋義】“教學相長”比喻師生之間的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出處】此典出自《禮記·學記》:“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

  《禮記》,又稱《小戴禮》,主要講的是論述儒家對“禮”的見解。據說是孔子死後,他的弟子根據各自的見聞撰寫而成的。其中的《學記》是我國古代關於教育方面的.一篇論文。它論述了教育理論、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等諸多方面的問題,總結了前人在教與學方面的豐富經驗。

  《學記》中寫到:即使有美味的熟肉,如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才知道自己理解得還不透徹。知道了自己理解得不透徹,才能刻苦地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

  成語典故

  子夏是孔子後期學生中的佼佼者,才思敏捷,少時家貧,苦學而入仕,曾做過魯國莒父宰。子夏才氣過人,孔子去世後,子夏來到魏國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講學,授徒三百,當時的名流吳起、田子方、李悝、段幹木、公羊等都是他的學生,連魏文侯都“問樂於子夏”,尊他為師。子夏在跟隨孔子學習時,曾問孔子“詩經”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是什麼意思,孔子回答說:“這是說先有白色底子,然後才畫圖畫”子夏又問:“那麼,是不是禮樂的產生在仁義以後呢?”孔子聽了之後,非常高興,回答說:“卜商啊,你真是能啟發我的人。現在我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

  聰明的子夏從孔子所講的“繪事後素”中,領悟到“仁為先,禮在後”的道理,這反過來又進一步啟發了孔子,所以孔子很高興,認為可以和子夏一塊探討《詩經》了。

  成語寓意

  博學如孔子,也並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他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有時也會受到學生的啟發,進一步豐富自己的學識。這就是教學,古人早就知道了。由此折射出一個普遍的道理客觀世界萬事萬物是互相聯絡、互相依存的。在授於他人知識的同時自身也會得以提高。正如施人於援手,受益於自己。

  造句

  (1)教學相長,提升法學教育的質量。

  (2) 老師愛護學生,學生尊敬老師,這是教學相長的前提。

  (3) 教師追求的目標之一就是能夠教學相長。

  (4) 教學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做到教學相長,學生能學得更好,老師教的水平也能得到提高。

  (5) 師生相互砥礪,溝通,便能教學相長。

  (6) 所以我的理解是,就像我說過的:教學相長。

  (7) 教師天天講課,但決不會把“本錢”講光,相反越講“本錢”越雄厚,這就叫教學相長。

  (8) 那些被罵百無聊賴、大逆不道之人真是百口莫辯,一旦他們有了上進心教學相長,肯定會大器晚成。

【教學相長的故事及意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