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優秀教學實錄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優秀教學實錄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優秀教學實錄

  【教學依據】

  《鄒忌諷齊王納諫》載於《戰國策·齊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本文篇幅不長,寫的是鄒忌透過與徐公比美悟出了治國的道理,進而諷勸齊威王納諫終使齊國大治的故事。它主題思想明確,要求統治者能聽取不同意見,而一個人之所以能聽取不同意見,就在於他有自知之明。這在今天,仍然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有借鑑意義。其中有幾點特別值得我們注意。

  首先,設喻說理的特點。鄒忌是怎樣成功地說服齊王的呢?文章先從日常家庭小事寫起,鄒忌是個美男子但稍遜於徐公,三次向他的妻、妾、客人詢問“我孰與徐公美”,三人出於不同的心理均回答徐公不如他美。有自知之明,加上有冷靜的頭腦,使鄒忌悟出了妻、妾、客讚美自己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者,欲有求於我也”,自己受到了矇蔽,聽到的都不是真話。於是決定以現身說法為喻去諷諫齊王,請他廣開言路,除蔽納諫,讓人講真話。由於他能以小比大,以家比國,寓治國安邦之道於形象的比喻之中,使“王之蔽甚矣”的結論水到渠成,結果齊威王心悅誠服,欣然接受。鄒忌勸說齊王沒有像一般人那樣正面講道理,而是用一段具體的家庭瑣事為譬喻來闡明“納諫”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避免了直接批評、觸犯龍顏引起的殺身之禍,貼切自然,入情入理,讓人易於接受。他之所以成功,全在於他善用設喻說理的“諷諫”藝術。

  其次,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如寫鄒忌,先是“朝服衣冠,窺鏡”,然後是問妻、問妾、問客;聽到他們的讚譽後,沒有陶醉於溢美之詞,而是親自與徐公相比,“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說明他頭腦清醒,不為奉承所迷惑。尤其能“暮寢而思之”,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說明他善於思考,實事求是。“於是入朝見威王”又顯現他有小中見大,見微知著之能和安邦治國的深謀遠慮。人物的動作、心理,無不刻畫入微,鮮明地塑造了鄒忌這個有頭腦、有才能的謀臣形象。

  第三,語言簡練生動。簡練──一篇三百多字的短文,從家事說到國事,而用語極為簡潔。如“於是入朝見威王曰”,幾個字就交代了朝見的過程,省去了進見的“導語”,開門見山地直陳其事。再看語言的生動。鄒忌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意思雷同,但句法卻各不相同,文字錯綜,毫不呆板。

  作為課程資源,本文主要讓學生學習鄒忌的說話方式,學習他善於揣摩對方心理,善於運用設喻的語言藝術。現在的學生,一般自我意識強,說話不太為對方著想,不怎麼注意別人的感受。學習這篇文章,可以讓學生體會鄒忌委婉勸說的方式,在給別人提意見和建議時,如何充分尊重被勸說者,使之受到啟發,自己於事理中明白道理,從而愉快地接受意見。這在今天的人際交往中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新課標規定,“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引導學生注意物件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地進行交流。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能準確地朗讀課文,在此基礎上力求讀出人物語氣和故事特定情境;利用課文註釋,小組內自行疏通文意;瞭解“修、私、書、間”等14個常用詞語的用法,歸納義項,掌握“孰……與……”“此所謂……”兩種句式,能背誦全文;學以致用,在生活中學習運用設喻說理、委婉勸說的方式,使道理淺顯易懂,使人心悅誠服地接受自己提出的建議和意見;培養愛思考的習慣,學會從小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見微知著。

  2、過程與方法:

  本文淺顯易懂,以學生自讀為主,老師點撥為輔(主要抓住勸諫和諷喻手法以及較難的字句)。抓住朗讀這一環節,反覆練習,“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模仿磁帶讀,搖頭晃腦地讀,兩人分角色讀,老師和全班同學或部分同學合作讀……讀出人物身份和性格(初級目標),讀出對話情境(高階目標)。在多次的朗讀中,逐層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不必像傳統教法那樣,在字詞句讀上過多糾纏。使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古代志士為了國家利益勇於諷諫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肯聽臣民意見,認真納諫的大度胸懷。學習人際交往中要以互相尊重為前提,儘量用委婉勸說的方式給別人提意見和建議,讓別人易於接受。

  〖教學方式

  文言文閱讀和白話文閱讀一樣,也要堅持整體閱讀。不要陷入支離破碎、面面俱到的字詞句分析的老套路中。也要注意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

  1、以讀代講。由於課文比較淺顯,對照註釋能弄懂大意,所以學習的重點不需要放在講解上。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把握課文。第一段記敘十分生動,對話較多,組織分角色朗讀,讀時應注意表現人物的情態,讀出妻、妾、客各自的身份和“私我”“畏我”“有求於我”的語氣;故事是發生在家庭閨閣中的瑣事,讀出家庭的氛圍。第二段是鄒忌諷諫齊威王的話,頗能表現鄒忌的個性特色,以略帶詼諧的方式說出嚴肅的內容,讀時應注意這一點。第三段要讀得層次分明,威王政令部分要突出“面刺寡人之過”“上書”“謗譏於市朝”三語,讀出齊王國君的威嚴;進諫情形部分,要突出“門庭若市”“時時而間進”“無可進者”三語。第四段敘納諫結果,“皆朝於齊”要重讀。末句是史家的評論,當用讚美的語氣讀。

  2、欣賞人物形象。對鄒忌的刻畫,從外形到內心活動,十分生動,引導學生分析人物性格:不被讚譽迷惑,善於思考,能小中見大、見微知著,有才能,有謀略。

  3、引導品味本文結構上的“三疊”特點,從而在自己的作文中注意結構層次的匠心安排。

  4、引導合理想像,培養學生想像力。鄒忌“形貌佚麗”該是如何美貌?“令初下,門庭若市”是怎樣的景象?齊王會有怎樣的表現?臣民們可能提出哪些意見讓齊王改正?

  5、教學中重視教與學的雙邊性,重視師生的互動,提倡師生同讀、同議、同品,老師做學生學習的同伴和嚮導,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教學構思

  1、挖掘積累,引出新課。從歷史上勇於進諫的忠臣說起,比干、伍子胥、屈原,都沒得善終,進而關注鄒忌進諫的結果如何。或從鄒忌彈琴勸諫的故事說起,初見其諷諫的巧妙。或從齊王不理朝政,到齊國大治,這中間少不了一個人的功勞說起,引出鄒忌諷齊王納諫的作用。總之,用相關的歷史積累,調動學習本課的積極性。

  2、初讀課文,理解題意,學生質疑,整體把握。在容易被學生忽略處設疑,題目“諷”“納”“諫”三個實詞的含義。進而激發興趣,他怎麼“諷”的,為什麼要“諷”呢?“諷”的結果如何?課文的主體事件是什麼,引子事件是什麼?爭取整體把握。帶著疑問自讀課文,老師點撥個別字句,回答學生疑問。

  3、以讀代講,練習朗讀第一段不同人物個性化的語言,力求讀出情境。讀出第二、第三段鄒忌作為臣子規勸的意味和齊王下令的威嚴。引導歸納人物性格。

  4、重點探究設喻說理的寫法,體會這種方法的好處。補充拓展設喻說理的歷史故事、成語故事“觸龍說趙太后”“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等。提示學生在生活中如何提建議和意見,才容易讓人接受,收到良好效果,注意運用此種委婉的說話方法。

  5、欣賞文章簡練而又生動的語言,三層排比的結構方式,找出這些地方。

  【課堂實錄】

  一、匯入激趣,點選積累

  師:中國有句古話,“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封建社會,皇權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謀臣良相出於對國家盡責,對國君盡忠的赤誠之心,勸國君改正過失,冒死進諫,但大多因批龍鱗、逆聖聽而慘遭殺身之禍。這類的例子同學們都知道哪些呢?

  生1:魏徵給唐太宗提意見,受到唐太宗的尊敬。

  師:對,唐太宗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唐太宗是個不可多得的明君。

  生2:愛國詩人屈原向楚懷王進忠言,提出治理國家的建議,但被奸臣妒恨,最後遭放逐,自沉汨羅江,成為千古奇冤。

  生3:還有比干,紂王不耐煩他提意見,就下令將其剖腹挖心,葬送了他的性命。

  生4:還有伍子胥,他建議吳王夫差殺掉勾踐以絕後患卻遭到拒絕,最後引劍自刎。臨終前他悲憤地要求把頭顱掛在城門上,親眼觀看越王勾踐東山再起,來攻打吳國。

  師:看來同學們的積累還不少。還有《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直言相諫,蒙受宮刑之辱,都是莫大的悲哀!這些忠心耿耿的志士仁人一片丹心令人感動,他們的命運令人惋惜,同時也引起我們的反思,“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個進忠言取得良好效果的故事,看主人公是如何做到的。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掃除字詞障礙(略)

  (以讀代講,瞭解故事起因,讀出因人物身份不同而說話語氣的微妙區別。)

  師:鄒忌在家裡與徐公比美,詢問了哪幾個人?每個人回答鄒忌的語氣有什麼不同?能代表他們各自感情色彩的'關鍵詞是什麼?請找出來。

  生1:問了妻、妾、客,他們對他的感情色彩分別是“私”“畏”“有求”。

  師:找得很準確。請—個同學來試讀—下妻、妾、客的話語,注意讀出“私”“畏”“有求”的意味。

  (一生讀第一段中的三句話,聲音很大,基本讀出了三人語氣的不同。師組織評價。)

  生2:他讀得還是平淡了點,沒有把妻子那種發自內心的讚美讀出來。妾的話語最好發點顫,(大家笑)因為有點怕他。

  生3:客人的話一定要帶點討好的味道,很小心地說。

  師:好。那麼,你能否再把這三句話讀一遍?

  (此生再讀,十分注意,效果不錯,全班不約而同地鼓掌。)

  師:那麼,鄒忌的三次問話又該用什麼樣的語氣讀呢?

  生4:自我欣賞,帶點自得的語氣。

  師:對。請兩個同學一組把第一段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一遍。

  (學生自我組合,津津有味地練讀起來。)

  師:另外大家是否注意到,他們三個人的回答儘管意思相近,但仔細看各有不同,看同學們有什麼發現。

  生5:妻用的是反問句,反問句語氣最為肯定,不容懷疑,說明妻子對他的高度信任;妾仍然用反問句,但少了“君美甚”三個字,說明她的地位使她不能對老爺隨便議論,客人用的是陳述句,語氣平淡,說明客人只想一般地客套逢迎一下,不想認真比較免得得罪他。

  師:同學們細心得很。三人的回答各有各的原因,使他們都沒有勇氣說出事情的真相,鄒忌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並準備以此諷諫齊王。請大家再齊讀一遍第一段,把握好人物的身份和心理。

  (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很高,能夠初步搖頭晃腦地讀出古文的味道。)

  三、深入學習課文,體會設喻說理的特點及其好處(略)

  四、在全文學習的基礎上,評價人物形象(略)

  五、欣賞簡潔生動的語言特色,以及三層排比的巧妙結構(略)

  【教學反思】

  這樣教古文有不少優點:

  一是文章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學生在生活中可以運用。

  二是發揮了學生的個性特長,能展示他們的理解力、想像力、口頭表達能力。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加入自己的體驗,鼓勵他們對人物評頭論足,說長道短,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據即可。

  三是突出了讀的作用。以讀帶講,在反覆讀的過程中,熟悉了文言文的語言風格,增強了對課文的理解。

  四是拓寬了學的空間。過去學古文,學的空間小,都是老師講。講通假字,講賓語前置,講句子翻譯,講段意,學生聽、記筆記就行了。現在學生可以創造性地讀出課文的情感,有個性地發表對課文的看法,可以兩三個人討論探究,相互交流,可以自己發現不懂的問題然後質疑同學、老師,還可以跑到臺上即興表演一段,學生施展的空間大多了。

  五是整體閱讀,效率提高了。過去一篇文言文講兩三節是常事,現在提倡整體閱讀,短文章一節課,長的頂多兩節課。但知識的外延擴大了,學生得到的能力鍛鍊比過去多多了。

  要說不足,就是學生對字詞句等文言基礎知識的掌握沒有過去紮實了。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優秀教學實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