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漁父》教學設計

《漁父》教學設計

《漁父》蘇教版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文字在本教材所處的位置及專題教學目標

  《漁父》在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專題“直麵人生”的第一板塊“生存選擇”中,本板塊還選了《報任安書》。這兩篇文字在內容上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它們是“生存與毀滅”的選擇問題,有較強的互補性。

  本專題主要教學目標是:透過閱讀作品,學生能對重大人生問題有思考和追求;學生能對問題展開探討,學會辨證地思考,周密地說理,有所發現和創新;學生能透過經典文字學習,思考“直麵人生”的豐富內容和表達上多樣的方法;積累經典文字中的名句,歸納整理文言文的基礎知識。

  2、文字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與文字展開對話”和“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結合本專題教學目標和文字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①學生能夠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現象,較準確地將本文翻譯為現代漢語;

  ②透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學生能夠認識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

  ③體會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所運用的方法及其好處;

  ④透過對比閱讀,學生能對屈原和司馬遷的不同人生選擇作出自己的評價,能對人生問題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前三點側重知識和能力目標,第四點側重德育目標。關於文言文的教學,文言知識的積累應該是首先要解決的,此外,認識與漁夫的對話而表現出來的屈原的人格是探討本板塊核心內涵“生存與毀滅”的矛盾的前提和基礎,因而將教學目標①②④定為教學重點;屈原和漁父的.對話體現的是抽象的人生哲學,文字是如何體現的,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因而將教學目標③定為教學難點。

  二、教法分析

  ——問題探討

  相對而言,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較淺顯,翻譯理解的難度不是很大,因此重點在問題探討上。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問題探討”著眼於培養髮現問題,探討問題的意識,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問題驅動下進入專題學習,在探討中發展理性思維和批判意識。

  三、學法分析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整個教學過程中,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我更注重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根據系統論“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原理,以四人為一小組,明確發言人,小組內成員討論,其他小組成員在別人的發言基礎上可以補充闡釋,從而調動各層次學生的積極性。

  此外,強化學生的文字意識。如對屈原與司馬遷不同的人生選擇如何評價這一問題,在回答的過程中,學生必須緊扣這兩篇文字本身,不能憑著自己的主觀想法任作評價,不能架空文字。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

  面對人生的苦難和不幸,面對人生的生死抉擇,有人忍辱負重,隱忍苟活,就像司馬遷一樣,為了完成傳世之作《史記》,他堅強地選擇活下去;可是,也有人選擇死,比如屈原,那麼,為什麼這些人的生存選擇是如此的迥異?對於他們各自的生存選擇,你又有怎樣的認識?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漁父》,走進屈原的內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價值,去瞻仰一個偉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1生朗讀,教師正音;

  漁父(fǔ)淈(gǔ)餔(bū)歠(chu)

  醨(lí)汶(mén)枻(yì)濯(zhuó)

  2、齊讀全文,讀準字音。

  (三)結合註釋,學生自由讀,找出文中的古今異義詞和活用字,並指出下列句式的特點。

  【明確】

  古今詞:顏色(臉色)、形容(形體容貌)、至於(到)、可以(可以用來)

  詞類活用:鼓枻而去(鼓,名詞用作動詞,敲打)

  特殊句式: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語後置)

  屈原既放(被動句)

  遊於江潭(狀語後置)

  是以見放(被動句)

  行吟澤畔(省略句、狀語後置)

  聖人不凝滯於物(被動句)

  自令放為(被動句)

  (四)疏通文意

  1、學生翻譯,其他同學補充指正;

  2、學生齊讀,進一步理解和感悟文字。

  (五)問題探討

  【要求】:以四人為一小組,明確發言人,小組內成員討論5分鐘,其他小組成員在別人回答的基礎上可以補充。

  1、本文字文塑造了屈原怎樣一個形象?表現了屈原怎樣的人格?試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來回答。

  【明確】屈原不願“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願“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塵埃”,他是一個不隨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協的特立獨行者,“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還刻畫了一個矢志不渝地堅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現了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時,還塑造了漁父這一形象,那麼漁父是怎樣一位形象?塑造這一形象有何意義?試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回答。

  【明確】漁父規勸屈原“不凝滯於物”,要“與世推移”。當“世人皆濁”時,他開導屈原“淈其泥而揚其波”,當“眾人皆醉”時,他規勸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舉”,漁父具有明哲保身、隨遇而安、與世推移的處世態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此外,當屈原表示不贊成他的處世態度時,漁夫只是“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不復與言”,也刻畫出他不慍不火、不強人所難、心平氣和的超然姿態。塑造這一形象,對屈原來講,具有襯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堅持理想、堅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3、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運用了怎樣的方法?有什麼好處?

  【明確】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變得形象化、具體化和生動化)、反問(強調人物的堅定決心)

  (六)比較閱讀

  屈原與司馬遷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傑出人物,一個毅然赴死,一個忍辱而生。他們為什麼會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選擇?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談談你的認識。

  【明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具有高潔的人生品格和遠大的政治理想,他不願隨波逐流,“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也不願“蒙世俗之塵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動選擇死亡,以死來體現生命的意志和尊嚴。

  司馬遷隱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他為自己規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記,成就人生的大事業,實現人生的價值。

  司馬遷和屈原樹立了兩種人格榜樣:一個擇生,一個擇死,一個以生踐志,一個以死明志,對後世知識分子產生了巨大影響。

  (七)師生齊讀,再次感受屈原的偉大人格。

  (八)作業佈置

  1、背誦全文;

  2、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識(古今詞、活用字、特殊句式)。

  附:【板書設計】

  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人生哲學

  漁父——明哲保身

  比喻——形象化具體化

  說理方法

  反問——強調堅定的決心

【《漁父》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