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國小數學《表內除法(一)》教學設計

國小數學《表內除法(一)》教學設計

小學數學《表內除法(一)》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2013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例1、例2(8-9頁)。

  內容解析:

  本節包括兩個例題,例1認識“平均分”,例2學習“平均分”的方法。本節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學生對於除法含義的認識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平均分”的學習對後繼學習至關重要。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平均分”是多種分法中的一種。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就是理解“平均分”。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觀察、動手實踐、語言表達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體驗。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從多個角度去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教材第9頁例2是“平均分”的教學方法。教師要鼓勵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去分橘子,充分體現分法的多樣化。在動手操作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並形成相應的表象,不但關注“分”的結果,“分”的過程,同時更加關注“分”的方法,從而達到最終的教學目的。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東西的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幾種不同方法。

  3.透過學生具體操作平均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實踐能力。透過教學向學生滲透樸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學重點:

  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幾種不同方法。

  教學難點:

  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6個圓片、18根小棒、10個小正方體等。

  教學設計:

  一、情境匯入,認識平均分

  1.師:同學們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春天)春天柳樹醒了,桃花紅了,在這樣的好天氣裡,光明小學二(1)班的`同學準備明天去參觀科技館。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都準備了哪些物品。(課件出示主題圖),你看了這幅圖,你想說什麼?

  讓學生自由說一說。

  【設計意圖:對低年級來說,教學知識由於抽象而顯得枯燥是影響學生學習的最大障礙。在數學教學中,適當地創設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喚起學生的心靈共鳴,在情緒的驅動下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節課以二(1)班學生參觀科技館活動的情境引入,自然有趣,使學生一上課就產生一種愉快、親切的情緒。】

  2.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時候出現了一點小麻煩,我們來幫幫他們可以嗎?(課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塊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讓學生拿出學具6個圓片代替糖果動手分一分,分完以後小組內交流分的方法,看哪個小組的分法多。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活動後全班交流分的方法。(小組成員上展臺前演示本組分的方法)

  【設計意圖:透過動手操作,為學生提供直觀的表象,為“每份分得同樣多”的認識積累經驗。】

  3.我們去看看光明小學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麼分的?我們的分法和他們分法一樣?(課件出示教材第8頁分糖果圖)這三種分法,你喜歡哪種分法?為什麼?

  讓學生自由說,引發對“平均分”的關注。

  4.師: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板書課題)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什麼叫平均分嗎?

  【設計意圖:透過此環節設計,讓學生不但在直觀上認識“平均分”,而且會用語言表達“平均分”,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5.完成“做一做”第1題。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號裡畫“√”。

  學生獨立在書上完成,彙報時要求學生要說清楚為什麼是或不是平均分。

  【設計意圖:透過此環節,使學生加深對“平均分”直觀表象的認識。透過分析彙報“為什麼是或不是平均分”,注重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平均分”,加深對“平均分”的認識和理解。】

  6.練習:說一說。課件3個3個地出示胡蘿蔔圖,3個一份,一共5份。出示問題一共有( )個胡蘿蔔,每( )個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

  師:一共有幾個胡蘿蔔?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可能1個1個地數,可能3個3個地數,也可能用乘法口訣四四十六得到結果。)是平均分嗎?每幾個一份?平均分成了幾份?(讓學生走上講臺指著螢幕說,弄清楚“平均分”“每份”“幾份”的概念。)

  7.獨立完成“做一做”第2題。完成後先在小組內說一說,再全班彙報。

  【設計意圖:此環節,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表述概念,在“做一做”第2題的基礎上又加練了一道類似的題目。此環節,教師必須捨得時間讓學生充分地去說,透過動作和語言的結合,進一步理解“平均分”“每份”“幾份”的概念,為除法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礎。】

  二、自主探索,掌握平均分方法

  1.談話引出例2。

  師:我們剛剛幫助二(1)班的同學把6塊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了2塊。他們還準備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幾個呢?請同學們用小棒代替橘子幫他們分一分?

  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組討論,分一分。

  (1)討論分配方案。突出分橘子時“應該每份同樣多”。

  (2)學生動手實踐,分一分。(老師巡視參與活動)

  (3)小組選代表到臺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師用課件一一演示三種分橘子的方法。強調三種分法不同,但結果是一樣的。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體現了學生動手操作、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心理過程。透過操作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情感需求,同時還鍛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透過讓學生操作分學具、小組合作、展示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體驗到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深對“平均分”“每份”“幾份”概念的理解。】

  2.鞏固“平均分”的方法。

  (1)完成教材第9頁的“做一做”。

  ① 讀題、明確題意,指名學生說說“平均分成2份”是什麼意思?(把10盒酸奶分成份,每份的酸奶盒數同樣多)

  ② 操作:用10個正方體代替酸奶,動手分一分。教師注意巡視並參與學生活動,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平均分。

  ③ 同桌互相交流,邊操作邊口頭表述:把10盒酸奶平均分,分成2份,每份有5盒酸奶。

  ④指定某位學生到展臺前彙報分橘子的方法。

  ⑤教師用課件驗證平均分的結果。

  (2)同學們分得真好,你們能像這樣,把剛才分食品的過程說一說嗎?教師先說一個例子,然後指定學生說。(如:把18個橘子平均分分成6份,每份有3個;把6顆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顆…… )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透過練習加強學生對平均分的認識,同時又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運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教材11頁練習二第一題 。

  (1)學生獨立完成。

  (2)同桌交流做法和想法。(說清楚為什麼選擇這個答案?)

  (3)全班彙報交流,重點甄別第2和第3種分法,同樣是“平均分”,為什麼第3種分法不對,引導學生區分“每份”“幾份”的概念。(第1種分法,突出是4份,但沒有平均分;第3題是平均分,但只是分給2個小朋友——份數、每份沒分清)。

  2.練習二第2題。

  (1)明確題目要求。

  (2)獨立畫在書上,集體訂正。

  (3)課件演示驗證。

  3.練習二第3題。

  (1) 學生自己讀題,自己動手分一分,填一填。

  (2) 集體訂正時說說分的過程和結果。

  (3)課件演示驗證。

  【設計意圖:透過鞏固練習,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物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就為認識“除法”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知識。利用教材編排的練習題,引導學生透過“判一判”“分一分”“畫一畫”等活動,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達到鞏固知識開發智力的目的。]】

  4.聯絡生活實際:列舉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識(在此,學生會引出許多有趣的話題)。

  【設計意圖:把平均分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起來,體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理念。】

  四、體驗成功,回味平均分

  教師組織學生小結,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學習本節課的內容,要注意什麼?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自己的視角和語言說一說課堂所得所獲,鍛鍊學生能夠抓住課堂重點難點內容進行總結。】

【國小數學《表內除法(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