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網路環境下的課堂教學設計

網路環境下的課堂教學設計

網路環境下的課堂教學設計範文

  教學目標

  (一)情感目標:藉助多媒體和教師對作品的體驗,帶領學生以真摯的感情品讀作品,培養詩歌興趣和文學素養。

  (二)知識目標:

  (1)透過反覆朗讀,感知作品內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虛實結合的寫法;

  (3)鑑賞意象,掌握婉約派的特點。

  (三)能力目標

  透過課堂教學與網路技術的整合,引導學生學會合理、充分使用網路資源,進行自主式、探究式學習,開拓知識面,豐富教學內容。

  教學重點與難點:

  理解古典詩歌傳統意象在作品中傳情達意的效果。

  教學方法:

  (1)網路環境與課堂教學整合

  (2)美讀法

  (3)討論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準備與裝置

  多媒體電腦平臺(配備寬頻上網)、Frontpage網頁製作軟體

  教學過程設計

  一、深情匯入,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我們昨天學習了豪放派詞人蘇軾的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感受了豪放派豪邁的詞風,今天我們來學習另一種截然相反的詞風——婉約派。而其中的代表詞人是柳永。大家在課文註釋上看到,這是一首離別詞。生離死別都是人間最傷心的事情,人們最不願遇到的事情。下面,請大家欣賞配樂朗讀,感悟詞人的纏綿悱惻的離愁別緒。(點選網頁“配樂朗誦”)

  二、整體把握,感知作品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1、點選網頁“配樂朗讀”,讓學生沉浸在離愁別緒的傷感氛圍裡。

  2、學生概括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師板書:

  感情:無奈、傷痛、眷戀

  三、瞭解背景,學會“知人論世”。

  1、教師設問:

  有同學曾經問我:《琵琶行》裡琵琶女的悲慘遭遇告訴我們,在封建時代,歌伎是很沒有地位的,是受歧視、受迫害的社會底層市民。那麼作為封建文人學士的柳永,一個上層的文化人,與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談起戀愛來,豈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賤?這好像有點不可思議。大家怎麼看這個問題呢?

  說明:針對該生的問題引起學生興趣,點選網頁介紹有關柳永的經歷。引導學生通過了解柳永的背景及與歌伎情深意切的關係,懂得藉助背景,“知人論世”,鑑賞詩歌。

  2、點選網頁“關於柳永”,教師同時簡要點撥:

  教師:柳永雖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屢試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窮困。經常出入娼館酒樓,深深瞭解歌伎們的生活,深切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並不像浪蕩公子,紈絝子弟之流的風花雪月,雖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樓酒館,他找到了感情的寄託,找到了發揮才華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在他的很多佳作,很多取材於同歌伎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

  這首詞就是描寫了作者要離開汴京(開封)去各地漂泊時和他心愛的歌伎難捨難分的痛苦心情。

  四、點選網頁“配樂朗讀”,學生朗讀一遍,加深對作品的整體認識。教師對學生的閱讀作簡要評價,並指導學生注意停頓和節奏。

  五、分析上闋的情與景的關係,重點鑑賞情景交融、融情於景的表現手法。

  1、教師:寫景抒情詩的最大特點是“情景交融”,俗話說“相見時難別亦難”,在作者筆下,一景一物,一舉手一投足,無不飽含著離別的無奈和傷感。大家討論幾分鐘,試以上片為例,說說作者是如何透過寫景(選擇什麼意象)來準確傳情的。同時,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進行了細膩的刻畫,試舉例說說。

  2、學生分小組討論。

  3、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板書:

  上闋:

  意象:蟬、長亭、雨、蘭舟、煙波、雲氣

  作用:渲染悽清意境,

  烘托人物感情。

  4、教師點撥名句,深化學生理解,重點從朗讀的角度分析:(視學生掌握情況決定詳略分析)

  例一:“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開首三句,簡單看,只是交代送別的時間、地點,然而細心留意,景物特點:“蟬”是“寒”的,特指是秋後的蟬,秋有蕭索感愛,而蟬在淒涼急促地鳴叫,傍晚時分讓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後帶涼意。再看詞人,一個“對”讓我們聯想到他的動作可能是“呆”對著長亭。這樣,這裡的景已不是單純的景物。一陣驟雨過後,景色特別鮮明刺眼,周圍都是悽切的蟬聲,又正是暮色蒼茫時分,對著這送別的長亭,這是多麼動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見這裡著重的是在釀造一種足以觸動離情別緒的氣氛,先給人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礎,以增強下面抒寫情事的真實性和感染力。這句要讀得淒涼、落寞。

  例二:“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兩句是實寫不忍別離又不能不別的情況。“都門”是指汴京門外。“帳飲”是說搭起帳篷請行人吃酒,古人離別餞行離不開酒。“無緒”是當時心緒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現。這六個字明顯地寫出地點、動作和情緒,是高度壓縮的精練的寫法。“留戀處,蘭舟催發”,是說正在留戀不捨的當兒,舟子已經催促他出發了。從“催發”中可以看出他們多麼依依不捨。從這種依依不捨的情況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無緒”是已經達到了“黯然魂銷”的程度。這裡要讀得淚眼朦朧,難以割捨,不忍放手。

  例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進一步刻畫兩人難捨難分的形象。在這時候,真是縱有千言萬語也給喉嚨噎住說不出口了。只有緊握著手,淚眼相對而已。這一形象的刻畫,看來似很簡單,實則是情感的集中表現,是很真摯動人的.。這句要讀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想到從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陰影。這句要讀出蒼茫、孤獨味來。

  5、教師示範朗讀一遍,將所儲備的感情傳染給學生。

  6、學生深情背誦上片。

  六、學習下闋,重點鑑賞典型詩歌意象。

  1、教師引入:下闋字字珠磯,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同樣是寫景但下闋詞人寫到了一些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風、月,這些意象給你什麼樣的聯想呢?請同學們給合之前所學,討論3分鐘,談談看法。

  2、學生代表發言,其他同學補充。教師邊板書:

  下片:

  典型意象:酒、柳、風、月

  3、教師點選網頁有關詩歌意象部分,並點評學生髮言,深化學生認識。

  關於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後,把一切苦惱拋諸腦後,依依惜別時,“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別。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現實也罷,“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時——杜甫說:“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時——曹操為功業人才而愁,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時——李白失意官場,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蘇軾也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時,說:“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聲聲慢》)

  王維送別元二,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關於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是離合的象徵,何況是殘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詞人的愁思。

  《琵琶行》幾個地方寫到月: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關於風:

  古語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別讓人傷感的季節。曉風輕拂,帶來的並不是快意,而是涼意,淒涼的感覺。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總結:柳有“留”意,殘月西掛,伊人不再,曉風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作者組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景物入詞,釀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濃烈的氣氛,更能展現出微妙的心理活動,挑動讀者的心絃。

  4、學生自主朗讀作品,鼓勵毛遂自薦,作示範朗讀。

  5、學生作示範朗讀。

  七、師生共同歸納本詩的寫作技巧:

  教師: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鑑賞詩歌,如果準確把握了意象的特點和情景交融的寫法,就不難理解作者的感情了。如果我們再細細分析,作者在上下闋的寫景角度上有點不同,那就是——上片實寫,下片虛寫。而其中的轉折句是“念去去”句。因此,我們可以歸納本詞的主要的寫作技巧是:

  板書:

  寫作技巧:1)寫景抒情,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2)虛實結合

  八、點選網頁“配樂朗讀”,學生背誦全詞。

  九、課內外遷移:初步掌握婉約派的風格特點。

  我們之前學了豪放派,現在又接觸了婉約派,如果各用一個比喻句來形容兩者,應該怎樣形容呢?

  1、學生馬上思考,自由發言。

  2、教師準備以下範例,必要時作引導:

  例:如果說豪放派是一位東北大漢的話,那麼,婉約派就是江南女子;

  如果說豪放派是長江黃河,那麼婉約派就是小橋流水。

  如果說豪放派是高山大海,那麼婉約派就是山澗小溪。

  如果說豪放派是《黃河大合唱》,那麼婉約派就是《夜半小夜曲》。

  十一、演示網頁,連結寬頻網,引導學生積極利用校園網和網際網路進行自主學習:

  本網站將掛上校園網,請同學們根據本網站提供的內容,課後自行上網查詢相關學習資料,進行學習,並將有價值的內容上傳到本網頁或發郵件到:E-mail:[email protected],老師將把同學們發來的資料連結到本網頁,以供課後進一步學習交流。

  十二、下課。

  十三、板書設計:

  雨霖鈴(柳永)

  感情:無奈、傷痛、眷戀

  上片:話別之時

  意象:蟬、長亭、雨、蘭舟、煙波、雲氣

  作用:渲染悽清意境,

  烘托人物感情。

  人物形象:無緒、淚眼、凝噎

  下片:別後之境

  典型意象:酒、柳、風、月

  寫作技巧:

  1)寫景抒情,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2)虛實結合

【網路環境下的課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