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優秀教學案例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優秀教學案例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優秀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

  2.瞭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3.使學生樹立普遍聯絡的觀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慮各地理要素的關係,避免牽一髮而動全身。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分析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3.利用景觀圖片分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幫助學生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絡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統籌考慮。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因。

  2.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的演化過程具有統一性。

  4.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教學難點

  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師:同學們,在第一章中,我們學習了“地球的宇宙環境”,現在我們要學習的是“自然地理環境”.“環境”一詞的含義是相對於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圍的境況。那麼這兩個“環境”的中心事物有什麼不同嗎?

  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後者的中心事物是人類。

  師:對!我們瞭解了地理環境是由許多種要素共同組成的。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種單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今天我們就來共同認識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板書)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播放錄影片斷“西雙版納自然風光”)

  [教師精講]

  師:同學們欣賞了西雙版納迷人的熱帶風光,請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觀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

  生:包含了大氣、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個地理要素。

  師:不錯。那麼這五個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間上的匯聚嗎?如果不是,它們之間又有著怎樣的聯絡呢?

  生:這五個地理要素不是簡單地彙集在一起,而是透過水迴圈、生物迴圈和岩石圈物質迴圈等過程,在它們之間進行著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從而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的整體。

  師:很好。請舉例說明在西雙版納這幾個地理要素之間是如何相互制約、如何保持景觀的一致性的。

  (生回答,師總結)西雙版納是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很豐富,因此植物種類繁多,相應的動物種類也很多。地表徑流也因降水多而很發達,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強的磚紅壤。總之,西雙版納的自然地理要素並不是在空間上的簡單地彙集,而是彼此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表現出高度的統一性。

  師:讓我們來看一看教材P93的活動。請思考:

  1.圖中有哪幾種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間是如何轉換的?

  3.太陽能在各要素間是如何傳遞的?

  生1:圖中的地理環境要素有大氣、水、岩石、生物和土壤。

  師:對。那麼請大家思考一下,水在這幾個要素間是如何傳遞的?

  生2:大氣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斷獲得水分的補給。水面的蒸發、土壤表面的蒸發和植物的蒸騰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進入大氣。

  師:說得很好。我們能不能繪製一幅水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轉換示意圖,讓這一過程更加直觀清晰呢?

  (生繪製,師總結)

  師:我們知道,維持生物生命活動的能量來自於太陽光能,那麼太陽能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又是怎樣傳遞的呢?

  生3:植物透過光合作用把太陽光能固定下來,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動植物死亡後,遺體被微生物分解,能量又被最終放散到環境中去。

  師:很對,讓我們也來繪製一幅太陽能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傳遞示意圖。

  (生繪製,師總結)

  師:太陽能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轉換過程其實也是一個生物迴圈的過程。請大家閱讀P92的“生物迴圈”,仔細觀察圖5.1並找出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生閱讀回答)生物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創造者。

  師:那麼,生物對地理環境的重要作用最根本的是什麼作用?為什麼?

  (生回答,師總結)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因為只有光合作用才能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為貯藏能量的有機物並且放出氧氣。動物必須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植物和動物的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環境中,這就是生物迴圈。它使環境中的物質和化學元素髮生遷移,能量在生態系統中流動、轉化,因此把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絡起來。

  師:請同學們繪出地理環境中的物質迴圈示意圖和能量能動示意圖。

  師:地球自形成以來,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物在自然地理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請同學們閱讀案例1,思考:生物迴圈是怎樣改造著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的?

  (活動探究)

  生:地球早期的大氣成分不是今天的以氮和氧為主,而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現今的氧氣主要是來自於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氣中的氮也有一部分來自生物的作用。

  師:對。那麼生物又是如何改造著水圈的呢?

  生:陸地上的水的化學成分也受到生物迴圈的影響和制約。加上生物有新陳代謝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發生著生物和地理環境的物質交換,從水中吸取某些化學元素和化合物,同時又向水中排放某些化學元素和化合物,從而改變了陸地水的化學成分。

  師:不錯。不僅如此,事實上綠色植物也參與了水迴圈,這一環節也改變著陸地的水分狀況。哪位同學來說一說岩石圈又是怎樣受到生物的改造作用的呢?

  生:有些沉積岩中有化石,說明它們的形成過程是有生物參與的。煤和石油更是由生物的殘體堆積變化而成的。

  師:對。陸地上本來沒有土壤,但自從生物在地球上出現以後,加快了岩石的風化,促進了土壤的形成。土壤形成又反過來加速了生物的生長,進而使地理環境受到更大的生物改造。因此,地球上生物的出現,使地表面貌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最終形成了適合我們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

  師:透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由於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每個地理要素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功能,但自然地理環境的各要素絕不是在空間上的簡單彙集,它是一個和諧的系統,這個系統由於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還會產生一些各要素自身並不具備的新功能。

  (板書)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活動探究)

  師:請大家看圖5.2中的那棵樹,想一想,這棵樹的長大需要哪些條件?

  生:需要陽光、水、空氣、養分。

  師:不錯。我們都知道植物的生長是透過光合作用來製造物質的,植物能獨立地完成光合作用嗎?試想,我們如果想把這棵樹移植到我國西部沙漠中,在自然狀態下它能很好地存活嗎?

  生:當然不能。

  師:為什麼呢?

  生:缺水。

  師:那為什麼也有些植物在沙漠中能很好地存活呢?

  生:那些植物很耐旱。

  師:對,是那些植物長久以來適應了乾旱的環境。那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生:說明了在不同的區域內,生物與環境間物質能量交換作用的方式和強度有所不同。

  師:不錯。很顯然,植物只是具備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但還必須有外部條件來提供相應的物質基礎才行。如大氣為植物提供熱量和二氧化碳,土壤、水圈、岩石圈為植物提供水分和無機鹽,這樣植物才能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產出有機物。因此,綠色植物的這種生產功能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功能,而非某個單一的地理要素所能具有的功能。

  師:請同學們看P94的“活動”,思考:藏羚羊的數目為什麼在自然狀態下可以保持相對的穩定?

  (生回答,師總結)藏羚羊在長期的生存中適應了可可西里嚴酷的自然環境。在沒有人類干擾的情況下,可可西里自然環境各要素的變化,迫使藏羚羊不斷透過增減數目來適應環境,從而使藏羚羊的數目保持了相對穩定。

  師:滇金絲猴是我國非常珍稀的保護動物,但據報道,近年來數量呈下降趨勢,請同學們思考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生:由於滇金絲猴的棲息地植被破壞嚴重,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它們失去了生存的空間。

  師:很好。顯然在沒有外界因素的干擾下,一定範圍內各物種的數量基本可以保持恆定,這說明自然環境具有什麼樣的功能呢?

  生:自然環境的平衡功能。

  師:對。很明顯,這種平衡功能也不是環境各要素所能單獨具備的,而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透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相對穩定。

  師:我們知道,現今地球有變暖的趨勢,原因是什麼?

  生: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

  師:對。溫室效應也只是人類工業革命以後的事情,在這之前並不像我們今天這樣擔心地球變暖,雖然大氣本身並不具有減緩二氧化碳的能力,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沒有增多,是什麼在起著平衡大氣成分的作用呢?

  生:植物透過光合作用,消耗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中在生物的作用下,也可以固定一部分二氧化碳。

  小結:對。但自從工業革命後,人類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量急劇增加,超過了自然界的平衡能力,因此,這種平衡有被打破的危險。因此,我們在生產和生活中應充分考慮自然生態平衡,做到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相協調。

  課後習題

  完成地理填充圖冊。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優秀教學案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