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考試> 高一地理期末考試知識點複習

高一地理期末考試知識點複習

湘教版高一地理期末考試知識點複習

  第三章 人類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絡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型別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充套件。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藥)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於擴大種植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藥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型別

  1、商品穀物農業

  (1)分佈:主要分佈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於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

  分佈: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典型地域:亞洲

  區位條件

  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

  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於耕作

  勞動力:(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於精耕細作

  歷史:種植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形成原因

  小農經營

  以家庭為單位,人均耕地少

  單產高,商品率低

  精耕細作,但農村人多,自給為主

  機械化水平低

  經濟水平低,體力勞動為主

  水利工程量大

  季風氣候,水旱災害頻繁發生

  科技水平低

  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3、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穀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佈: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① 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

  休耕和輪作、(有利於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② 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閒時。

  ③ 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4、其他農業地域型別

  地域型別

  分佈地區

  形成原因

  主要特點

  遷移農業

  某些原始部落地區

  生產力水平低,“刀耕火種”

  影響生物多樣化;氣候惡化

  乳畜業

  發達國家,我國大城市周圍等

  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對牛奶及其製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佈的影響大;

  集約化程度高等。

  三、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生物的影響:①開墾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種;③過渡放牧導致草場破壞,出現荒漠化;④施用農藥會使農產品遭到汙染,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

  2、對土壤的影響:①大水漫灌導致土壤鹽漬化;②長期施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變酸變硬。

  3、對氣候的影響:砍伐森林與植樹造林、修建水庫與引水灌溉都改變了下墊面性質,改變了大氣的熱源和水源條件。

  4、對水文特徵的影響:①修建水庫和引水灌溉:改變了河流徑流的流量過程;

  ②開墾梯田、砍伐森林、植樹造林:影響河流含沙量。

  四、工業區位因素

  1、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礦產、土地、水源、氣候等。

  (2)經濟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屬冶煉、重化工基地)、市場——節省運費。

  (3)勞力和技術: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工業,工資在產品成本中的比例較高(勞動密集型工業),工廠要佈局在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技術密集型工業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方。

  (4)工農業基礎和協作條件:包括生產協作和社會協作

  (5)環境:工業佈局要注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①風向 ②水源 ③離城城市距離

  2、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1)原料地對工廠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在逐漸加強。原因:工業所用的原料範圍越來越廣,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

  (2)交通運輸:沿海沿江的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對工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交通運輸已相當完善,交通運輸不再成為他們考慮的主要因素);

  (3)資訊通訊網路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4)勞動力素質的影響逐漸增強。3、工業區位指向型別

  工業型別

  工業特點

  區位選擇原則

  主要工業部門(舉例)

  原料指向型:原料不便長距離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高

  接近原料產地:採掘工業、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等

  動力指向型:需消耗大量能源,接近能源基地,有色金屬冶煉廠

  市場指向型:產品不便遠距離運輸或運輸產品成本高;接近產品的消費市場瓶裝飲料業、家 具製造業、印刷、石油加工業等

  勞動力指向型:需投入大量勞動力接近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地區,普通的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工業等

  技術指向型:技術要求高;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積體電路、精密儀器等

  五、工業地域的形成

  1、工業集聚和工業地域的形成

  (1)導致集聚的主導因素: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廉價勞動力;資源和能源分佈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規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① 可以加強企業間的資訊交流和技術協作;

  ② 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業區的道路、供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④ 有利於集中處理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汙染問題。

  2、工業分散和工業地域聯絡

  (1)工業分散的原因:為了充分發揮不同地方的區位優勢(如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尋找最佳區位)。

  (2)工業分散的條件:① 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方便、快捷、廉價;

  ② 現代化的通訊技術和手段——世界的“同時性”。

  六、傳統工業區

  1、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傳統工業區多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我國鞍鋼發展的條件: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我國寶鋼發展條件:交通便利、市場廣闊(鐵礦石主要從澳大利亞、印度等國進口)

  2、存在的問題:① 以重工業為主,生產結構單一;

  ②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運輸量大,經濟效益下滑;

  ③ 環境汙染嚴重等。

  3、解決措施(以德國魯爾區為例)

  (1)調整經濟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和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2)發展科技:發展科技,促進旅遊,繁榮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

  (3)最佳化環境:消除汙染,植樹造林,美化環境

  4、資源枯竭型城市(工業區)的轉型:對於資源枯竭型城市來說,城市的發展歷程和城市資源(無論是礦產、土地和人力資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條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點進行經濟轉型。如山西大同轉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遊、煤炭的深加工和新興工業,河南平頂山的轉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發展鹽化工。

  5、我國四大工業基地

  遼中南地區:重工業基地,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水資源缺乏

  京津唐地區: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豐富的鐵、石油、海鹽資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統一的電網,水資源缺乏

  滬寧杭地區: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術力量;豐富的資源,常規能源資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地區: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靠近港澳,僑鄉,易吸引外資;經濟特區開發早,有技術和管理優勢;勞動力豐富,常規能源資源缺乏

  七、新興工業區

  1、主要新興工業區:美國“矽谷”、日本“矽島”等。

  2、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科技發達、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機場)、環境優美

  八、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大氣的影響:工業廢氣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氣汙染。

  (1)全球氣候變暖: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氣中CO2濃度升高

  (2)酸雨:燃燒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國——硫酸型酸雨,發達國家——硝酸型酸雨

  (3)臭氧層破壞:廠礦企業、家庭等使用冰箱、製冷裝置等,排出大量氟氯烴。

  (4)光化學煙霧:汽車尾氣排放出的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線的作用下,會發生光化學反應。

  治理思路: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量——

  ① 改善能源消費構成:開發利用水能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太陽能、核能等新能源。

  ②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進行技術改造和裝置更新

  ③ 減少有害物質排放:綜合利用,清潔生產,達標排放,尋找替代品

  2、水汙染:工業廢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體汙染——重金屬汙染、水體的富營養化

  3、固體廢棄物汙染

  九、生產活動中的地域聯絡——包括交通運輸、通訊、商業貿易等

  1、重要性:溝通不同地域之間的聯絡,促進人流、物流、資訊流動。

  ①政治意義——有利於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有利於鞏固國防安全。

  ②經濟意義——促進資源開發,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促進經濟發展。

  2、主要運輸方式: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3、通訊:包括郵政(傳遞信件、物品等)和電信(傳遞聲、像、圖等,包括電報、電話、網際網路)。

  4、商業中心形成的條件:①穩定的'商品來源區,②穩定的銷售區,③交通發達。

  十、交通運輸佈局

  1、主要區位因素: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災害等);技術因素

  線路的總體走向決定於經濟因素,而某一段的具體走向可能取決於地形、地質或技術條件。

  2、區位因素變化:過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隨著科技進步,經濟因素越來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水域條件(航行條件,停泊條件),陸域條件(築港條件,腹地條件,以城市為依託)

  4、機場建設:①要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②要有良好的地質條件,以保證地基穩定;③要避開低溼地點;④與城市保持適當距離:用地廣、城市有煙幕等。

  5、公路建設:①平原地區:少佔好地,避開沼澤地,處理好與農田水利設施和城鎮發展的關係。

  ②山區: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彎曲,山谷中的道路應避開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避開地形、地質、水文條件複雜的地段。

  十一、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的變化對聚落和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

  (1)交通運輸與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於開展商貿活動,通常會形成較大的居民點。

  (2)交通運輸與聚落空間佈局

  ①不同運輸方式對聚落空間佈局的影響:南方以水路交通為主,聚落臨水佈局

  ②不同環境對聚落空間佈局的影響

  北方地勢平坦開闊,聚落多呈團塊狀,形態比較規則,道路呈棋盤式。

  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區,聚落沿河流、鐵路、公路分佈,佈局形態呈帶狀。

  (3)交通運輸與城鎮分佈:河流航運的起點、終點、與其他交通線的交點處常形成城鎮。

  (4)交通方式和佈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如運河航運地位的變化與揚州的興衰、城市中心的遷移。

  2、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的影響:交通便捷,有利於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運輸和佈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隨著高速公路的發展,許多商業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結合部。

  隨著交通運輸和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出現各種型別的專業化市場、超市、連鎖店等。

  隨著城市交通的改善,人們出行範圍擴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購物休閒中心誕生。

  電子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網上購物、電子商務、無人售貨等得到發展。

【高一地理期末考試知識點複習】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