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圓錐的認識教學後記

圓錐的認識教學後記

圓錐的認識教學後記

  教學後記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圓錐的認識教學後記應該怎麼設計?

  圓錐的認識教學後記篇一: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圓和圓柱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緊密聯絡生活實際,在對教材進行了充分地分析後,教學設計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1、 注重聯絡生活實際,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與能力。

  課前安排學生收集、整理生活中應用圓錐的例項和資訊資料。教學時首先列舉生活中大量的圓錐實物,在學生觀察思考這些物體形狀的共同特點,並從實物中抽象出幾何形體的基礎上引入。再引導學生對照模型和圖形,互說圓錐的特徵,加深對圓錐的認識。課後讓學生創作一個圓錐的物品,進一步感受幾何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為生活服務的意識和能力。

  2、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與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

  本節始終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開展課堂有效教學,體現了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我們知道學生的數學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主體意識的形式和主體參與能力的培養。要實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應該注意讓學生學習自行獲得數學知識的方法,學習主動參與數學實踐的能力,獲得終生受用的數學創造才能。在本課中,無論問題的引入,圓錐概念的`定義,高的尋找及測量方法的探索,老師都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嘗試、研究和討論中進行,讓學生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合作、交流,這樣的過程,不僅提供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意識和信心,大家積極發言,爭先操作,參與率很高。

  3 、加強學生在操作中對空間與圖形問題的思考。

  從建構主義理論的基本理念來看: “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由認知主體主動建構的 ”。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有的知識灌輸給學生. 學生的能力可能比不上數學家,但透過類似的數學活動,也可以很好的獲得數學或理解數學。在本課例中,老師積極地創造機會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或者去探究問題.透過 “看一看 ”, “摸一摸 ”, “想一想 ”,“玩一玩”, “猜一猜 ”等問題情境,讓學生親身感受數學,在 “找 ”中學,在 “測 ”中學,在 “思 ”中學,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直觀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使數學課堂教學 “動 ”起來、 “活 ”起來,讓學生在 “做 ”中學,使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4、 合理運用傳統教具、學具和現代多媒體輔助教學。

  本課中,將傳統教具、學具和現代多媒體網路技術有機的結合起來,直觀、形象地展示大量圓錐形圖片幫助學生建立圓錐的表象,以及動態演示圓錐側面的展開過程、圓錐高的測量方法等,有效地突破教學中的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圓錐的認識教學後記篇二:

  圓錐是小學階段新接觸的一個幾何形體,是在學生學習了圓柱的基礎上學生所要學習的比較難理解的一個物體。

  首先讓學生想象底面相等且高相等的圓柱與圓錐 之間有怎樣的關係?在教學過程中分組讓學生利用倒沙子的方法,讓學生明白底面相等且高相等的圓柱與圓錐 之間的關係。透過學生自己動手削、觀察、猜想、推理、驗證等方法,找到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係,從而推匯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先讓學生推匯出公式,再嘗試計算有關圓錐形物體的體積 接著利用課件演示一個圓柱被削成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的過程,使學生明白被削去的部分是圓柱的三分之二。

  透過這兩種形式,學生對“圓柱轉化成圓錐”的認識就很清楚了。


【圓錐的認識教學後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