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人口增長模式教學後記

人口增長模式教學後記

人口增長模式教學後記

  人口增長是人教版地理課本中一篇重要的課文,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人口增長模式教學後記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人口增長模式教學後記一

  必修二第一章新授課結束之後,有了部落格小結教學反思的想法,縱使每一輪都要經歷“備課—講課—反思”這個過程,但不是每一次的結束都完美,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疏漏和新的感受,於是想把它們記錄下來,在下一輪的教學中給自己一個比較清晰的啟示。

  攤開今年、去年、前年的教案,字跡是否比以前更工整,備課是否比以前更立體,教學設計是否比以前更契合學情,教學是否比以前更規範……紙質教案讓我有了回望的載體,也有了發現自己問題的機會,教學反思也不只是當下的某節課的感受,更加是縱列的三年的積澱了。

  前年的教案寫的很細緻,但是內容太多,我在想自己當時是怎麼把那麼多的文字變成語言灌給學生的?去年的教案又特別簡略,我似乎根本不曾想過知識體系建構於課堂現場!哪怕學案上是按照體系製作的知識點預習。有了前兩年的錯誤,今年的備課有了一些改進。

  書寫教案在做題之後,備課在構思之後,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抄著某本教輔的知識點。我更多的琢磨如何讓一節課完整成體系又有重點的呈現;課堂40分鐘如何做到不拉長課堂長度,能在固定的時間裡做好一節完整的課。使用什麼教具、設定什麼例項、寫出什麼板書、做出什麼小結、課前具體提問什麼問題……

  第一節,人口數量部分,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人口增長模式的型別及特點、座標圖如何分析、如何判讀不同的人口增長模式。使用教材的圖形和表格資料得出結論、驗證結論,讓知識和方法雙線進行。用好教材又需要適當的更新一些內容。教材的一些資料和資訊已經跟不上目前的社會實際,需要根據現實做更新。比如人口問題、影響、對策這部分內容,世界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對應的內容及人口金字塔,這部分知識沒有什麼問題,難點在於中國的人口問題及對策。中國目前已經處於現代型人口增長模式,可是卻不能機械的使用知識模版解決問題。因為中國的人口問題是人口老齡化和人口基數大兩個問題共存,還有獨生子女的計劃生育後遺症問題,所以人口政策需要調整為中國特色。在講這部分知識時不能把模版機械帶入,而需要對中國現狀進行分析。這就能從新授課開始給學生對映如何認識問題、解決問題,思考、思變、思維!

  第二節人口空間變化,根據備課前做題發現“人口遷移率”是一個高頻內容,於是在課前加了人口增長=人口自然增長人口機械增長,並給出兩個增長的計算公式,以及兩個增長率大於小於零代表的意義。(不過最值問題依舊是個高頻錯點,如何攻克?還在思考中。)這個新增的內容,既能使兩節課聯絡起來,又能讓學生面對習題時不因為陌生而恐懼。透過做題發現“人口流動”出現的頻率遠超過“人口遷移”,也因為目前的人口空間變化實際如此,所以我淡化處理概念,也因此發現了人口流動包含人口遷移這個以前未發現的內容,不再糾結於概念,而是側重於對問題的分析。人口遷移的影響這部分的教學採用討論比獨角戲有意義,給學生開口的機會是學生大腦轉動的機會,被動的聽著寫著,不如思著議著說著寫著有意義。

  第三節人口容量,板書寫兩塊,左側是幾個概念,右側是圖解影響因素。使用教室人口容量為例講解環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相對枯燥理論性強的內容,需要通俗的例子促進理解,但也要再進一步跳出例子迴歸知識,否則學生的興趣點只在事例,忽略了知識,本末倒置。

  學案基礎訓練題、各節強化練習題、章末檢測題。處理好各部分習題的難易度;根據時間和學生情況選擇適合他們的習題評講課方式,討論式、自主解題式、教師講解式……全方位備課,隨時根據學情做調整。適當的高考題滲透,將綜合題的答題思路一步步撥開,逐步逐條進行,要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規範答題,教師有必不可少的模範作用,只有自己一步步做好了,學生才能慢慢學會。低起點,細緻進行,各個擊破。

  後記:穩紮穩打,這四個字,這學期刻在我心裡。如何做到穩紮穩打,新課講授、知識落實、習題評講、糾錯作業。有時候會產生嚴重的忐忑和沉重,是什麼原因讓我目前變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過能夠剋制自己的毛躁,也算好處,只是我似乎是一個比較容易鑽牛角尖的人啊!

  人口增長模式教學後記二

  這篇文字,在公開課之後就開始寫了,剛寫了兩三點後,就接到參與學校中學生辯論賽輔導的工作,這個工作實在是勞累的很,一場接一場,5個星期裡沒有一天能夠休息好,工作到深夜是家常便飯,連放假都在工作,到現在還沒有完全解脫出來,夢裡都是辯論賽。

  這篇文字就一直沒有時間完成,現在我們辯論賽的腳步停下了,我馬上就接著寫完它,發出來,向給予我那麼多關心和支援的老師們道一聲“謝謝”!

  1.知識與能力、情感的關係

  在前面的一篇小文章《三維目標,三重境界》裡面,我分析了知識與能力、情感的關係,我以為知識是鍛鍊能力、豐富情感的基礎,知識教學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最基礎的層次,透過學習知識的過程提高認識問題的能力是關鍵,是第二層次;而豐富情感,感悟人生,砥礪青春是教學的靈魂。在此認識下,一些基礎的知識,可以不講、少講,讓學生講,可以藉由學生的講培養能力和自信。對於難點的部分,學生碰到繞不過去的彎的時候,老師可以搭個橋。

  人文地理的特點在於理論不難,卻圖表豐富,就是一個人口增長模式的特點和分佈問題,結論較為簡單,卻可以有資料表、柱狀圖、點狀圖、曲線圖、折線圖、“三率四方圖”、人口金字塔等等呈現方式,圖表樣式多,圖名座標各異。

  在《人口增長的模式及地區分佈》教學中,在學生已經做了預習的前提下,我將人口三率的關係、人口增長的模式、特點、地區分佈這些基礎知識都設計成問題,直接向學生提問,檢測預習效果,構建基礎知識網路,並讓學生寫在表格裡,落實基礎知識。把讀圖析圖的能力培養設計為教學的重點,打出投影、畫出板圖,讓學生上來,或畫圖,或解釋。如果基本能讀懂,則提示要點,點明方法,不加以過多解釋。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計算、畫圖、發言,學習能力會得到一定鍛鍊。展示預習情況、上臺解答問題的過程,也是對語言、心理的鍛鍊。

  在知識與能力的基礎上,注意挖掘教學內容的思想性,比如為了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告訴學生要培養國際視野,“未來的競爭對手不僅是含蓄的中國人,還有積極、直爽的美國人、歐洲人!”情感的薰陶潛在於每一節課堂教學中,這些勵志的話語可能激發較大的潛能。

  2.知識與問題、活動的關係

  將知識變成問題、變成活動,讓學生先看材料,探究結論,比起直接讀到結論要好。如人口增長的模式的變化,要求學生根據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曲線,繪出自然增長率和人口總數的變化曲線,並回答問題:人口增長模式是從什麼率的下降開始的?死亡率和出生率為什麼會下降?透過畫線,明確人口三率的關係、人口增長與自然增長率的關係,透過問題的探討,明確整個人口增長模式的大致變化過程。

  學會學習比獲得知識更重要。

  這些問題和活動,可以讓學生動手動腦、探討問題,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這些知識都早已固化了,書上有,在網上也隨時可以搜到,本身價值有限,而學會分析問題,研究問題,才能面對日益豐富、變化神速的`知識更新。

  在知識與問題、活動的關係上,知識是學習能力鍛鍊的載體和材料,透過問題探討和學習活動獲得這些知識只是最低的目標,而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力培養是高階目標。

  所以問題和活動的設計是教學設計的重點,而不是基礎知識體系的構建;教學中時間分配更多的需要給予學生探討問題和進行活動,而不是記憶背誦基礎知識。

  3.課程標準與課堂學習目標的關係:

  課程標準是制定學習目標的基礎,學習目標應該是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情況對課程標準所做的解讀。課程標準中的關鍵詞應該是教學的重點目標。

  在《人口增長的模式及地區分佈》一節中,課程標準是“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佈”,其中人口增長模式變化的過程,出生率、死亡率下降的原因,雖然在教材中佔據較多文字篇幅,但不是課程標準的要求要點,只要求學生讀取教材資訊,表述明白就好。而模式的特點、地區分佈是要點,則透過填表、畫圖、答問來落實。各模式的問題與措施雖然不在課程標準的要求之內,但對於深刻理解模式特點很重要,還是設計為教學重點,透過問題探討方式來解決。圖表的閱讀是提高學生人文地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也定為課時內的重要任務。另外先定了人口增長的三個階段作為目標,為模式的學習打基礎。

  由此可以總結,制定教學目標可以根據四個原則:

  符合課程標準、符合教學需要、貼近學生實際、課時內完成。

  4.教學預設與課堂生成的關係

  教學預設屬於基礎知識,而生成部分屬於能力。這節課的預設包括人口三率的概念、人口增長模式的特點及其地區分佈的基礎知識,生成部分是學生的畫圖、分析與探討。

  預設是生成的基礎,指引生成的方向,生成是對預設知識的運用,對學習能力的提高,生成的能力與預設的知識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完成內容的學習、能力的培養,情感的豐富、個性的張揚。

  預設部分可以設計簡潔,知識問題化,少佔時間;生成部分可以多樣化,活動化,多用時間。

  5.學生預習與聽課的關係

  預習是聽課的基礎。透過閱讀教材、自研學案,學生可以基本熟悉基礎知識,成度好的學生可以基本掌握基礎知識。

  《人口》這節課,學生按照學案做了預習,就為上課、聽課提高了起點。

  上課可以從基礎知識彙報開始,聽課的重點就可以放在重難點的解讀上,可以亮出自己的思考成果,可以分享同學的見解,老師的點評。

  聽課物件不僅在 於聽老師,而且在與聽同學。尤其是同學的發言,其中的不同視角或者錯誤,都是很好的資源。

  6.學案與教案的關係

  學案是給予學生自學的材料,不能替代教案。

  教學不能受制於學案,而應該在學案的基礎上,看到學生自學情況的基礎上,適當改進預設的內容與流程。如果教學受制於學案,完全按照學案進行,也會有些資訊固化的弊端。

  學案,主要在於促進自主學習。明確目標,整合教材、設計問題與活動、習題,形成適合探究性學習的學材,給學生自主學習一個高效的工具。

  教案,主要內容在於教學流程設計。匯入設計、環節設計、板書板圖設計,課堂教學線索與亮點設計、時間分配設計等,是對教學的整體把握,在學案的基礎上設計,而不是按照學案一項項進行。

  可以沒有學案,卻不能沒有教案。

  7.學習內容寬度與深度的關係

  受課堂時間限制,學習內容的寬度與深度是一對矛盾。

  寬度在於提供更多的視角,深度在於提供更多的層面看問題。寬度讓人發散,深度讓人集中。如果時間只有這麼多,可以讓學生先把寬度攤開,深度留給課後。如果時間充裕,可以先拉開寬度,開啟自主、探究的方向,留下時間讓學生深度思考,展示、分享。

  寬度在前,深度在後,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寬度決定方向,深度決定質量。

  我覺得,在目前來看,寬度的意義大於深度,就像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人口》這節課,基礎知識的彙報展示,節約了一定的時間,為寬度與深度的處理做了貢獻。可以讓我們在基礎知識簡要梳理的基礎上,提出幾個難點出來吧,讓學生動手動腦,探討挖掘。

  8.練習設計與教學內容的關係

  練習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鞏固類,檢測已學,鞏固教學內容;二是知識類,引發未學,將知識化入練習,用練習處理教學內容。在課堂時間不足的情況下,也可以將部分知識化為練習,前後連貫,既鞏固已學,又引入新知。在《人口》教學設計中,我把中國人口增長情況與影響人口增長的因素合在一起,設計了練習,在分析各階段增長特徵時,總結探討影響因素。由於時間關係,這個練習在公開課中沒有得到展現。這也是一個教學時間與教學內容的關係問題。

  9.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的關係

  這個老問題,意義重大。

  學生自主學習,離不開教師的輔助,學案是辛苦的汗水結晶。

  學生展示彙報,教師點評、激勵,就像一朵花的盛開,離不開土壤的溫暖。

  能交給學生是一種膽量,一種勇氣,是一種策略,一種智慧。

  但整堂課最忙的還是老師,就像導演,心裡想著劇本,又想著演員的發揮,既希望演員不要離開劇本太遠,又顧慮演員不能充分發揮個性,既想著場面在期望中展開,又希望誕生讓自己驚奇的效果,往往發現演員的表演不如己意,嗓子喊破了,再來重拍。

  但教師與導演的最大不同,在於我們不能重拍。

  在課堂旅途中,我們主導著預設,卻不能主導生成,可以引導前進的方向,卻不能設定路上的風景。而課堂的魅力,也就在於學生的主體與教師的主導相得益彰,讓人興奮的畫面是,一位熱情而謙和的教師,帶著求知慾旺盛的孩子們一路高歌,一路前行,一路汗水,一路風景。

  在教學實踐中,卻常常發現,教師是講的主體,學生是聽的主體,教師講得多,放得少,學生聽的多,筆記記得多,思考的少,即所謂教學參與不足。我常常覺得,“學生課堂參與度高”這句話,很搞笑,學生不參與課堂,老師講給誰聽,講給聽課老師聽嗎?學生不參與,還叫教學嗎?用這句話來評課,聽起來誇獎,實在是諷刺啊。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我思考,一是教師缺乏放手的準備:教學習慣、教學環節設定、問題設計、活動設計、課堂討論的掌控、學生的思考表達習慣等。二是階段性考試的壓力,短期性成績與長期性成效的博弈。放手牧羊的教學方法,也有一個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展示、發言、討論多,佔用課堂時間較多,課堂練習時間會受到壓縮,別的老師迅速講完了,做一堆練習,你這邊還在討論,月考可能會寫檢討哦。但可以跟學生交代,長期堅持下去,我們一定會成功。

【人口增長模式教學後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