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後記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後記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後記三篇

  導語:現在很多教師會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透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下面是小編整理收集的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後記三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閱讀參考。

  第一篇: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後記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篇課文《我的第一本書》中,作者不僅敘述了童年生活中關於第一本書的感人故事,而且還表達了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那濃濃的、真摯的情感和對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遙遠鄉村荒寒、蒼涼的生活境況的獨特感受。

  毫無疑問,牛漢《我的第一本書》這篇散文所描寫的生活與今日學生的生活相比有著巨大的距離。“如何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靈魂深處,體會作者對“第一本書”所懷有的特殊感情?”成了我備課時的重點。經過多次閱讀教材並結合學生實際,我設計了這堂課的教學目標:1、整體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2、瞭解“第一本書”的含義,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苦難對於人生的意義。

  課堂教學中,第一個目標整體感知,主要是閱讀、複述,其目的是為突破預設的第二個目標作鋪墊。課堂教學進入第二個目標後,我提出問題:“剛才我們已經瞭解了圍繞牛漢的‘第一本書’所發生的故事,文章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卻有著深埋心底的情愫。對於作者來說,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下面請同學們用‘我的第一本書是一本_____________的書’的形式來概括自己對文中‘第一本書’含義的理解。”於是,學生開始討論交流,我巡視指導。這時,課堂氣氛開始被調動起來,學生積極投入討論。幾分鐘後,我指名幾個同學上黑板寫出他們的理解,這幾個學生寫出了下面的內容:①裁成兩半的書、②父親為我們修補的書、③“我”的第一本國語書、④與眾不同的書。

  不難看出,此時課堂氣氛雖然比較活躍,但學生的思維還只是在淺層意義上徘徊,遠沒有走進“第一本書”的意義深處。這並不奇怪,學生對文字的理解總得有一個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過程,關鍵是教師不能於此停頓。於是,我再作啟發引導:“剛剛黑板上寫的這些都沒有錯,但這些都是浮於表面的理解,作者為什麼會一輩子忘不了這本書,其中是否有更重要的原因?”學生繼續討論,然後舉手回答:①難忘的書、②獨一無二、③意義重大的書、④一生中最珍貴的書、⑤給了我教育的書、⑥給人留下無盡思考的書、⑦人生之書。

  看得出來,學生的思維有了很大的發展,雖然他們的理解有些空洞,依然沒有真正把握“第一本書”對於作者的重大人生意義,但畢竟已有了進步,進一步啟迪,學生的思維將會越發燦爛。我第三次啟發道:“大家的理解已經深入一步,但是‘難忘’、‘最珍貴’、‘給了我教育’這類說法太空洞了,‘我’為何難忘這第一本書?它的珍貴表現在哪裡?給了‘我’什麼樣的教育?把這些問題想透,相信你們就真正理解了這本書對於作者的意義所在了。”

  學生繼續討論,“高潮”漸起,出現爭著發言的情況:

  ①飽含對同學友情的書、②用父愛裝訂的書、③用愛的靈魂裝訂的書、④開啟人生起點的書、⑤飽含“我”苦難生活的書、⑥培養“我”的道德品質的書、⑦讓“我”知道讀書樂趣的書……

  這時,顯然學生已完全走進了文字深處,走進了作者靈魂深處,他們正在與作者進行著心靈的碰撞!我趁勢作了如下的小結:這是一本用愛的靈魂裝訂的書,它飽含著父子之愛、同學之誼、鄉鄰之情,它寫滿人間真情;這是一本寫著“我”的童年苦難的書,它讓“我”在人生之初便領略了生活的艱辛,懂得了貧困的價值,知道了讀書的重要;這是一本開啟人生起點的書,它引領“我”朝著新的人生之路前進,讓“我”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永遠記住童年生活給“我”的種種教育,永遠不“忘本”;這是“我”人生歷程中的“第一本書”,也是“我”人生的第一課!

  這堂課的教學使我認識到:教學要有一個逐步鋪墊的過程,先要懸著一個目標,有意識地向著目標步步進逼,才能使學生漸入佳境。學生的心靈之火真正點燃了,你啟迪我,我啟迪你,你感動我,我感動你,然後每一個學生都會覺得有巨大的收穫,這才是高效課堂。

  第二篇:《我的第一本書》教後反思

  3月7日,我在初二語文組內上了一節公開課《我的第一本書》。這篇課文是詩人牛漢寫的一篇散文,課文回顧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童年的讀書生活經歷,敘述了與第一本書有關的人和事,其中承載著作者的父子情、同窗情和苦難生活中的人與狗的情趣。編者把這篇課文安排在八下第一單元的自讀課文,其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感悟課文的思想內涵,瞭解社會人生,品味含義豐富的語句。

  在設計本節課教學時,我從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入手(雖然本課所寫的內容離今天的學生生活比較遙遠,但可以透過課文所展示的生活境況,去想像那個時代人們的學習生活,進而品味生活的苦難對於人生的意義),確立三個教學目標:一是整體感知,把握文意;二是合作探究,品味情感;三是互動交流,探求主旨。

  和以往相比,我感覺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突破:一是找到統領全篇的總領句,即“可是這一本卻讓我一生難以忘懷,它酷似德國卜勞恩的《父與子》中的一組畫,不過看了很難笑起來。”用這句話中的三個關鍵詞“難以忘懷”、“父與子”、“很難笑起來”讓學生提問,引發三個主問題,形成一條教學線索,使本節課形成有機的整體,避免了教學的.雜亂;二是落實了品讀,在理解課文中的父子之情時,採用品讀的方式進入,讓學生從自己的體驗入手,理解父子之情,在品中讀,在讀中品,避免概念式的注入,調動了學生的生活體驗;三是課件製作,能夠配合教學程序,儘量簡約明瞭,避免了繁瑣。

  本節公開課後,經過本組老師的指導評點,我感覺需要在以下幾個地方加以改進:一是時間安排上前緊後松,導致學生合作探究過程有些倉促,最後對課文主旨理解一帶而過,做得不夠精緻。究其原因,是我在“整體感知文意”時糾纏過多,教師語言不夠簡練,講解偏多;二是“品味情感”落實得不細膩,學生展示交流不充分。小組合作學習要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讓學生展示、感悟、發現,我可能是怕完成不了任務,趕著學生走,導致品味的時間偏少,引導的不夠,學生讀文字較少;三是對學生的評價不到位,導致學生積極性不高。小組合作學習的一大支柱就是要落實評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為個人“爭分”,為小組“爭光”,本節課,我忽視了評價的引導作用,導致課堂氣氛有些低沉。

  反思是為了改進,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克服以上不足,著重在研究學生,加強小組建設和提升教學語言方面下功夫,爭取做得更好。

  第三篇:《我的第一本書》的教學反思

  《我的第一本書》寫出了作者對20世紀初中國鄉村荒寒、蒼涼苦難生活境況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受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安排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激情匯入,概括文字

  文章故事性很強,易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設計這個環節,就是要吸引學生的興趣,首先從內容上整體感知,瞭解“第一本書”的故事,體會其中深藏著的那個時代的苦難生活。所以在複述過程中引導學生圍繞“第一本書”這條線索,講述與第一本書有關的人和事,從中感受生活的苦難。

  二、品味探究,領悟情感

  苦難的生活是作者心中抹不去的記憶,而牛漢作者崇敬和讚美的是來自人間的溫暖和友情,還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樂。這裡是讓學生體會苦難生活中總會有使人感動的亮點,激發學生認識生活,思考生活,熱愛生活。因此,在此環節中,我引導學生進一步研讀文字,在感受苦難的基礎上感受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三、拓展延伸,思考人生

  認識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學生體會生活的苦難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及生命樂趣,珍惜今天的學習條件和生活條件。

  本節課我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利用課堂訓練學生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主動求知的精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後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