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圓的周長教學評課稿

圓的周長教學評課稿

圓的周長教學評課稿

  《圓的周長》這個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長方形、正方形以及認識圓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透過前面學習,學生已對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認識,它們的周長就是圍成它一週的長度,這為學生認識、概括、歸納圓的周長提供了知識技能基礎。鍾老師在教法上,以“複習鋪墊——新知探究——新知應用”為主線,又在各個環節中設定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問題,引導學生透過操作、合作交流、獨立思考,各個擊破,呈現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在學情上,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經歷探究、合用交流等方式自主構建知識。全課教學活動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從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創設問題情境。

  上課一開始,鍾老師創設了李爺爺繞正方形散步的情境,讓學生思考:李爺爺散步一圈走了多少米?這樣的設計不僅複習了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進一步強化了正方形周長與它邊長的關係,又能為學生髮揮自主性研究圓周長作好了學習方法上準備。然後把正方形變成了圓形,匯入了新課。讓學習猜想: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係?有怎樣的關係?

  教師的提問結合課件的播放,既創設了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參與的興趣,又為後繼學習和深入探究埋下了伏筆。而且,動畫的演示過程,很好的展示了圓周長的概念,並利用正方形周長概念進行知識遷移,使學生較為牢固地掌握圓周長的概念,為後繼學生奠基了基礎。這樣的設計體現了:“數學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的理念。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經驗和知識,使學生處於主動探索知識的最佳狀態。

  二、在活動中實現有效學習

  在學習圓周率這個教學環節中,鍾老師出示實驗報告單,並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要完成這張報告單,首先要量出圓的周長,那麼怎樣量出圓的周長呢?教師接著引導學生結合具體實物思考採用什麼方法量出圓的周長。然後透過大螢幕演示,歸納出用“繞繩法”和“滾動法”測量圓的周長,把這兩種方法歸納為“化曲為直”法,有意識地滲透了數學的化歸思想。然後再讓學生透過動手測量、計算、合作、交流等方式,得出圓周長與直徑的比值,並透過分析比較,最後得出圓周長與直徑的比值是一個固定的數,從而構建出圓周率的概念。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不僅用自己的腦子去想,並且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話,用手操用,用身體經歷,用心靈去感悟、體驗。這樣的教學符合新課程標準強調的體驗性學生,其中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在具體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動中,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實現了有效學習。

  三、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學生完成實驗報告單以後,讓學生彙報實驗結果,教師在課件中錄入結果後,讓學生思考:從這次實驗中你發現了什麼?透過學生的思考和教師的分析,歸納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總是三倍多一些,但實驗的結果並不是完全一樣,這時學生一定產生疑問:是不是不同的圓,它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也不一樣呢?為什麼我們的計算結果都不一樣呢?

  教師透過課件演示和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在圓周率方面的偉大成就,讓學生蒙生一種自豪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一次思想與情感上的薰陶,激發民族自豪感。並解釋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我們在測量時由於不同的原因導致出現了誤差,以後進行數學實驗必須以嚴謹、認真的態度對待。最後利用圓周率的意義推匯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並利用公式解答開始創設李爺爺繞圓形散步一圈走多少米?的問題,這樣設計體現了前後呼應,使整節課更加嚴謹。

  四、精心設計練習,鞏固新知。

  本節課的練習設計目的明確,層次清楚,有效的對新知加以鞏固。判斷題和選擇題很好的抓住新授內容的重、難點,有利於學生對新知識的把握,體現了“學數學、用數學”的教學觀念。

  縱觀本課,教師緊密聯絡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準確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絡,不斷設定合理的認識衝突,促使學生進行有效的猜想、驗證。

  體現了“創設情境——大膽猜想——合作探索——歸納總結”的探索性教學模式,從而充分體現了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圓的周長教學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