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圖形影象/多媒體> 建立一門多媒體藝術理論的論文

建立一門多媒體藝術理論的論文

建立一門多媒體藝術理論的論文

  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設計、開發多媒體教材,需要具備三方面的條件:學科知識與教學經驗、多媒體技術知識、多媒體(畫面)藝術知識。目前許多學校為了彌補這一不足,除了重視學習多媒體技術外,還專門開設了美術、影視藝術等課程。

  美術、攝影、電影、電視等藝術門類均已形成了各自的理論以及規範藝術創作的規律,如對比、調和、均衡、變化、蒙太奇等等。多媒體(畫面)藝術屬於一門跨藝術門類,雖然起步較晚,但由於它所具有的時代特色以及賴以支援的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其應用範圍除多媒體教材外,還滲透到了影視、舞臺佈景、廣告、商品包裝等多個領域,並且給這些領域增添了耳目一新的藝術效果,完全具備了形成一個新的藝術門類的條件。因此,專門為這個藝術門類建立一套理論,歸納整理出規範其設計、開發的一套藝術規律,儘快結束目前借用相關門類藝術理論的尷尬局面,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研究的思路

  按照慣例,建立一門新的理論體系,一般需要經歷以下幾個階段:首先從相關知識領域中吸取營養”,學習和借鑑這些領域中較為成熟的理論和經驗;然後按照本領域的特點和需求,充實、發展和完善;最後從相關領域中脫離出來,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理論體系。

  多媒體藝術源於相關的藝術領域,包括繪畫藝術、攝影藝術、音樂藝術、電影藝術、電視藝術和計算機文字與作圖藝術等。透過對這些藝術理論和技術技巧的借鑑,逐步充實、發展,到體系基本完善並具有自身特點時,便可與這些相關藝術領域脫鉤,從而形成多媒體(畫面)藝術的理論體系。

  對於多媒體教材的特色,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可以採用攝影、繪畫、影視、計算機等多個領域的媒體;具有互動功能;採用螢幕畫面呈現方式;主要用於學科教學領域。

  在參考借鑑相關藝術理論和技術時,只有時刻把握住多媒體教材的這些特點,才有可能在這些理論和技術的基礎上發展、創新,進而形成相對獨立的新理論。相反,如果不考慮上述特點照搬照抄,其結果只能成為相關理論的附屬。例如,電影、電視藝術主要研究的是圍繞劇情發展而設計演員服裝、道具、燈光、佈景之類的藝術,將其借用於學科教學領域,如同爾靴抓癢”。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建立一門新的藝術理論,遠非少數幾位專家、在較短時間內所能完成的,它需要眾多在該領域從事理論研究和藝術實踐的人們,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集思廣益,才能逐步形成和不斷完善。因此,我們採用了全國教科研究課題立項的形式,廣納來自各地課題組成員的研究成果,經過近5年的艱苦努力,總算初步形成了這套理論的框架結構,並且儘可能精雕細刻地充實其中每一部分細節。

  現在,理論的建立工作總算有了階段性成果[2],至少可以解決設計、開發多媒體教材中無章”可循的問題。至於以後該理論的命運,或不斷地充實、完善,或被其它更好的理論取代,這將有待藝術實踐的需要和發展來決定。

  經過深入研究和反覆修改,該理論被命名為‘多媒體(畫面)藝術設計理論”(可以簡稱為‘多媒體設計理論”或‘多媒體藝術理論”,英文用TheoryofMultimediaDesign”。

  二、理論的要點

  概括地講,多媒體(畫面)藝術設計理論有三個要點:

  (一)重新劃分藝術門類

  多媒體(畫面)藝術涉及繪畫、攝影音樂、影視、計算機文字、圖形、動畫和廣播等媒體藝術。在多媒體(畫面)藝術設計理論中,首先按照教學應用的需要,將多媒體(畫面)藝術分為兩大類:媒體呈現藝術,屬於教學內容認知範疇;畫面組接藝術,屬於教學過程策略範疇。

  1.在媒體呈現藝術中,依據視、聽覺媒體以及構成這些門類藝術的基本元素的異同,對上述這些藝術門類進行了重新組合與劃分:

  (1)用於視覺媒體呈現藝術的三類:將計算機圖形領域和攝影領域的媒體合併,統稱為靜止畫面的媒體(簡稱為‘圖”;將計算機動畫領域和影視領域的媒體合併,統稱為運動畫面的媒體(簡稱為‘像”);將計算機文字藝術領域的媒體獨立出來(即圖和文在多媒體畫面上的呈現藝術,被視為不同門類),包括標題文字和說明文字,稱為文字媒體(簡稱為“文”)。

  (2)用於聽覺媒體呈現藝術的一類:將語言、音樂廣播以及影視中聲音藝術領域的媒體合併,包括解說詞、背景音樂和音響效果,統稱為聲音媒體(簡稱為“聲”)。

  經過這樣重新組合與劃分以後,在多媒體畫面上呈現的媒體藝術,便可歸納為四個門類,分別用圖、像、文、聲將其簡明地表達出來。需要說明的是,從藝術角度和從技術角度來劃分媒體是有區別的。例如‘圖”和像”媒體,按製作技術劃分為:圖一(攝像機拍攝)影片、(數碼相機拍攝)靜像;像——(計算機軟體製作)動畫、圖形。按呈現藝術劃分則為:圖一(靜止圖形)靜像、圖形;像一(運動影象)影片、動畫。又如聲音媒體,按檔案格式劃分為:WAV、MID、MWA、MP3等[3];按呈現藝術劃分則為:解說詞、背景音樂、音響效果。

  因此,在吸收、借鑑相關藝術門類的成果時,必須時刻把握住多媒體畫面呈現藝術這一特點,這是保證新理論得以獨立形成而不致迷航的關鍵!

  2.在畫面組接藝術中,出於教學認知的考慮,將功能運用藝術(動態)與畫面呈現藝術(靜態)分開,進而將計算機領域中的互動功能(包括選單、熱區以及計算機網路中的超連結)與影視領域中的編輯功能(包括編輯和特技)合併,形成一門獨立的畫面組接藝術。這樣便將教學資源的呈現藝術與教學過程中運用策略的藝術都涵蓋了。

  事實上,聲與像、圖與文的呈現藝術涉及人的認知渠道,包括聽覺渠道與視覺渠道、表象渠道與概念渠道;用編輯、互動功能組接畫面的藝術涉及教學過程中的策略,包括教的策略與學的策略。

  因此,這樣的藝術門類劃分應該是比較科學的。

  (二)探討藝術規律產生視(聽)覺美感的內在機理

  多媒體(畫面)藝術設計理論認為,圖、文、聲、像均由各自的基本元素(Elements)構成,但是藝術規律規範的並非這些基本元素本身,而是由基本元素衍生出來的視覺要素(VisualEssences)或聽覺要素(AudioEssences)。

  事實上,雖然基本元素是呈現在畫面上的客觀剌激,但是視、聽覺效果卻是由於在畫面上對基本元素進行了變化、佈置及互相搭配所引起的,後者也應屬於客觀剌激的範疇。因此,可以將畫面上的客觀刺激分為兩類:顯性剌激,即基本元素;隱性剌激,即基本元素的變化、佈置及互相搭配。其中隱性剌激是引起視、聽覺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將其稱為視、聽覺要素。

  按照認知心理學的觀點,由於人在知覺過程中,經常有長時記憶中的經驗、知識參與,往往使知覺比客觀剌激之和還要多,在心理學中將此多出部分叫做新質”(或格式塔質”)。換句話說,人的知覺(或客觀剌激產生的視、聽覺效果)是由新質配合顯性刺激的反映形成的。

  多媒體(畫面)藝術設計理論則認為[5],隱性刺激(或視、聽覺要素)是形成新質的主要因素。按照藝術規律規範基本元素衍生視、聽覺要素,形成的知覺便是和諧的,因而產生視、聽覺美感;反之違背藝術規律的視、聽覺要素,將會產生不和諧的視、聽覺效果,便被視為敗筆”。

  綜上所述,藝術規律的功能,實際是規範基本元素在畫面上的變化、佈置及互相搭配(即所謂衍生”的形式,或視、聽覺要素),使其在觀者的知覺中產生新質”,並且進而形成和諧的知覺。這就是藝術規律產生視、聽覺美感的內在機理。

  各領域的藝術家探索該領域藝術規律的過程,實際是反過來進行的,即收集大量產生視、聽覺美感(或出現亮點”的畫面,對其上基本元素的變化、佈置及搭配進行分析、歸納,然後整理出一些抽象的規則,這就是藝術規律形成的過程。顯然,用這樣整理出來的規則去變化、佈置及搭配畫面上的基本元素,該畫面必然會產生和諧的視、聽覺效果。

  多媒體(畫面)藝術設計理論就是按照這一思路,歸納、整理出了幾十條行之有效的藝術規則,從而保證了在設計、開發多媒體教材時有章”可循。

  (三)多媒體藝術理論要與各門類藝術相容

  多媒體藝術的最重要特點,是它對相關藝術門類的包容:在多媒體畫面上,允許採用影視領域的媒體(影象、聲音、色彩等)和計算機領域的媒體(動畫、圖形、文字、資料等);實現畫面組接及資訊內容之間連結等功能。因此,多媒體藝術理論與這些相關門類藝術理論的相容,是對它的一條基本要求,也是建立該理論的一條重要原則。

  從以上要點可以看出,該理論的建立,是對這些相關門類的藝術規律進行了深入地研究,發現儘管各門類藝術理論的表達不同,但其運作的內在機理具有共性。因此提出了按照各門類藝術的基本元素的異同重新分類,於是使得各門類的藝術規律,能夠以統一的形式在多媒體畫面上運作。換言之,多媒體藝術理論是在各門類藝術的更深層面上,運用它們的藝術規律,因此不僅能夠保證其相容性,而且還能深化對各門類的理解,有利於各門類藝術之間互相借鑑,取長補短。

  最後指出,建立多媒體藝術理論的工作,實際已超出了藝術領域本身。準確地講,它已屬於哲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範疇。例如主觀與客觀、區域性與全域性、差異與共性、認知與審美等關係的處理;既要深入瞭解各藝術門類的本質屬性和內部規律(集中思維);又要跳出門類藝術而發現其侷限,以及比較與其它藝術門類的同異(發散思維),等等。總之,只有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借鑑認知心理學及一般藝術學的理論,才能保證理論建立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理論運用中需要明確的幾個問題

  (一)設計多媒體教材,屬於藝術範疇,還是屬於語言範疇

  這個問題,關係到設計多媒體教材所遵循的那些規則的屬性:屬於藝術範疇,遵循藝術規律;屬於語言範疇,遵循語法規律。對於這個問題,應該從兩個方面來認識。從組成結構看,畫面藝術與畫面語言具有共通性。概略地講,形成畫面語言需要滿足三個條件:要有足夠數量和型別的語彙和詞彙;已形成一套完善的規則(如語法、句法);在語言交流場合形成了共識。

  其實,形成畫面藝術所具備的條件也是這三條:即要有足夠數量和型別的構成畫面的基本元素;已形成一套完善的規則(如藝術規律);在藝術欣賞場合形成了共識。但是,從社會功能看,二者卻具有明顯的區別:畫面語言用於傳遞知識資訊,具有傳承知識文化、交流思想感情的功能;畫面藝術用於傳遞視、聽覺美感,具有賞心悅目、陶冶情操的功能。由此可見,畫面藝術與畫面語言的劃分,並非二者本身有什麼不同,主要是看應用場合。其實,畫面已經按照應用場合劃分成兩類:傳遞視、聽覺美感的畫面,如美術繪畫、藝術攝影、影視藝術等等,顯然屬於藝術範疇,遵循藝術規律;傳遞知識資訊的畫面,如地圖、教學掛圖、多媒體教材等,顯然屬於語言範疇,遵循語法規則。需要指出的是,不論畫面語言或畫面藝術,傳遞知識資訊與傳遞視、聽覺美感是不可截然分割的,只能在不同場合下有所側重而已。例如,一幅蘊含寓意的繪畫,不僅賞心悅目,也會給人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間;又如,一篇潤詞極佳的頌揚長征的詩篇,在講述艱苦環境和英雄業績的同時,也會給人以藝術的享受。

  多媒體教材透過圖文聲像等媒體語言(屬於語言範疇)表達教學內容,透過以形傳義的形式(屬於藝術範疇)來最佳化教學環境,提高教學效率。換言之,對於多媒體教材,以傳遞知識資訊為主,同時也重視傳遞視、聽覺美感。因此,設計多媒體教材所遵循的那些規則具有共通性:表現形式上,將其視為藝術規律;教學內容上,將其視為語法規則。

  (二)多媒體教材中,運用圖和文呈現教學內容有何區別

  這個問題應該從多媒體教材與書本教材呈現知識內容上的區別談起。

  大家知道,書本教材(紙介質)適於文字表述,多媒體教材(螢幕)有利於圖形(尤其是運動影象)的呈現。將一部古典小說搬上螢幕,為什麼不搞文字搬家”,而要改編成電視劇(活動影象)的形式,就是由於紙質和螢幕的呈現特點不同所致。

  將文字納入為多媒體教材的呈現媒體,與圖形、影象、(還有聲音)一起用來表現教學內容。對文字來講,存在‘入鄉隨俗”和揚長避短”的問題。因此,有必要比較圖和文各自的特點和長短處,以便在設計多媒體教材時能夠取長補短、優勢互補:(1)不論圖和文,在畫面上都具有形”和義”兩種屬性。文字是形義分離的,知識資訊靠字義傳遞;而圖形則是以形傳義的,形不僅用來傳遞視覺美感,而且承擔表現教學內容的任務。(2)文字描述具有一維(線性)的特點;而圖形則是以二維形式呈現的。文字的一維描述不僅表達效率低,而且在時間上是‘失真”的。例如用文字描述三個人聽到某訊息後的反應。甲:驚喜、乙:感到失落、丙:為甲高興,又同情乙。其實這三個人的表情是同時出現的,一維表述不僅效率低,而且在時間關係上也不能將三人的表情同時表現出來。用圖形表現則不存在這類問題。(3)圖形(影象)具有形象、生動的'優勢,例如透過圖解說明小學四則運算題,或者講解人體內部器官、機械內部構造等,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文字的優勢則體現在表意準確,給人以想象空間方面。在用圖表現力所不能及的場合,字義的這一優勢將能充分顯示出來。例如,用圖表現汙染河流或空氣中的化學成分;在地圖上說明幾個城市的位置關係;在印刷線路板上標出插座名稱和引線編號,等等,這時新增文字說明,可以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又如,將經典小說改編成電視劇的難點,就在於難以透過形象準確地再現用文字表達的原作者想象空間。可見,雖然圖以形式見長,而文則以表意見長。綜上所述,可以提出以下幾條處理多媒體教材中圖和文的原則:對於用‘圖”或‘文”都能表現的教學內容,可以儘量多用一些以‘圖”為主的表現形式;文字的‘字形”在畫面上視為‘圖”,除遵循文字呈現規律外,還應遵循圖形呈現的藝術規律;文字的‘字義”不僅能夠傳遞知識資訊,而且也能傳遞一種在畫面上看不見的美感,在多媒體教材中應該重視這類意象美。

  (三)設計多媒體教材應該考慮哪些方面的因素8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探討針對設計多媒體教材而建立的理論,究竟應該考慮哪些方面因素?

  如前所述,多媒體畫面具有語言屬性,因此可以認為,書本教材是採用文字語言編寫的,而多媒體教材則是採用多媒體畫面語言編寫的。按照(文字)語言的要求,運用文字語言編寫書本教材,僅考慮語法規則這一方面是不夠的。例如表達同一教學內容,可以採用許多種不同的語句,其中有的費話連篇,有的詞不達意,但是這些語句可以都是符合語法、句法規則的。又如在兒童教材中採用嚴格的學術用語,雖然也不違反語法,但是效果肯定不好。事實上,(文字)語言學包含了三個方面,分別叫做語構學、語義學和語用學。語構學實際就是語法、句法,研究組成語言的基本元素(語彙、詞彙)之間的結構關係。語義學研究語言與其表達內容之間的關係,旨在規範語句,使其準確、高效地表達內容。上述費話連篇或詞不達意的語句,屬於語義學的研究範疇。語用學研究語言與使用語言者之間的關係,旨在保證透過語言交流取得最佳效果。上述在學術著作和兒童讀物中用語的問題,屬於語用學的研究範疇。據此,可以將(文字)語言運用的三原則歸納如下:符合語法;準確、高效地表達內容;對接受者產生最佳效果。

  運用文字語言時考慮的這些因素,在運用多媒體畫面語言編寫教材時也可供借鑑。類似地,我們也提出了設計多媒體教材時,應該考慮的三個方面:(1)畫面藝術規律:規範組成多媒體畫面的基本元素之間的結構關係,旨在更好地傳遞視、聽覺美感;(2)畫面認知規律:規範多媒體畫面與其表達內容之間的關係,旨在準確、有效地傳遞知識資訊;(3)友好畫面設計:多媒體畫面的人性化、自然化設計,旨在最大限度地適應學習者的水平和習慣。

  需要指出,由於在多媒體畫面上表現教學內容,具有許多不同於書本教材的特點,(如多種媒體配合表現、圖形(像)以形傳義、重視環境對認知的影響等)畫面藝術規律不僅用於傳遞視、聽覺美感,而且還能以畫面語言語法的形式,配合畫面認知規律實現對教學內容傳遞過程的規範。還要強調指出的是,人們已經習慣按照(文字)認知規律編寫書本教材,但是按照畫面認知規律編寫多媒體教材,目前尚有許多空白領域需要研究。

  綜上所述,同樣可以歸納出設計多媒體教材應該考慮的三個方面:遵循多媒體畫面藝術規律(即畫面語言的語法);遵循多媒體畫面認知規律;按照學習者特點和學科專業特點進行設計。建立‘多媒體(畫面)藝術設計理論”時,考慮的正是這三個方面。

  (四)如何給‘多媒體(畫面)藝術設計理論”在教育技術學中定位

  這個問題實際是探討新理論屬於哪個學科領域。教育技術學研究的是教育資訊環境下的教學資源與教學過程。例如,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即如何在資訊環境中進行教學活動);教學過程中重視教和學的策略(即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知識與獲取知識的能力並重;結論與探討結論的過程並重,等等。因此,設計、開發多媒體教材,實際是為教育資訊環境提供教學資源;此外,在制定教與學的策略時,不可避免地涉及多媒體教材的運用。多媒體(畫面)藝術設計理論是專門為設計、開發多媒體教材建立的,該理論所探討的媒體呈現藝術與畫面組接藝術,分別針對教育資訊環境下的教學資源與教學過程。因此,應該將該理論視為‘教育技術學”學科中的一門教學資源設計理論。

  四、結束語

  一般地講,建立一門新的理論,需要回答以下三個問題:該理論的命名和研究範圍;該理論的理論體系及與相關學科之間的關係;該理論所屬學科及應用領域。現在這些問題均已有了明確地回答,整理如下:

  名稱:多媒體(畫面)藝術設計理論(TheoryofMultimediaDesign),可以簡稱為‘多媒體設計理論”,或‘多媒體藝術理論”。

  研究範圍:多媒體畫面藝術規律(即多媒體畫面語言語法)、多媒體畫面認知規律、多媒體畫面的人性化、自然化設計。

  理論體系:靜止畫面呈現藝術、運動畫面呈現藝術、畫面上文字媒體呈現藝術、畫面上聲音媒體呈現藝術、運用互動功能的藝術。

  與相關學科關係:該理論與下列各門類藝術相容:繪畫藝術、攝影藝術、音樂藝術、影視藝術、動漫藝術、計算機圖形、文字藝術。

  所屬學科:教育技術學。

  應用領域:多媒體教材、影視、廣告、舞臺佈景等。

【建立一門多媒體藝術理論的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