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雲南的歌會》教學設計方案例子

《雲南的歌會》教學設計方案例子

《雲南的歌會》教學設計方案例子

  講授篇目

  《雲南的歌會》

  一、教材分析

  《雲南的歌會》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課文。第四單元所選的五篇課文介紹了我國部分地區的節目風俗和民間軼事,組成了一幅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學習這個單元,能夠引導學生關注民俗,學會從生活中發現無窮樂趣,還能增強學生的民族感情。

  《雲南的歌會》出自現代作家沈從文之手,在“歌會”的大標題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筆描繪了三種不同場面的民歌演唱,對每一個場面的描寫都各有特寫,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字裡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

  二、學生特徵分析

  1、我所教的學生是佛山禪城區南莊三中八年級網路實驗班的學生, 一人擁有一臺電腦。對資訊科技掌握得較好,每位同學都能較熟練地運用網路查尋收集有用的資料幫助學習。

  2、南莊是農村,這裡的經濟雖然發達了,但學生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且又多忙於生意,對孩子學習上的關注比較少,因此,學生的的文化素養不是很高。

  3、因為習慣於說粵語,學生普通話的表達不是非常流暢規範。

  4、學生思維活躍,肯動腦筋,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尤其對藉助網路學習的能力較強。

  5、本課是在八年級下冊的第四單元中的首篇課文,在這之前學生已學過不少散文,對於散文的特點已經有所瞭解,歸納概括能力也有所提高。但是,對於民俗內容卻缺乏瞭解,因此,在整堂課中我安排了三種不同方式的拓展閱讀,以加深學生對民風民俗的瞭解和對民風民俗的熱愛。

  三、教學目標分析: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掌握本文中所有的生字詞。

  2、培養在誦讀中提煉課文內容的能力。

  3、引導學生賞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場面描寫及精彩的語言。

  4、深入瞭解當地的民風民俗,並且能當堂寫作。

  二、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透過反覆朗讀理清思路

  2、透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方式賞析文中三個歌唱場面的內容和特點。

  3、透過不同方式的拓展閱讀,拓寬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民風民俗的瞭解和熱愛。

  4、通過當堂對當地民風民俗的打寫訓練,,使學生透過這兩個課時的學習,真正能得到聽、說、讀、寫的語文訓練。

  三、 情感和態度目標:

  感受作者筆下美好的生活,培養學生熱愛民俗文化的情感。

  四、教學重點:

  賞析文中三個歌唱場面的描繪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有不同。

  五、教學難點:

  理解環境描寫對錶現主題的作用。

  六、教學策略

  一、課時安排:本篇課文用兩課時完成。

  二、教法選擇:

  第一課時:

  1、情景匯入,激發興趣。

  2、雲南民俗,加深印象。

  3、瞭解作者,建構支架。

  4、字詞檢測,落實基礎。

  5、自由朗讀,感知課文。

  6、小組合作,解構課文。

  7、師生互動,妙法點撥。

  8、民俗拓展,開闊視野。

  第二課時:

  1、情景假設,深問促思。

  2、合作探究,感悟內化。

  3、典型賞析,隨段拓展。

  4、課堂隨筆,知識遷移。

  七、媒體的選擇應用

  1、媒體的選擇:多媒體網路

  2、媒體的作用:A、創設情景,營造情感氛圍。B、學生拓展閱讀的平臺,為學生提供閱讀資源,節省時間,最大限度的提課堂效率,使學生的認知廣度、深度和投入程度都得到加強。C、溝通課內學習與課外鑽研的橋樑。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匯入,激發興趣。

  1、導語:我們知道民風民俗是我國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今天,就讓我們隨著沈從文的筆一起去欣賞《雲南的歌會》。

  2、讓學生觀看電影《五朵金花》中的經典片段《蝴蝶泉邊》(1分鐘)。

  [設計意圖: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布魯納的認知理論認為創設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產生強烈的認知需要。在這裡教師用簡潔的語言直截了當的切入課題,並由學生所感興趣的情歌對唱入手,運用電影《五朵金花》中的經典片段《蝴蝶泉邊》營造情感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在短時間內集聚學生的有意注意。]

  二、雲南民俗,加深印象。

  1、過渡語:雲南的民風民俗,除了唱歌之外,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內容,現在,讓我們來做進一步的瞭解。

  2、教師指導學生閱讀“雲南的其他風俗”。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產生強烈的認知需要。]

  三、瞭解作者,建構支架。

  1、過渡語:是什麼樣的人能做了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是誰能把我們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化做筆下美妙的風景讓每一個閱讀它的人都賞心悅目呢?,讓我們瞭解作者——沈從文。

  2、引導學生點選網頁“瞭解作者”。

  [設計意圖:“言為心聲”,透過文字可以瞭解作者。同樣,透過作者也可以瞭解文字,同時拓寬學生視野,從而瞭解作者的寫作風格和語言風格,為解讀課文做鋪墊。]

  四、字詞檢測,落實基礎。

  1、教師引導學生點選頁面“字詞檢測”,並要求學生把老師標示出來的生字詞齊讀兩次。

  2、檢查學生對詞語的掌握程度。

  3、讓學生自己提出還不明白的字詞。

  [設計意圖:加強基礎知識的落實和檢測。萬丈高樓平地起,字詞的教學一定要落實,特別是對於不習慣說普通話的部分地區。]

  五、自由朗讀,感知課文。

  1、讓學生放聲自由地朗讀課文。

  2、提出朗讀要求:看看本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哪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每個場面各有什麼特點?

  [設計意圖:透過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讓學生的情緒與作者的情緒互通、共鳴,把學生帶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閱讀是語言輸入的主要途徑。同時,帶著問題朗讀,避免了朗讀的盲目性,增強了閱讀的目的性,提高了閱讀效率。]

  六、小組合作,解構課文

  四人小組討論解決剛才老師佈置的閱讀題目—— 本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哪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每個場面各有什麼特點?

  [設計意圖;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羅傑斯的以人為中心的理論認為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這樣安排既可突破重點,化解難點,又可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可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的精神。]

  七、師生互動,妙法感悟。

  教師讓學生自主發言,展示自己本組討論的結果。

  [設計意圖: 杜威指出:“要使教育過程成為真正的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教學過程是由教師和學生雙方共同活動所形成的過程。這樣安排,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

  八、民俗拓展,開闊視野。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讓學生在同類題材的拓展閱讀中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提高自學能力。]

  第二課時:

  一、假設情景,深問促思。

  同學們,現在我們正走在去雲南旅遊的路途上,我們的導遊小姐告訴我們,我們即將要參加的一個旅遊景點正是我們《雲南歌會》所描繪的三個場景,遺憾的是我們只能三選一,同學們,你將參加哪一個歌會的情景呢?

  [設計意圖:布魯納的認知理論認為“創設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產生強烈的認知需要。”創設假想的問題情境,投石激浪,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有參與的時空。]

  二、合作探究,感悟內化。

  1、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合作討論,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盡情的提出自己的見解。

  2、教師來回巡查,可隨時參如學生小組的討論,也可馬上解答學生提出的疑問。

  [設計意圖: 何克抗教授認為課堂:要處理好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的關係。羅傑斯的以人為中心的理論也說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這樣可培養了學生的討論合作能力,達到人人參入,共同進步的效果。]

  三、典型分析,隨段拓展。

  1、過渡語:現在,請同學們說說——你願意參加哪一種歌會的形式呢?

  2、激勵學生踴躍發言,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人物、環境、場面描寫這三個重點來賞析。

  3、學生可隨意說出自己喜歡參加的場景,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內容的不同,引導他們隨即進行相關內容的拓展閱讀。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這樣安排有效地凸現了教學的重點、難點,使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個個突破。學生在閱讀時能有的放矢,極大地節省了搜尋閱讀的時間,提高了閱讀效率。又迅速地達到了開闊視野的`目的。]

  四、課堂隨筆,知識遷移。

  1、過渡語:雲南是幸運的,因為有了沈從文,我們就能品位到如此美麗而富於詩意的民風民俗,同學們,我們身邊也有啊!我們生活的南莊,也有很多獨特的風俗習慣,比如“南莊的粽子”、“賣懶”、“奇特的紅包”、“春節送禮的講究”等等,今天,就讓我們來做第二個沈從文,讓我們用我們的筆把我們南莊別具一格的民風民俗記載下來,讓更多的人瞭解南莊,熱愛南莊!

  2、指導學生按要求打寫:

  要求:

  1、題目自擬,題目的內容要具體,不能太籠統。

  2、仿照本文中三個場景的描寫方法,有所側重的描寫其中一點。

  3、字數在300字以上.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而“寫”又是最高的能力。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美麗濃郁的民俗文化,鼓勵學生寫出當地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達到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值得肯定的地方:

  1、這節課體現了“跨越式”的基本教學理念,整個設計流程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淺入深,層層遞進。

  2、能很好地把握重點、難點,並在課堂教學中一個個突破。對人物、環境、場合的描寫教學挖得很深很細,能真正對學生的寫作起指導作用。

  3、這兩節課最值得肯定和推薦的是“拓展資源”的整合。黃文霞老師把拓展資源分成三大類,一類是雲南本地的民風民俗,一類是各民族的民風民俗,第三類是與本文內容和寫作手法相關的民俗閱讀材料。而每一類的使用時機、數量、側重點又各有不同。

  在時間的安排上:第一類本地的民俗放在“情景匯入”之後,開篇即進行拓展,不拘泥於形式,既可加深學生對雲南民風民俗的印象,又可激發學生了解雲南民風民俗的興趣和熱情,給學生營造了一種民俗特色的學習和思考的氛圍。分量不多,且短小精悍,學生閱讀時所需時間不多(3分鐘),這時的拓展實際上也起到了匯入新課的作用。第二類關於其他地區民俗的拓展,放在地課時的最後環節,其目的是讓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再把侷限在雲南的視線拉長拉寬,讓學生的思維跳出“雲南的歌會”的範疇,放眼其他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風民俗,從而激發學生對民風民俗的熱愛之情,併為第二課時對“南莊的習俗”的描寫埋下伏筆。而第三類的拓展,又分別對應本文的三個描寫重點,分成“人物描寫的拓展”、“環境描寫的拓展”和“場面描寫的拓展”,且用不同顏色的字型標示了閱讀領悟的重點。在閱讀時間的安排上,又則一改以往多數在學完課文之後才拓展的習慣,變為隨段拓展。學生每賞析完畢一個歌唱情景中的重點描寫,馬上引導學生拓展閱讀與本文段描寫重點相關的資源,這樣,有效地凸現了教學的重點、難點,使學生在閱讀時能有的放矢,極大地節省了搜尋閱讀的時間,提高了閱讀效率。每一個拓展資源都分別有三個左右的拓展材料,保證了學生的閱讀量,又給了學生自主選擇的餘地。

  尚需要完善的地方:

  1、 教師的語言可以再精練些。

  2、 學生的普通話表達不夠流暢。

  3、 沒有使用veclass中的討論平臺,建議學校的網路建設還要加強。

  5 O

【《雲南的歌會》教學設計方案例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