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農業經濟管理> “孝”與中國農業社會的關係論文

“孝”與中國農業社會的關係論文

“孝”與中國農業社會的關係論文

  摘 要:“孝”是中國人最為重要的道德價值觀,“孝”文化的形成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息息相關,本文主要以《說文解字》為工具書,從“孝”字的含義與演變以及古今文字的演變史加以闡述。

  關鍵詞:“孝”;《說文解字》;中國古代農業社會

  一、 “孝”字的含義與演變

  說到“孝”字,不得不引用幾個與之密切相關的字,即“老”、“毛”、“人”、“匕”、“子”五個字。在《說文解字》中,“孝”被歸為“老”字之下的屬類,是由“老”字演化而來的一個字,“孝”解釋為“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呼教切”。而“老”解釋為“考也。七十曰老。從人毛匕。言須髮變白也。凡老之屬皆從老。盧皓切”,由此可知“老”由“毛”、“人”、“匕”三部分構成,“毛”解釋為“眉髮之屬及獸毛也。象形。凡毛之屬皆從毛。莫袍切”,“人”解釋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籒文。象臂脛之形。凡人之屬皆從人。如鄰切”,“匕”解釋為“相與比敘也。從反人。匕,亦所以用比取飯,一名柶。凡匕之屬皆從匕。卑履切”,“子解釋為“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為偁。象形。凡子之屬皆從子。,古文子從巛,象髪也。,籒文子,囟有髪,臂脛在几上也。”因此根據小篆字形可以看出,“老”“孝”兩字不同之處在於,“孝”字將“子”代替了“匕”,體現了“孝”具有一種新老相續、不斷絕之意。

  從到“老” 到“孝”,由古文字演化為今文字,即由篆書演化而來,老部字類上半部“耂”為何不在保留“人”、“毛”部,而是由“土”“丿”構成,只有下半部保留原字形狀?因此有必要了解古今文字的演變史。

  二、 古今文字的`演變史

  殷商時代的甲骨文、金文是比較成熟的文字,經過小篆,發展出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小篆始創於秦代,隸書始於秦朝,成熟並通行於漢魏時代,因此從春秋戰國時期到秦朝統一之間,是今文字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一個大變動大革命時代,政治上週王室衰微,禮壞樂崩,諸侯爭霸,兼併戰爭不斷;經濟上井田制遭到破壞,土地私有制逐漸得到各諸侯政權的認可;思想文化上出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傳統的社會觀念也出現變化。

  事物產生於某一時代必然會深受當時時代的影響,因此“老”字部由古文字演變為今文字的過程中,必然會帶有當時的時代背影,以“土”“丿”而不再以“人”、“毛”構成本字的上半部,不得不讓人看出“土”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土”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凡土之屬皆從土。它魯切”。而“孝”字如果把它拆解為“土”“丿”“子”,我們不得不感嘆古人造字的大膽直接,語意豐富而悠長,因為“土”是當時生產的主要物件,是人們生活的主要來源,“丿”如果看作是一種對農業生產農具的象形改造,與“土”相結合,難道不是形象地描繪了一幅農業生產圖景嗎?而“子”沒有發生太大變化,繼續保留了古文字的形狀,將三部分組合起來,可以匯成一句很直接的話:孩子努力耕作土地,以養父母。

  因此“孝”這個字不僅說明了何為孝,為何孝,而且還告訴了後人孝的方式和途徑,體現了農業社會里人們對孝的認識和把握。

  註釋:

  [1]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一七一頁.

  [2]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一五九頁.

  [3]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一六六頁.

  [4]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三一一頁.

  [5]朱漢國,馬世力.歷史必修三[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頁.

  [6]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二八七頁.

【“孝”與中國農業社會的關係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