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農業經濟管理> 現代農業工程人才社會需求分析及培養模式探討的論文

現代農業工程人才社會需求分析及培養模式探討的論文

現代農業工程人才社會需求分析及培養模式探討的論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現代農業工程人才的社會需求,根據我國目前農業發展需求,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形式進行深入探討,為目前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成功轉型建設專業化人才隊伍。

  關鍵詞:農業工程;培養模式;人才需求;教學改革

  一、引言

  從目前的發展程度看,國內農業工程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距離還很大,而導致國內農業工程技術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才匱乏。2011年,在全國高校農業工程學術交流會上,專業人士就當前我國現代農業化人才結構模式存在的缺陷提出:必須及時改進農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完善農業工程學科體系,以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結合我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基本國情,調查農業工程人才的市場需求與發展模式,為具備創新精神與能力的高素質農業工程人才提供重要依據。

  二、現代農業對農業工程人才的要求

  根據當前各用人單位的發展需求,農業工程專業人才結構必須具備以下特點:(1)良好的人文素養。作為一個人的內在素質,人文素養在影響人的思維意識的同時,指導人的行為舉動。(2)創新精神與能力。創新是一切生產活動的源頭,正是在創新的推動下才有了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進而有了生產活動的可持續發展。(3)專業視野廣闊。擁有廣闊的專業視野,就能擁有豐富的靈感與開闊的思路,這類員工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水平也特別強。(4)實踐能力強。不少用人企業反映,從大學招的新人數量雖多,但是大多隻具備理論素養,實際動手能力卻是捉襟見肘,根本不能滿足企業的長遠發展。(5)自主學習能力。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剛走上工作崗位的畢業生還需要加強實踐學習,所以是否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可以反映個體發展空間大小。(6)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農業工程專業培養的學生在工作中有一定的基礎理論知識、農業方面的基礎知識、工業方面的基礎知識及技術裝置、型號規格、檢修維護、經營管理基礎,能有效利用不同種類的資訊科技。

  總之,現代農業對農業工程人才的需求是培養模式複合型、所學專業綜合化、實踐教學大比重。顯然,目前的本科教育甚至是研究生教育,無論從專業結構和教學方法上都難以適應這樣的人才培養需求。

  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在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學校農業工程本科教育必須從人才結構型別出發,調整具體培養模式。如何培養具備創新能力且符合農業現代化需求的工程人才,已經成為擺在農業工程本科教育領域的緊迫任務[1]。由於技術更新與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落後,目前國內水稻機械化種植覆蓋率僅有16%;因為技術不足,裝置短缺而耽誤乾燥處理,導致將近10%以上的糧食損失;而且,國內油菜種植面積也在大幅度縮水。引起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生產加工中人工成本份額太大,幾乎超過60%。諸如類似的一系列問題需要專門人才進行研究,找到合適的應對策略。為此,高校必須加強教學改革,提高學科實力,轉變人才培養模式。

  1.最佳化人才培養模式。整合和改造原有農業工程所涉及的專業,以“基礎紮實、途徑寬、素質高、實力強、適應性強”為準則,突破專業侷限,打造農業人才“大工程”培養規劃方案。最佳化培養規劃,在已有農業工程的結構下,整合基於機械工程、環境與能源、電氣與電子工程等專業的課程體系,整合教學內容,構建全新的專業平臺。同時,在農業工程本科專業中,採取分型培養模式。陝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在農業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方面採用分型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它以培養研究型和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最佳化和整合課程體系,堅持理論實踐相統一、教學科研相統一、課內課外相統一,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與自主性,提高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具備一定的創新、探索能力。教學團隊建設以人才分類培養模式為主,打造“研究型”、“工程應用型”兩種性質的教學組織,適應不同人才的培養需求。前一種教學組織的構成人員主要是專業的教授和副教授。

  在培養農業專業化人才機械操作能力的過程中,建立學生科研創新導師負責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組織的科研活動。“工程應用型”教學組織主要由操作技能嫻熟、理論基礎淵博的教授、副教授和工程師構成,在農業機械化及自動化專業“工程應用型”人才辦學中,堅持每個學生配置兩個導師的模式。加強校企合作辦學力度,與企業建立良好合作關係,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為副導師,透過以工程應用為核心的訓練和實踐體系,培養學生技術整合、技術移植與技術實施能力。鼓勵支援學生到生產第一線進行畢業設計,讓學生在“三下鄉”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積極參與到企業的生產實際中,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構建導師組和研究組織的體制。選擇不同年齡與研究領域的教師組成導師組,由導師組成員與優秀的本科生和碩士生形成研究組,在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配合下,提高學生的研究水平,增強科學素養和實際操作能力。

  2.創新教學模式。為了培養符合農業現代化發展需求的人才,提高農業科研生產類專業人才的創新能力,第一,學校教育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具備一定的“參與權”和“選擇權”。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必須充分發揮“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能,堅持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為主要教學方向,在教學活動的主要環節中融入創新教育理念與方法。第二,將教學重點集中在學生身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三,將單純的黑板式教學轉變為以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為主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第四,將理論學習為主轉變為理論、科研、實踐的綜合性和平衡化為主,在教學過程中增加科研力度,調動學生自主創造熱情,培養創新能力,這能讓學生學有所用,以用促學,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3.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學校教育活動中,注重透過專門的教學活動設計和具體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實際教學效果,包括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效的思維模式、實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3]。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科學研究能力,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培養他們成為具備創新精神與能力的人才,必須結合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和課外創新等一系列活動,才能夠實現教育目標,為我國農業工程事業的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充分發展做貢獻。深入探索產、學、研結合的教育教學模式,加大高校與科研院校的合作力度,加深高校與企業的進一步聯絡。在為學生安排學校科研導師的同時,也應在企業內部為學生安排專門的企業導師,讓企業優秀技術人員指導學生實際操作練習,使得學生能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同時用實踐豐富理論基礎知識。另外,科研工作人員也應加強與企業間的聯絡,一起構建緊密合作型的研究開發中心,舉辦專門的技術創新活動競賽,將農業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活動與企業發展、農業發展相聯合,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進步做出貢獻。

  四、結語

  我國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時期,大量的創新型現代農業工程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一定要結合我國國情分析農業工程人才發展的社會需求,推進素質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援和科技支撐。

  參考文獻:

  [1]張黎驊,趙超.新形勢下農業工程類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中國農機化,2006,(5):109-111.

  [2]劉潔.試論我國農業工程的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J].南方農機,2015,(6):92-93.

  Social Demand Analysis and Training Mode of Modern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alents

  LI Xing-shu,XIONG Xiu-fang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modern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alents social needs,to adapt to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and provide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training period of modern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alent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Key words:agricultural engineering;training mode;talent demand;teaching reform

【現代農業工程人才社會需求分析及培養模式探討的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