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六年級下冊語文《勸學》教學案例

六年級下冊語文《勸學》教學案例

六年級下冊語文《勸學》教學案例

  《荀子》

  一、教學目標:

  1、瞭解荀子其人和思想的主要點;

  2、掌握文中出現的詞語和句子;

  3、領會文章的論證層次和論證方法;

  4、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子,論證層次和方法;

  難點:比喻論證——比喻的本題和喻體,所要論證的道理,如此論證的效果

  當堂背誦課文——如何快速有效的背誦

  三、教學方法:

  討論法

  自讀法

  練習法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學習先秦儒家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的文章《勸學》。學習這一課,我

  們要完成三個任務:掌握文章涉及到的文言詞語和句子;弄清文章所闡述的觀點及闡述觀點的層次、方法;背誦課文。

  2、題解

  1)荀子: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先秦儒家學派的最後代表人物。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荀卿。(孔子為孔聖人,孟子為亞聖)。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對立的兩派。孟子強調施仁政、行王道,強調以禮治國、民貴君輕;荀子強調“法后王”,主張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治;孟子認為“性本善”,荀子認為“性本惡”,所以要“明禮而化之”。荀子是韓非子的老師,他承認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實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2)《勸學》這篇文章是專門談學習的,與孟子的政治思想關係不大,本文節選了《勸學》的一部分,但結構完整,條例清楚,說理生動而透徹,對學習和做學問很有現實意義。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朗誦課文,正音:已、有-又、槁暴、參、知-智、生-性、跬、鍥、

  2)學生朗誦課文,思考:“勸學”是什麼意思?本文主要採取什麼表達方式?中心論

  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去論述中心論點的?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明確:(該環節解決陰影部分即可,即不做具體展開)

  3)學生集體朗讀課文,感受文章的內容和形式。

  4、具體研究文言現象和論證結構、方法

  1)第一段:已、停止。開宗明義,提出中心論點。語言簡潔,不枝不蔓。

  2)第二段:中、有-又、金、礪、參、知-智。

  以靛青從藍草中提取卻比藍草更藍,冰是水結成的卻比水更寒冷,木材經過木匠的加工就可以成為符合需要的圓形,金屬刀劍經過磨刀石的加工就可以變得鋒利等比喻,說明人只有透過學習才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才能符合社會規範的要求,只有博學才可以智慧、明達,行為端正無過錯。論證了學習的意義。從論證方法來看,屬於比喻論證。

  3)第三段:彰、假、輿、絕、生-性。

  以登高而望、順風而呼、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為喻,說明人合理利用外物就可以辦成原本辦不到的事情。比喻暗含的道理是:學習可以使人增長知識,彌補自己的不足。因此,這一段是用比喻的.論證方法論述學習的作用。

  4)第四段:焉、跬、步、無以、駕、蚓無爪牙之利(定語後置)、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

  者(除過蛇和黃鱔的洞穴,就沒有可以託身的地方)

  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善成德、積跬步致千里、積小流成江海德比喻都強調了日積月累對於學習的重要性;騏驥和駑馬的對比、鍥而舍之和鍥而不捨的對比都強調了常年堅持的重要性;蚯蚓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螃蟹卻非蛇鱔之穴無以寄託都強調了用心專一的重要性。本段論證學習應有的方法和態度。

  5)總結:縱覽全文,論點鮮明,論證層次清晰,比喻的論證方法靈活生動,結構非常明瞭。另外本文的語句整散結合,語勢鏗鏘有力,邏輯嚴密,雄辯而富有說服力。這都是文章的特點。

  5、引導學生背誦課文。

  學生以板書為提示,按照順序,個個擊破。

  6、課堂練習:

  課後二、三題。

【六年級下冊語文《勸學》教學案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