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淺析國小數學的教學反思案例

淺析國小數學的教學反思案例

淺析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案例

  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教材是以多樣、形象、有趣為宗旨。如果面對新的教材內容,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那將無疑會成為學生學習絆腳石,只能消極的促使學生的厭學情緒早期形成。我作為一名剛教學一年的教師,深感壓力重大。積極發現,營造學生需要學習的空間與條件,在一年的摸索學習中對低年級數學教學有一些感受。

  一、在情境教學中要會“思”

  二年級學生聽話效果,理解能力都要相對弱一些,有時教師對同樣一句話重複多次,也只能達到40-60%的效果。這樣,教師教的吃力,學生學的煩心。怎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呢?我嘗試在教學較難的內容時,要積極設定活生生的畫面幫助學生分析性學習,例如:小熊從家去學校,已經走了35米,離學校55米,小熊家離學校共有多米?在講這道題時,出示小熊上學去的動畫路線圖課件,著重啟發學生思考小熊從家開始走的35米是哪一部分?離學校還有55米是哪個部分?生動的畫面不僅吸引了學生,而且明白了在小熊上學這一鮮活的情景中的數學道理,即:已經行的路程+剩下的路程=全路程。又如在教學數學廣角中:一個文具盒12元,可以怎樣付錢?這個題的方法多種多樣,但學生對怎樣給錢卻感到有些難度,我在教學中,出示準備好的5角、1元、2元、5元、10元、1角、2角零錢,讓學生在直觀的演示中,帶著濃厚的興趣,帶著一份深深的思考進行正確的排列給合,輕鬆的解決問題。

  二、在情境教學中要會“靜”

  設定有序的情景、場合進行室外教學,會非常有力的增強學生對空間的感知,變抽象的知識為淺而易顯,容易消化的知識。如在教學觀察物體時,若要在教室講解,顯的課程資源有很大的侷限性,教師語言蒼白無力。因此,我讓學生在很安靜的情況下帶隊到操場,在互動中靜觀,在靜觀中互動,既保證了講課秩序,又使學生真正的體會到前看、後看、左看、右看,後看,側看的相對性,及方位存於空間的真正含義。從不同的方向看同一個東西可能會看到不同的樣子。

  三、在情境教學中要會“動”

  教學七巧板相關知識時,我讓學生每人準備好一塊七巧板,讓學生觀察七巧板是由幾種圖形組成的?每種圖形分別有幾個?哪些圖形是完全一樣的?哪些圖形最大?哪些圖形最小?在明白這些基本知識之後,讓學生拆開七巧板,大膽的想象、嘗試、操作,看一看七巧板的組成部分進行不同的有機整合後能拼成哪些有趣的圖案,透過小組合作,學生獨特構思,拼成的圖案各種各樣,風箏、免子、小狗、小鴨等。讓學生快樂的遨遊在七巧板的海洋中,輕鬆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發揮了創造力,挖掘了最大的潛能。又如在教學中有這樣一到題:小紅和同學排隊一題時,小紅前面3人,後面1人,這一隊共有多少人?又如小紅和同學排隊從前面數她是第3,從後面數是第2,這一隊共有多少人?遇到這類題時,學生往往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有時會多說一人,有時會少說一人,這時,有時候就不知道到底是多少人,我就指幾個學生扮演小紅,在教室做到快、靜、齊的條件下,自找合作伙伴,按照題目要求自行站隊,等學生站好隊之後,他們會自然明朗,馬上欣喜自信的告訴老師正確答案,不必教師做煩鎖的講解。

  四、在情境教學中要會“記”

  數學教學中概念性知識是教師最難講解,學生最難接受的.問題,尤其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那就更難了。在學習加法、減法、乘法算式名稱時,教師要求每位學生準備一頂頭飾帽,上面寫有一些加法、減法或乘法算式卡片,然後同桌面對面叫準對方所準備的算式卡片中的數字名稱,這樣要求每人交友5次進行對話學習,在具體的遊戲場景中多次重複加數、和、被減數、差、因數、積,學生便會正確加以區分性記憶,不易混淆。又如在教學長度單位米、釐米的認識及之間的關係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1米長的尺子上的刻度,先觀察1小格的長度有什麼特點?然後讓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一釐米,再用尺子畫出一釐米的線段,真切的感受1釐米的實際長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數一大格有幾小格,1米尺子共有幾大格,共有幾小格,然後用自己的雙手張開感受一下1米大楷有多長讓學生反覆的數一數、做一做,加深印象,歸納得出1米等於100釐米。這種教學方法既讓學生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加深知識的記憶,又在記憶的過程中促進了知識的形成,收到了相輔相成的好效果!總之,情境教學的形式不居一格,可以因學生個性的特點和知識層次特點進行設定,也可根據教材內容的可行性進行設定,也可在教學硬體不足的情況下進行設定,只要有一點情境,學生就會增添一份樂趣,達到因材施教,培養素質型人才的目標。

【淺析國小數學的教學反思案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