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孩子需要的開放課堂分析

孩子需要的開放課堂分析

孩子需要的開放課堂分析

  新課程下的數學教材圖文並茂,生動有趣,適合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教材可謂情境生動有趣,題材豐富多彩,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探索、合作活動。然而,教材為我們提供的僅僅是一個素材,如何把這種素材透過課堂教學轉化為學生的發展呢?

  一、創設情境,以“趣”激情。

  1.創設動畫、故事情境。

  “實驗”教材中鮮豔、生動的圖畫,使學生彷彿進入了童話世界。但一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缺乏永續性,如果課堂上一味看靜態的畫面,很快就會興趣索然。為克服這一缺點,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採用動畫、故事相結合的方式,創設情境。如在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分類與比較”的教學中,課本上呈現了一幅小明幫媽媽整理衣服的生活場景,如何利用課本資源來創設分類的情境呢?我透過多媒體設計了這樣一個動畫故事:“一個叫淘氣的小朋友從小就喜歡亂扔東西。一天晚上,他被一陣哭聲吵醒,原來是他的玩具熊、球、書本正為被淘氣亂扔而傷心呢!(多媒體演示各種物品的對話)淘氣聽到這些物品的對話,非常後悔,決心把他們整理好。可早上起來,他發現房間裡太亂了,不只該如何整理房間。(大螢幕顯示物品擺放零亂的房間)小朋友們,你願意幫淘氣收拾一下房間嗎?學生們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發言積極熱烈。透過討論交流不僅能夠用不同的標準來分類整理房間,而且潛移默化地體會到分類整理事物的重要性。這種入境、動情的故事情境,令學生學得生動、活潑!

  2. 創設生活情境。

  實驗教材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把數學生活化。在教學中,我結合學生的生活創設情境,從而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指導他們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比較”一課時,課本上呈現的小明在幫媽媽整理完衣服後,與媽媽放衣服的情境。圖中透過媽媽和小明的對話,提出比較衣服厚薄的問題。而生活中比較的事情很多,所以我就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有目的地帶他們到學校後面的幼兒園去玩,上了一節活動課,在玩蹺蹺板的時候,我有意識的讓又矮又瘦的.李志遠同學和又胖又高的王鑫同學一起玩,可李志遠怎麼也壓不過王鑫時,孩子們都呵呵大笑起來,我抓住有利時機,問:“你們笑什麼?”孩子們爭先恐後回答:生1:“李志遠太輕了。”生2:“王鑫太重了。”生3:“李志遠比王鑫輕,所以李志遠壓不過王鑫。”生4:“王鑫比李志遠重,所以李志遠壓不過王鑫。”……“你們剛才說的真好,這叫比輕重。王鑫比李志遠重;李志遠比王鑫輕。他倆還可以比什麼?”聰明的劉雯雯同學回答:“還可以比高矮。”“還可以比胖瘦。”李文軒搶著回答。“怎麼比呢?”“讓他們倆站在一塊比一比。”“對,讓他們站在一起比一比。”沒等他倆站在一起。孩子們就七嘴八舌的說起來:王鑫比李志遠高;李志遠比王鑫矮。王鑫比李志遠胖;李志遠比王鑫瘦。……就這樣透過一節室外活動課,孩子們不但輕輕鬆鬆的學會了比較輕重、比較高矮、比較胖瘦等,而且對數學產生了濃濃的親切感!學生情趣激昂,活動氣氛熱烈。

  二、鼓勵質疑,以“問”引思。

  “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實驗教材在這方面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在教學中,我深入領會教材意圖,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質疑,從而激發他們思維的積極性,使每個同學的思維都活躍起來。

  1. 看圖質疑。

  對於剛上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提問題確實有些困難。教學時,我首先教學生如何利用教材插圖來提問題。如:教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資訊窗一時,我出示課本上的“來到花果山”圖,引導學生觀察:“圖上畫的是什麼地方?都有什麼?你看懂了嗎?能提出什麼問題?”學生們經過觀察、思考,提出了:“一共有多少隻猴?“一共有多少個桃子?”“天上共有多少隻鳥?”“天上有多少朵雲?”“共有多少個小朋友?”“岩石縫裡共有多少朵花?” ……甚至有的學生還提出了:“有多少棵樹?”“共有多少塊岩石?”雖然學生提的問題有的還很膚淺幼稚,但也不時地閃爍出創新的火花。

  2. 傾聽質疑。

  培養學生專心傾聽他人發言的習慣,是培養學生質疑的一個重要內容。教學中,我鼓勵學生聽取別人意見的同時,敢於提出不同的見解。在課堂上,常常會發生一些激烈的質疑,甚至爭論。如在教學完10以內數的加法後的一節練習課上,學生講完故事,讓另一名學生評價講得怎樣?由於學生的認真傾聽,真是評價的有條有理。接著學生透過討論列出算式,並說出為什麼這樣列式?

  生1:左邊樹上有4只小鳥,右邊樹上有2只小鳥,合起來是6只小鳥。列式是4+2=6(只)。

  生2:左邊樹上有5個蘋果,右邊樹上有2個蘋果,合起來是7個蘋果。列式是5+2=7(個)。

  3. 困惑質疑。

  有些問題,是學生明明知道卻故意提出來的,這只是一種淺層的質疑,心存困惑能勇敢提出來的問題,才是真正的質疑,它往往極具典型性和針對性,會引發學生的深層思考。因此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勇於提出令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請大家一起思考,幫助解決。如:在學完上冊第六單元圖形與位置後,一個學生問:“我不明白為什麼我轉到這邊和轉到那邊,左右會不一樣呢?怎麼左右變來變去的呀?”這個問題提出後,我沒有給他答案,全體學生都沉浸在思考之中。不一會,劉錦鵬同學跑到講臺上邊表演邊講解。那個質疑的學生看過之後才恍然大悟地說:“澳!我明白了,原來是這麼回事。”此時每個學生的臉上,都綻開了燦爛的笑容。

  三、自主探究,以“放”促活。

  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把課堂變成學生自主探究的舞臺,這不僅僅是一種理念,更應當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在使用實驗教材的過程中,我大膽嘗試,放手讓學生調查,放手讓學生操作,組織學生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經歷相關的活動,從而使學生活起來,課堂動起來。

  1. 放手調查,拓寬視野。

  “調查”是一種聯絡生活實際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在課前或課後調查數學問題,以豐富教材資源,令課堂向課外延伸。如在學習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統計”時,我根據課本資訊窗內容在小組內統計換牙的情境。課前,我佈置學生們調查每個同學的換牙情況,讓他們記錄下來,上課的時候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課前的調查情況交流後填寫統計表和做統計圖。這樣透過學生親自調查,去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孩子們才感到統計真實有趣。

  2. 放手操作,加深體驗。

  “聽了你就忘了,看了你就記住了,做了你就理解了。“這句話說明了動手操作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我創設條件,讓學生動起來,激勵他們在手指尖上創新。如學習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釐米、米的認識時,讓他們親自動手量一量自己的學習用具的有多長(鉛筆、小刀、橡皮、課本等)?課桌、凳各有多長?黑板、教室各有多長?……透過動手操作體會到了釐米、米的實際長度,從而真正認識了釐米、米。再如教學上冊第四單元認識物體時,我讓學生從家裡帶來了自己的玩具以及其他喜歡的物品,讓他們盡情地摸一摸,玩一玩。在有了豐富的體驗後,給玩具和物品分類起名。然後,透過“口袋摸物”的遊戲,進一步建立表象。最後,讓學生髮揮想象,搭拼出自己喜歡的東西。在放手讓學生自主操作的過程中,他們在玩中學、做中學,思維創造性得到極大的發揮。

【孩子需要的開放課堂分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