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學會讓課堂多一點動態美

學會讓課堂多一點動態美

學會讓課堂多一點動態美

  課堂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行,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的路線而沒有激情的形成。留意我們的課堂,因為一個個鮮活生命的參與,生成無處不在。學生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是生成的內容。當然其中有的可能是我們預設中的生成,有的可能是我們預設之外的生成,有的是顯性生成,有的可能是隱性的生成。有的是有效的,有的可能是無效的,甚至錯誤的。我們需要提高傾聽能力,捕捉資訊能力和調控藝術,從學生生成中捕捉、篩選有效的生成資源,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課堂處處有生成,如果我們能把握住這些琳琅滿目的生成,調控好這些充滿活力的生成,那教學就會有“潤物細無聲”的和諧,課堂就會洋溢“水到渠成”的自然。

  一、巧妙預設,誘發生成。

  “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預設的生成往往是低效的、盲目的,甚至是無價值的。只有課前的精心預設,才能在課堂上有效引導與動態生成,只有課前的成竹在胸,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餘。

  案例一:《梯形的認識》

  學生在瞭解了梯形的特徵後教師組織教學如下:

  師:現在請各小組拿出信封裡的圖形,在小組裡交流交流哪些圖形是梯形?

  (學生面面相覷,露出納悶的表情,因為信封裡沒有梯形)

  師:(故作疑惑)有困難嗎?

  生:(一位膽子大點的學生終於忍不住了)老師你是不是搞錯了,信封裡根本沒有梯形。

  師:噢,是這樣嗎?你們怎麼認為信封裡沒有梯形呢?

  生:因為裡面的圖形沒有一個符合梯形的特徵。

  師:(暗喜)那梯形的特徵是什麼呢?

  生:只有一組對邊平行。

  師:你們有沒有辦法把信封裡圖形變成梯形呢?小組商量一下,哪些圖形只要剪一剪刀就能變成梯形?

  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創造梯形。

  反思:以上案例中教師課前故意在信封裡沒有放梯形,預設到學生會有“找不到梯形的疑惑”,透過“你們怎麼認為信封裡沒有梯形呢?那麼梯形有什麼特徵?”這兩個問題加深學生對梯形的認識,“能不能把信封中的圖形變成梯形?”這一問題不僅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而且溝通了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絡,讓學生初步體會圖形的變換。

  二、捕捉錯誤,最佳化生成。

  在非預設的生成中有的是正確的,有的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錯誤的,只要對教學有價值哪怕是錯誤的生成也可以轉化為有用的教學資源,因為研究問題可以從正面入手也可以從反面入手,有時從反面探討反而對人的觸動會更大,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所以教師不要輕易放棄這些珍貴的“錯誤”,任其流失,而應及時捕捉它們,為最佳化生成導航。

  案例二:《軸對稱圖形》

  學生已經研究過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並初步感知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後教師進行以下教學:

  師:在我們認識的平面圖形中也有軸對稱圖形,請找出它們。

  生:長方形、正方形、圓、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

  生:平行四邊形。

  師:你們同意嗎?

  有部分同意有部分反對。

  師:那有什麼辦法證實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呢?

  生:我們可以用紙折一折。

  師:的確是個好辦法,那就動手摺一折吧!

  生:我折了以後發現摺痕兩邊的圖形不能完全重合,所以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

  生:如果沿摺痕剪開,將其中一部分旋轉後(邊說邊轉動手中剪開的一部分)是能完全重合的,所以我認為它是軸對稱圖形。

  師:了不起!這兩位同學都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你們還有誰想說?

  生:軸對稱圖形是對摺後兩邊的圖形完全重合,並沒有說可以剪下來。我認為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

  全班學生都由衷得點頭。

  師:你真不簡單,利用軸對稱圖形的概念來判斷真是一針見血!

  反思:以上案例中教師及時捕捉到學生的錯誤,點播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並創設正反雙方的辯論,讓學生在唇槍舌戰中深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本質特徵,讓他們在智慧交鋒中感受到數學思考的無窮魅力。

  三、智慧引領、完美生成。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學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在於根據當時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作為教師只有用動態生成的觀念,靈活調控課堂教學,“以學定教”,才能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產生心靈的碰撞,從而達成共識,煥發課堂的生命活力。

  案例三:《兩位數乘兩位數》

  複習鋪墊後教師進行如下教學:

  師:(出示教學掛圖)觀察這幅圖,有哪些資訊,能用自己的語言把這些資訊組合起來,提出一個問題?

  生:每層放書14本,共有12層,150本書能放得下嗎?

  師:他的問題是“能不能放得下”,可以嗎?

  生:可以!

  師:你是怎麼想的?

  生:我用估算的方法,把14看成15,把12看成10,用15乘10等於150。

  師:(完全沒有預料到學生會有這樣的想法稍稍遲疑了片刻,立即鎮定了下來)估算的確是個好辦法,不過估算只能說明大概行,差不多,可能行!如果要正確地知道行不行呢?

  生:那得算出真正的結果,然後再比較。

  反思:當學生提出“150本書放得下嗎?”這樣的問題與課前的預設可能相去甚遠,這時教師及時介入,沒有斷然地否定,也沒有生硬地給予。而是把問題又拋給學生,教師不僅認真地傾聽學生的見解,給予辨證的評價和鼓勵的同時,發表自己的看法,並適時地引導:“估算的確是個好辦法,但如果想確切得知道行不行呢?你有更好的辦法嗎?”這樣機智的引領讓課堂不再是“死水一潭”,而是充滿生命的靈動。

  四、恰當評價,放大生成。

  多元評價的理論已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所接納,評價作為一種激勵和導向的工具已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所採用。評價的'主體也從教師一錘定音到學生家長共同參與。而作為課堂評價的重要成員——教師更應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學習,耐心傾聽學生的心聲,細心發現學生積極的有創意的見解,及時給予正確合理的評價。努力以真誠的微笑、鼓勵的語言、期待的目光、寬容的態度有效地調控評價過程,放大資源的生成。

  案例四:《長方形的認識》

  教師為了揭示長方形是由“四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安排了“擺一擺”的活動,讓學生開啟學具袋,從裡面取出教師課前準備好的四根小棒(兩長兩短),在桌上擺出一個長方形。其中一位學生擺成如下形狀:

  師:展示學生的正確擺法後,展示該種擺法。

  生:大部分學生掩面而笑,還有一小部分學生竟笑出了聲音,口中還不停地嚷嚷這不是長形,這不是長方形!

  師:(一臉嚴肅)嘲笑別人是最沒有禮貌的行為,我相信A同學這樣擺一定有他的原因。請你說說你的理由。(面帶微笑充滿期待地看著A生)

  生:(小臉漲地通紅,結結巴巴)我的另一根小棒被我一不小心弄丟了。

  師:哦!原來是這樣,所以你才擺出了一個有缺口的長方形,如果給你一根你能擺出一個完美的長方形嗎?(手裡放了一長一短兩根)選擇一根吧,你需要哪一根?

  生A: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較長的一根,熟練地擺了上去。

  師:為什麼選擇這根呢?

  生A:因為長方形的上下一樣長,左右也一樣長。

  師:真了不起,不僅知道長方形是由四條邊圍成的圖形,還明白長方形對邊相等,同學們,你們現在覺得他怎麼樣?

  生:由衷的鼓掌!

  師:除了讚揚的鼓掌,你還有什麼想說的?

  生:我們以後不能嘲笑別人,要尊重別人。

  生:要耐心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即使是錯誤的我們也不能嘲笑,而要耐心地幫助他!

  ……

  反思:如果沒有生A擺出的有缺口的長方形,相信學生對由“四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是長方形”概念理解不會如此深刻,更不會有對長方形對邊相等這樣深層次的感悟!教師把解釋錯誤原因的機會及時送給了學生,讓學生挽回了自己的尊嚴,同時也給全班學生一個評價的機會讓他們在評價中懂得—“嘲笑別人是不禮貌的行為,上課時要耐心傾聽別人的發言,取長補短,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在課堂上,學生不是觀眾,不是教師上課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他們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經驗、知識、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教學,併成為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豐富性、複雜性和多變性。他們的行為、思想會在課堂中發生相互作用,生成一種全新的教學資源。這種全新的教學資源最具有教學價值。這種教學資源來自於課堂本身,具有鮮活性,是學生參與的結果,對於學生來說有著天然的聯絡和親近感。這種資源對於學生來說,參與性強,感受深,比一般的教學資源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因此,課堂教學不應拘泥於預設的固定不變的程式,而是要隨學生知、情、意、行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設計方案,想方設法地利用這種生成的教學資源,讓它們綻放生命光彩。

【學會讓課堂多一點動態美】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