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理學> 大學生壓力心理學論文

大學生壓力心理學論文

大學生壓力心理學論文

  篇一:積極心理學視域中女大學生壓力基本特徵研究存在的兩個問題

  就性別這一社會因素而言,現有的研究所給予女大學生的關注遠遠不夠。有研究表明,在1985—2000這15年中,西方大學校園壓力無明顯變化,研究者認為這種穩定性在於這歸因於在過去的15年中西方高等教育體制沒明顯變化[1]。這說明時代背景與大學生的壓力感息息相關。然而近20年來,中國的時代背景與人們對女性的定位卻發生了一定改變。現實生活競爭日益激烈,相比男大學,她們生面臨著更為複雜的機遇和環境,一方面她們受傳統文化所營造的環境氛圍的束縛,在與現代意識間的矛盾中加劇了內心的衝突;另一方面,在面對文化的動盪,社會的變革及價值觀的變化時,女大學生為躋身於生存空間的競爭和拼搏,又必須理性的進行思考,掙脫各種羈絆。同時,她們的心理壓力也隨之增加,心理矛盾增多,她們內心的各種矛盾、衝突和失衡顯得複雜,強烈和隱蔽[1]。女大學生表現在能力、性格、需要、動機、理想、價值觀和體質等方面的與男性的根本差異說明,她們在認知的內部傾向性和獨立的心理特徵上有著固有特徵[2]。故此,探討和分析女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基本特徵,實有必要。

  作為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利用心理學目前已經比較完善和有效的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積極心理學在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3]。它一改傳統病理性的心理學在研究方向上的側重點,主要研究個人的積極情緒、研究積極特質(其中最主要的是優勢和美德)以及研究積極組織系統[4],進而為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正因積極心理學的理論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謀而合,因而在積極心理學的應用方向上,國內的更多的研究者已經開始探討將積極心理學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方法,並對傳統病理性的心理學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進行比較分析,確定了開展校園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用前景[5]。

  1忽視認知因素的影響

  在現有的關於大學生壓力基本特徵的研究領域裡,前人的研究成果頗豐,如車文博等人發現,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壓力感的主要來源為學校環境壓力、學業壓力、情緒壓力擇業壓力和人際壓力[6],張林等人對全國13所代表性高校2007名大學生的大一學生進行測查的研究結果發現,大一學生的防禦方式和調整情緒的心理調節機制是外部求助和壓抑、幻想,大二、三學生以總結經驗和自我防禦方式主,大四學生的應對方式則更多采用心理調節機制;城市學生在家庭、擇業和學校環境方面的壓力感顯著低於來自鄉村的學生;非獨生子女在家庭、擇業、學校環境和學業壓力感方面顯著高於獨生子女[7]。李虹與梅錦榮對北京1295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學習煩擾、個人煩擾和生活消極事件構成大學校園的主要煩惱,以日常煩擾所產生的壓力為主要壓力是大學校園煩擾的主要特點,而突發性消極事件並非大學生的主要壓力源[8],等等。現有的有關大學生壓力基本特點的研究重在調查壓力的來源與發展趨勢,並對造成壓力感的社會因素(如性別、是否獨生子女等)進行了分析,但該類研究卻忽略了大學生自身的認知因素,並未顧及個體對壓力的評估態度對壓力感的影響。就現有研究結果來看,研究者將壓力情景下的認知因素主要歸為個人的認知評價和認知傾向兩個方面。

  從Lazarus的認知-評價理論來看,認知評價在人們的壓力調節上其實是起著重要作用的。人們在情緒活動中不斷的評價刺激事件與自身的關係,可以降低壓力感,並相應地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達到更好的適應。已有相關研究[9]證明了這一點,壓力作為一種外在刺激,並不直接決定負性情緒的產生。大學生的抑鬱、焦慮等負性情緒隨著嚴厲的增大呈現增多的一般趨勢,但並非較高壓力必然伴隨著較多的負性情緒體驗,二者的關係與認知評價的內在調節作用有關。負性情緒體驗隨個體降低對外界壓力事件威脅性的評估而減少;如果個體判斷外界壓力事件的威脅性有偏差,則負性情緒體驗可能會增加。

  認知傾向則在情緒反應與壓力情境之間發揮著重要的調節或中介作用。研究指出,顯著差異存在於認知傾向不同的個體在負性情緒體驗上。樂觀認知傾向的個體則相對較少,悲觀認知傾向的個體負性情緒體驗較多。對於女性大學生而言,個人的認知傾向對調節壓力感的影響,則較男性更為突出。這是因為女大學生的年齡處於17~25之間,正處於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或同一性危機的矛盾期,由於對事物認知不穩定,缺乏完整把握,進而造成她們的思維方式容易輕易肯定或否定,造成自卑,形成心理壓力和挫折感,進而造成情緒、自信心、壓力與挫折應對方面的問題[10]。在性別的差異上,認知傾向也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參考角度。從某種意義上講,女生相對樂觀的認知傾向具有一定的保護性作用,男性中相對悲觀的認知傾向導致了相對較多的負性情緒體驗,認知傾向的影響作用主要表現在較低的壓力水平下。

  關於認知因素是否包含於壓力基本特徵之中的問題中,學界存在一些爭論。一部分學者透過實驗發現:一般結果期待傾,也即一般認知評價傾向(個體對於與自己有關的時間發展趨勢及後果的信念和評價傾向,主要包括樂觀和悲觀兩類)與控制點、歸因等人格特徵具有概念上的聯絡,它們在內容、指向方面存在明顯不同但與個體與環境互動中的效能有關,實證研究往往會發現它們具有雖然顯著但卻較低的相關,可見認知評價對人們壓力感未必存在直接聯絡[11]。然而,另一部分研究者的研究結果卻表明,負性情緒體驗在較高壓力情境下,持有樂觀認知傾向的個體不比持有悲觀認知傾向的個體在較低壓力情境下的多,甚至傾向於略少,這表明認知評價傾向在負性情緒產生中發揮著相當重要作用[12]。對於這類狀況,可以嘗試以積極心理學視角來重新審視大學生壓力基本特點研究。因為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核心就建立在個體積極認知對其自身心理過程有著決定性影響的前提上。因此,以假設形式將認知因素考慮在壓力基本特點當中,並嘗試以自設問卷的形式來驗證二者是否存在相關。如能證明某一認知因素對壓力感具有顯著高的影響效果,則說明個體認知因素亦屬大學生心理壓力基本特點範疇。

  2缺乏專適用於主流大學生的心理量表

  儘管這些研究都是建立在各自的理論基礎之上透過嚴謹的實驗而得出的結論,但是它們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即便是在以正常大學生為研究物件的研究中,在測量個體壓力感或與之相關的負性情緒、行為時,這些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量表為《症狀自評量表》(SCL-90)、《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鬱自評量表》(SDS)和《生活事件調查問卷》(LES),這些量表的編制大部分不是專門針對青年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13],且這些量表多用於檢測被測者是否存在心理問題,而對於那些心理健康處於正常水平的被試來說,這些量表的作用令人懷疑。

  首先,在研究壓力的領域,國內目前尚無已經被普遍投入使用的,具有我國當代大學生群體特色的測量心理健康的量表,而今大學生研究領域中,依據性別分類的典型量表也很少有。很多知名專家,例如:Vaillant等在經過比較研究心理健康量化工具後特別強調,在工具的適用性上,重視人口統計學變數的因素,心理健康的評價工具應該針對不同物件群體的特徵來開發和使用[14]。所以,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是設計並推行一套具有我國文化特色、針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選取有代表性的研究物件,且能有效評估他們心理健康的量化工具。

  其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量的表實證效度的探索尚顯不足。目前國內所使用的評價心理健康的量表很少有對其實證效度的探索。不能單純使用SCL-90來判斷人的心理健康水平[15],儘管在正常人群中的施測結果表明它的信度較高,但實證效度很低。原因就在於SCL-90完全忽視個人的美德、品質對於壓力來源、壓力發展趨勢等基本特徵的影響。在心理健康的評價標準上,國內外研究者都指出,應該從多角度、多方面來綜合評價心理健康的不同層次,還應注意有效地區分和結合適應與發展、狀態與特質,在使用心理健康評價工具上,研究者不能一味只重傳統心理學的測量指標[16]。

  最後,現有有關大學生適應的研究往往是圍繞對大學新生適應的問題而展開的,而大學適應並非只在大學第一年才會出現,應該是大學整個階段的問題[17];所以,各種評價量表和工具在理論構思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大學生適應的方面的測查存有很大的不同;現有評估量表評價大學生的適應更多地是從問題的角度出發,很少從積極的角度來評價大學生的適應,而是強調的是適應中出現的問題,等等。

  此外,使用國外的量表研究和評價國內大學生適應情況較多,忽視了較大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從大學生學習和生活方面來看,西方大學更強調個人而中國大學更強調集體,國內研究在量表的本土化上做得還不夠[18]。

  當然,以上指出的關於壓力基本特徵研究領域的這些問題並不是要否定已有研究的價值,因為不管是從學術的嚴謹程度來看還是從現有的應用結果來看,對女大學生壓力基本特徵領域的理論進行驗證和發展都是一種必要和必然。該領域在當前的發展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但這類問題的研究意義是不可否認的,只要按照科學的理性精神進行探索,就必然能夠達成諸位研究者的初衷——造就更加美好和健康的學生個體與社會環境。

  篇二:運用積極心理學教育理念建構大學生壓力應對策略

  近些年來,積極心理學在大學校園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應用,其主要是從全新的視角去解決心理問題,透過挖掘大學生自身的力量,繼而達到維護心理健康的目的。大學生承擔著的巨大的就業、心理以及精神壓力,如不及時排解將會對其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影響,積極心理學教育理念由於自身的優勢特點在治癒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發揮極為關鍵的作用,促使他們以最佳的狀態迎接挑戰。

  1積極心理教育理念應對大學生壓力的實施意義

  積極心理學來源於西方國家,屬於新的研究方向,透過實驗操作驗證人類潛在的積極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是新的心理學思潮,上述心理學主要是以人性的美德與善端,或是潛在建設意識,運用相對積極的態度是剖析人的心理,激發潛在積極力量,或是優秀品質,與傳統心理學相比實現了新的突破,幫助人類透過發現自身的優勢燃起對生活的希望,從而促使人類獲得健康的人格。積極心理學在大學校園的推廣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透過全新的視角解讀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以發掘其潛在建設力量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從而有效應對挫折,掌握緩解壓力的技巧以及對策。積極心理學在應對大學生壓力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維護其心理健康系統,促使大學生在面對壓力或是挫折時,他們可以利用自身的積極資源,靈活應對壓力,甚至是消除壓力,確保大學生可以保持心理健康。

  2積極心理學應對大學生壓力的具體策略

  2.1培養樂觀的人格

  所謂積極心理學,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就是要培養良好的性格,樂觀的心態,而樂觀個性多半是後天形成的,主要是指個人對外界事物的一種積極的.心態。人一旦具備樂觀特質,他們在面對困難時一般會將因素歸結為外因,無論是遇到什麼樣的艱難困阻他們都能積極面對,而不是怨天尤人,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樂觀人格的培養是非常關鍵的,這不僅可以使其保持健康心理狀態,而且還能使他們在面挫折時有效應對,從某種程度而言,樂觀屬於有利的資源,讓大學生對未來生活充滿希望。

  2.2明確生活方向

  大學生需要明確自身未來發展方向,是他們努力學習的動力,這不僅體現在外在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內在上。積極心理學指引學生明確目標,自己掌控未來,對於未來的職業或是生活有一定的規劃,並且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上,這樣他們在某一階段規劃自己的人生,充實的生活會讓他們感受到幸福。大學心理教學中,必須開設相應的積極心理學教學,可以透過課堂或是課下活動形式讓學生制定自己未來的目標,即使在遇到困難或是阻礙時都能遊刃有餘的應對,積極戰勝各種困難。

  2.3社會支援系統

  社會支援系統對積極心理學的應對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也屬於一種資源,主要涵蓋三個方面,分別是物質支援、情感支援、資訊支援,上述資源對於大學生群體而言起到了輔助功效,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緩解壓力,降低由此帶來的傷害。社會支援是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有利資源,這樣可以使其應用更多的積極方式應對不良心理,更好的解決心理問題。針對當代大學生來說,他們需要面對的是適應社會變化,適應由變化而產生的困擾,這是現階段他們急需克服的問題。其他社會資源團體需要給予大學生相應的社會支援,這可以幫助大學生在面臨困境時時刻保持積極的應對狀態,心理教育課程應更注重學生理解社會支援的意義及使用的重要性。

  3應對策略培養模式

  3.1培養壓力認知

  基於積極學角度分析,需要對個體壓力給予合理的解釋,並能夠從中獲得積極體驗,同時也是大學生緩解壓力的主要策略。積極心理教育需要培養學生具備積極認知評估,這也是當前較為普遍的改變認知方式。從某種程度而言,認知評估屬於一個完整的過程,主要是基於應激源合理解釋,同時對其進行評估的過程,屬於壓力的調節變數。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學生在面對壓力時通常都是以消極的心態去應對,這種認知習慣及暗示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比如:他們經常會存在我不行、我無能為力的狀態,這些因素長期累積會對學生心理健康造成不利的影響,在日常的教育中,高校要重視學生樂觀積極心態的培養,使其具備認知以及應對壓力,這有利於形成積極體驗,幫助大學生能夠擁有健康的心理。

  3.2增進積極經驗

  積極心理學生主要是增進學生積極的體驗,這種積極體驗不僅體現在回憶過去上,更體現幸福感受現在,並且對未來充滿希望的積極體驗,這種心理狀態是大學生需要具備的心理狀態,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可以分為兩種,其一是感官愉悅,其二是心理享受,在構建大學生壓力應對策略中,積極情緒以及體驗是非常關鍵。基於拓展建構理論來說,大學生自身具備相對離散積極情緒,比如高興、興趣、滿足、自豪等等,這些都可以稱之為個人資源,幫助他們在面對壓力時以積極的心態及策略面對,透過積極經驗累積提高自我肯定體驗。高校教育中,必須重視大學生積極情緒及因素的培養,比如創造性、勝任感、自我超越等等,除此之外,和諧的人際關係也是非常重要的,促使大學生能夠增進更多的積極經驗,形成內在動機。

  3.3鍛鍊問題處理模式

  有研究顯示,當前大學生存在巨大的精神、就業以及心理壓力,而他們應對壓力的方式也相對比較統一,通常情況下是以積極心理調節為主,而消極自我防禦出現較少,但是很多大學生在遇到壓力或是困難時,也會採取消極應對模式,如逃避、抱怨、沉迷於幻想、極端行為等等。上述消極應對模式對於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可以藉助情境訓練,亦或是其他形式加以調節克服,運用積極的壓力應對,由此解決實際心理阻礙。當大學生面臨學習壓力時,教師可以透過最佳化教學方法的形式讓學生更好地接受;而當前面對交往壓力時,可以運用溝通技巧的方式消除,降低壓力強度;當學生存在就業壓力時,可以透過挖掘自身積極建設力量,讓自己處於積極應對狀態,形成積極的處理模式,繼而促進大學生在面對各種壓力時都能夠以積極的應對策略解決。

  4結語

  運用積極心理教育構建大學生壓力應對策略是非常必要的,這不僅可以使學生形成積極應對情緒,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在面臨困境或是壓力時,採取積極的應對情緒,從而促使大學生具備最佳的心理狀態。

  篇三: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心理學分析

  當前的就業形勢比較嚴峻,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比較大,再加上現在許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受過大的挫折,一旦求職被拒就會陷入極度的恐慌和失落中,容易產生心理問題,這種不良的心理問題輕則使人失去信心、悲觀失望,重則出現攻擊性和精神損害。對大學生群體而言如果就業心理危機程度過強,持續時間過長,會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和心理陰影,直接影響就業,而且有可能會引發大範圍的社會秩序混亂,甚至妨礙正常的社會生活和穩定的經濟秩序。因此,對大學生就業壓力問題要給予高度的重視和關注。

  一、當前大學生就業中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危害

  據當前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研究的資料顯示,在經濟條件、人際關係、學習成績、家庭環境、就業壓力等影響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因素中,就業壓力一直處在第一位。可見,就業壓力是大學生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對大學生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在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的資料顯示,大學生就業壓力的來源主要來自於人多崗位少、學校知名度不夠高、父母及親戚對自己期望過高、專業比較冷、對自己不夠自信等幾個方面。而採用知覺壓力量表對大學生進行的調查顯示,其就業壓力主要源自兩方面,一方面是競爭日益激烈的就業和社會環境,另一方面是學生自身的成長環境、交際能力等主觀因素大部分的大學生感到就業壓力大,他們在實習期間面對全新的環境、較高的工作要求,感到壓力重重。還有一些大學生對自己的就業前景感到焦慮,他們擔心就業資源的分佈不均,甚至會出現過分敏感和不信任的心理。還有一些大學生對就業很焦慮、對金融危機很恐慌,特別是周圍環境輿論氛圍過分渲染就業危機,使他們更加人心惶惶。

  大學生是祖國的棟樑和民族的希望,大學生的就業也是一個人才融入社會和歷練的過程,這是一個破繭成蝶,鳳凰涅槃的過程,中間必然要經歷一些不為人知的挫折和磨難,只有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才能達到理想的就業效果。就業心理危機的產生使大學生在就業時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鎖,影響正常就業,甚至會造成不必要的社會恐慌。針對以上情況,高校應該分析原因、尋找對策,透過心理疏導,疏通學生的心理障礙,減輕其心理壓力,使其不良情緒得到宣洩,心理危機得到疏解。讓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心理,擺脫被動接受的思想,主動出擊,自信樂觀地面對壓力。

  二、把握大學生真實心理,幫助其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高校應該幫助大學生建立情緒失衡與平衡模式,透過傾聽與溝通等方式來把握學生的基本情緒,並建立一定的情緒發洩渠道,使學生的消極情緒及時得到緩解,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學生學會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來調整當前的目標,恢復失衡的情緒,逐漸趨向於理性和平和,從對自我的否定的消極情緒中走出來,轉為自我肯定的積極情緒中來。

  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個體的發展中起著很大的指導作用,所以,高校應該以具有科學性、指導性和實踐性的馬克思主義自我實現理論為指導,對大學生進行認知心理輔導,培養其樹立科學的價值觀,良好的職業道德觀、積極的競爭意識以及正確的就業動機。同時,要不斷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指導學生針對自己遇到的實際挑戰,根據當前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目標和應對策略,並根據社會的發展情況和當前的就業形勢制定出切合實際的就業計劃,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危機既有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環境之間的衝突、也有觀念價值與文化價值之間的衝突。這些衝突可以透過最佳化學生周圍的環境,保持學校與家庭的有效溝通來化解。學校可以根據當前的政策和學校的實際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資訊和就業機會,開展一些校園心理講座,讓學生逐漸能夠了解心理學並儘可能養成健康的心理。學校與家庭之間,學生之間加強溝通,互通訊息,增加就業的機會認知率,從而使學生在心理上有一些依靠,不至於有種孤軍奮戰的心理,這樣就會減輕甚至逐步消除大學生的心理恐慌,穩定就業大局。

  三、運用正確的心理疏導方法增強大學生的就業信心

  增強應對就業心理危機的信心是消除大學生就業心理危機的關鍵。高校應該針對大學生就業壓力的種種情況,深入到學生中間去,瞭解學生的真實情況,及時、全面、準確地瞭解學生的心理特徵和動態,幫學生減輕心理壓力。

  針對家庭生活比較困難的學生要給予特別的關注,這些學生吃苦能力比較強,但是缺乏一定的實踐經驗,掌握的就業資訊比較少,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尤其是求職悲劇後更容易陷入極端的悲觀甚至絕望的境地,學校應該幫助其挖掘自身的才能,發現自己的長處,增強自己的信心,透過典型示範進行心理疏導,充分運用貧困生中積極樂觀,依靠自身努力成功就業的典型事例,幫助貧困生樹立自信,實現就業的夢想。

  要實現就業心理疏導的最佳效果,還要注意選擇合適的時機。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快時容易進行溝通,心情煩躁時容易產生牴觸。因此,在人的心情比較穩定時進行心理疏導,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反而會適得其反。學校要用心、巧妙、適時的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疏導,使學生由最初的焦慮、恐懼、不自信轉到勇敢、自信、平和的心境。

  總之,使大學生透過就業中的種種歷練,能夠更加的成熟,更加勇於面對現實,更加正視自己,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對就業過程中的壓力能夠正確地化解,能夠透過一種正當和合適的渠道來疏導自己的心理壓力和危機,使自己更加地強大和自信,變被動為主動,努力把握各種就業機會,尋求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

  篇四: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緩解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的探討

  積極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紀末最早在美國興起、以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種心理學思潮。作為一種新的研究取向,積極心理學是相對於現代西方主流心理學倡導的"消極心理學"或"病態心理學"(pathologypsychology)而言的,是對現代主義心理學的反動。

  1.積極心理學的起源

  20世紀上葉,世界接連經歷了兩次大的戰爭。長期而嚴酷的戰爭,極大地破壞了人類的幸福生活。面對這樣一個千瘡百孔的世界,對各種問題的修復和解決便顯得日益重要。而對於心理學而言,其主要任務也就隨之變成了治癒戰爭創傷和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為紊亂的秘密,找到治療或緩解的方法。雖然心理學家們也從未放棄過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再加上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興起,雖然對積極心理學也產生了影響,但很可惜的是,在這種特定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下,使積極心理學始終處於消極心理學的陰影裡。到了20世紀90年代,世界格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使人們對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取向的期待也發生了變化,正如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賽裡格曼(SeligmanM.E.)所言:"當一個國家或民族被飢餓和戰爭所困擾的時候,社會科學和心理學的任務主要是抵禦和治療創傷;但在沒有社會混亂的和平時期,致力於使人們生活得更美好則成為他們的主要使命。"也正是基於這樣的一種時代背景,積極心理學開始重新回到心理學家和公眾的眼前。

  2.積極心理學的理論觀點

  積極心理學主張心理學要以人固有的、實際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以及美德和善端為出發點,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做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並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來幫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並獲得良好的生活。[1]它是對病態心理學的"揚棄"與價值轉向,它更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積極方面,指出心理學不能依靠對問題的修補來為人類謀取幸福,問題消除並不等於獲得健康,人不是為了沒有問題而存在,人是為了生活幸福而活著。因此它主張採取更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挖掘人的積極力量與潛力,激發人的活力,幫助人們樹立自信心,堅定生活信念,尋求和掌握獲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與途徑。它的研究領域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主觀層次的積極體驗的研究;二是個人層次的積極個人特質的研究;三是群體層次上的積極組織系統的研究。[2]

  3.我國大學生在就業上產生心理壓力的原因。

  大學生產生就業心理壓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主要從主客上來分析。客觀上主要體現高校的專業設定與社會經濟對人才的要求有脫節,學科知識的滯後性,畢業生人數與社會需求的不平衡性,以及人事制度的不完善性,這些都造成了當前大學生就業困難,從而造成學生就業的心理壓力。而大學生主觀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現為:一、期望值過高,即大學生自己的高期望與社會的低接納之間出現不一致,導致他們的心理上嚴重失衡,從而產生了壓力;二、是功利化傾向,過於強調工作給予自己的回報;很多畢業生對於工作的要求沒有把關注點放在未來的發展空間上,而更多的是要求當前的工資要達到什麼樣的水平。三、社會實踐能力弱,現在很多單位的負責人都反應現在大學生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實踐能力太差,就容易讓大學生到單位後無所適從,不能給自己一個很好的定位,也容易導致他們心理上產生壓力。

  4.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策略

  積極心理學倡導用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來面對很多現象,來解釋一些問題,那麼我們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來探討緩解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的策略。

  4.1熟練掌握本專業的理論知識,為將來的工作打下基礎。專業知識是一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只有掌握了紮實的專業理論知識,才具備了走入工作崗位的能力。可能有些人會說"學校所學的知識根本與社會不能接軌,沒必要那麼認真"。其實不然。首先,一個人不管他所掌握的知識還是技能是否是很尖端,但至少這些知識會讓他信心十足,他會覺得自己具有這方面的能力,自己不是一個一無所長的人;其次,所有的知識都是一脈相承的,任何一門知識或是學問都不可能獨立存在,就拿學心理學的學生為例,畢業後他可能做的是銷售的工作,按大家的理解這是與他的專業也是相去甚遠的,但是我們經常會聽到有經驗的人說,做銷售你要學會察言觀色,要抓住對方的心理,那麼在這個過程中的,他以前所學的心理學的知識就能對他的工作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最後,我們可以說在所有的大學所開設的專業中,沒有一個是永久不衰的,都具有一定的時代性,經濟的發展,必然會有不同的要求的產生,所以我們要堅定一種信念:那就是我所學的專業就是最好的,我一定要把它鑽透。

  4.2發展綜合素質,培養各方面的能力。現在很多的用人單位普遍反應現在的大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太差,嘴上說的頭頭是道,但卻不能用於實際,不能用這些知識為公司創造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因此,為了能在就業的殘酷競爭中脫穎而出,我們必須要具有其他人所不具有的能力,那就是實踐能力。同時,多參加社會實踐還可以拓寬自己的知識面,而且還可以鍛鍊與人交往的能力、處理事情的應對能力,以及與同事夥伴的團結協作能力等等,而這些能力是在以後的工作中所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同時參加社會實踐也可以鍛鍊一個人勇氣與膽量,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對一些問題的看法與觀點,其實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創新點。現在也有一些大學生,面對自己心儀的工作單位沒有勇氣去敲門,那這樣就只會與機會擦肩而過,空留遺憾了;有些同學是好不容易進去了,卻始終不知如何挖掘自己的潛力,找出創新點。

  4.3提高自己應對挫折的能力。有一句話大家耳熟能詳:失敗乃成功之母,從哪跌倒再從哪爬起來,但實際上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卻寥寥無幾。現實的情況是,一次的挫折就有可能讓一個大學生從此消沉,這也可能是與現在的社會環境有關,現在的獨生子女較多,這些學生在家都是家裡的中心,從來也沒有經受過什麼挫折,再加上現在的學生都比較自負,因此一次的挫折就可能打跨他們。因此大學生需要提高自己的受挫能力,正確看待每一次的挫折,一次挫折一個經驗,用一種樂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那麼挫折就不算什麼了,而且還會讓他們在經歷了挫折之後變得成熟穩重,懂得思考,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挫折是一筆財富,只是需要我們用心體會,認真對待,變壓力為動力,那麼就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用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來面對這個世界,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想信自己的能力,那麼你就一定能收穫一個美好的明天。

【大學生壓力心理學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