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寒食節> 介子推和寒食節的歷史故事

介子推和寒食節的歷史故事

介子推和寒食節的歷史故事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句子吧,不同的句子型別在文章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句子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介子推和寒食節的歷史故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介子推和寒食節的歷史故事 1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

  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小結:記得在上小學的時候,我從課外書上就有耳聞他了,他對祖國一片忠心,不與小人同流合汙,他的崇高的品質值得我們每個人來學習,他也被許多歷史朝代稱讚過。為了紀念他的偉績,民間也自發的修建了許多介子推祠堂廟宇,來紀念他。

  介子推和寒食節的歷史故事 2

  一、重耳流亡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惠公登基後,害怕公子重耳威脅到他的君位,就派刺客刺殺重耳。從此,重耳走上了流亡之路。

  重耳踏上流亡之路時已經43歲,按理說,算是垃圾股了,基本沒有指望能東山再起,再當國君了。

  所以,追隨重耳的也就有介子推、狐偃等幾個人了。

  二、介子推割肉做湯

  流亡的日子很不好過,一路上風餐露宿、顛沛流離,還要躲避追殺,一行人狼狽不堪。

  有一次,一個叫頭須的隨從,偷走了重耳一行人的糧食。重耳飢餓難耐,眼看就要暈死過去。

  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一塊肉,與採摘的野菜一起,煮成肉湯給重耳吃。重耳大為感動,承諾有朝一日輝煌騰達時,一定好好報答重耳。

  三、寧落一群,不落一人

  重耳歷盡千辛萬險,終於當上國君,就是大名鼎鼎的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曾追隨他四處流亡的功臣們大加封賞。連偷糧食的頭須都有份兒。卻獨獨忘掉了有肉湯之恩的介子推。

  介子推倒是不在意,但是鄰居解張憤憤不公,賦詩一首掛在城門上。詩中說:

  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

  晉文公看了詩,很是懊悔慚愧。召見介子推,想要賞賜金銀珠寶。可是,介子推羞於如此接受獎賞。帶著老母,不辭而別,登上綿山,隱居起來。

  四、介子推之死

  晉文公親自率眾人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山深樹密、重巒疊嶂,無處可尋。晉文公求人心切,聽信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燒山,留下一面做通道,希望能逼迫介子推出山。

  誰知,介子推母子寧死不從,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終究不見二人出山。

  後來,有人在一棵乾枯的柳樹下發現了母子的屍體。介子推後背堵著柳樹樹洞,樹洞中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是一片衣襟,衣襟上用血書提示一首: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五、寒食節的由來

  晉文公悲痛萬分,為了表達思念和歉意,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同時下令,在介子推遇難這一天,舉國上下,寒食禁火,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

  古人非常重視寒食節,人們要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新火,作為新一年的起點,謂之"改火"。

  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這一天,人們不能開火做飯,吃一些蒸餅、飯糰、鴨蛋等事先準備好的冷食。

【介子推和寒食節的歷史故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