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討論習慣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討論習慣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討論習慣

  課堂討論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相互交流,取長補短,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我在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的過程中發現,課堂討論不僅要在討論前做到問題設計新穎,討論主題鮮明,討論後做到彙總小結及時,討論結果清楚,而且在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的過程中要做到巡視點撥及時,啟發引導得法,尤其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討論習慣。

  一、善於表達的習慣

  老師出示討論問題後,要先給學生留一點考慮問題的時間,讓學生明確自己的觀點,梳理自己的語言,然後宣佈討論開始。學生在討論發言時,要做到音量適中,語速適中,口齒清楚,發音標準,既不能七嘴八舌,高聲嚷嚷,也不能保持緘默,袖手旁觀。另外還應要求學生儘量做到觀點明確,思路清晰,力求用最簡潔的語言表明自己的看法,節省討論時間。如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進行了明確的分工,做到人人有分工,人人都能自己約束自己。

  二、細心聆聽的習慣

  課堂討論的目的當然是要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但我認為讓學生聽取別人的觀點也十分重要。所以,在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時要經常提醒他們細心聆聽別人的發言,不僅要用耳朵聽,還要用眼睛看,仔細觀察發言同學的眼神和手勢,同時還要在聆聽別人發言時進行認真的思考。這樣不光能接受到有聲語言傳遞的資訊,而且還接受到了無聲語言傳遞的資訊,使學生產生新的`感悟和認識。養成這種習慣後,學生在討論中既獲得了知識,訓練了思維能力,又養成了尊重別人的良好行為習慣,培養了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如在一堂口語交際課上,內容是即興演講,演講題目又是相互對立的,因此我就要求學生細心聆聽其它小組的演講,尤其是和自己小組題目相對立的小組,可以在聽的過程中補充自己的內容,是自己小組的演講更具有說服力,內容涉及更全面。

  三、勇於創新的習慣

  創新意識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它是創新的心理基礎。創新更有賴於發散性思維,也就是引導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向各種可能的方向擴散,不侷限於既定的理解,儘可能多地作出合乎條件的多種解答。教師在組織學生討論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理念,養成針對一個問題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思考的習慣,從而開拓思路,開闊眼界,突破定勢,提高創新的能力。如在學習了“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課文時,問學生對於本課中提到的父愛和母愛,你認為哪一種是對的,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做出不同的回答,所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求同,更主要的是為了求異,讓每個學生在討論中瞭解別人的觀點,學習別人思考問題的方法。

  四、樂於合作的習慣

  合作學習是一種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師生單向交流為多向交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互補促進中共同提高的一種學習形式。其最大的優點是透過營造寬鬆,和諧,自由的學習環境,使每個學生的自主性得到發揮,個性得到張揚。課堂討論為學生合作學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幾位同學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發表各自的見解或看法,向著一個共同的目標進發,這就必定需要相互配合,分工協作。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時要注意協調學生之間的相互關係,教育好學生不要恃才傲物,自以為是,鼓勵學習困難的學生不要自慚形穢,畏首畏尾,提醒他們要在尊重學習夥伴的前提下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五、勤於記錄的習慣

  在進行課堂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提醒學生不僅要善於傾聽,還要勤於記錄,要有選擇,有重點地記錄別人獨到的觀點和精彩的語句。所以我在教學中要求每個學習小組都有一個記錄本,不光用來記錄本組的問題及討論結果,同樣還要記一記其它小組與自己小組討論的不同之處,這樣,學生在討論結束後才會真正有所收穫,使討論不至於變成走過場,搞形式,也不至於使學生對一個討論問題的結果進行多次重複,而是讓它真正成為一種快捷高效的學習方式。

  總之,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好的習慣勝過一位好的老師,只要我們一開始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時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討論習慣,待習慣成為自然,討論的效果就會明顯增強。學生會學得輕鬆愉快,教師也會教得得心應手。在這種情況下,課堂討論就會成為一種既受學生歡迎,又卓有成效的學習方式。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討論習慣】相關文章: